呂萍
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權利意識,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明確劃歸權利的界限,在不犧牲自己權利的前提下盡量照顧他人感受;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盡量維護自己的權利。
其次,識別欺凌行為,一旦察覺立即反抗。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語言表明態(tài)度,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大聲說出來。在被侵犯的第一時間堅定而明確地用語言和手勢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立場。如果不能有效阻止對方的行為,要大聲疾呼尋求幫助。如果欺凌既成事實,需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情感支持。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肯定其在經歷此類事件后產生羞恥、恐懼等情緒是正常的,是可以被理解的。讓學生明白他擁有終結一切悲傷的主動權,只要選擇不忍氣吞聲,不徘徊在無所適從、被動等待幫助的境地中,就可以和同學、老師、父母站在一起尋找出路,打破被欺凌的困局。
安撫好學生的情緒后,就可以從理性層面著手,平和溫柔地與學生對話,還原事件整個過程。多方視角切入審視,剖析欺凌者的動機和訴求,通過啟發(fā)式提問,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分析所處環(huán)境的有利因素和可利用的各種資源,協(xié)助學生追根溯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梢宰寣W生自己提出應對的方式,是聯(lián)合其他被欺負的同學一起去警告欺凌者?還是向老師反映,尋求學校的保護?要讓學生知道,被傷害了,在沒有感受到足夠的補償和尊重之前,有不原諒的權利;而選擇原諒這些欺凌的行為,則需要欺凌者認識到錯誤并真誠道歉,從此改正。
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引導學生從小就多一些善良和真誠,處理問題時價值判斷中多一些公平和正義。希望每一次危機都能得到妥善處理,成為學生思想成長和價值觀教育的最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