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堅 薛志偉 旋神寶 譚琴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qū)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 清遠511800)
高血壓是目前老年群體常見疾病之一,當機體血壓長期處于較高水平時,會導致機體腦內血管發(fā)生病變,進而導致高血壓性腦出血[1~2]。高血壓性腦出血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甚至導致患者意外猝死[3~4]。研究顯示[5],臨床上由于高血壓引發(fā)的腦出血患者約占非損傷性腦出血的60%以上。高血壓性腦出血誘因較多,包括情緒激動、勞累、撞擊等,由于血管破裂大量血液壓迫腦組織,在短時間內引起腦組織缺血,因此有著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臨床上,大部分患者預后較差,會出現(xiàn)偏癱、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以偏癱最多見,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6~8]。研究發(fā)現(xiàn),采取合理的康復訓練對于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有著重要意義[9]。本研究選取我院治療的高血壓性腦出血伴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早期肢體康復訓練對腦出血所致偏癱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5月~2020年3月我院就診的168例高血壓性腦出血伴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4例。觀察組男43例,女41例;年齡43~74歲,平均年齡(64.3±4.2)歲;肢體功能障礙:左側47例,右側37例;偏癱肢體肌張力:0級4例,Ⅰ級28例,Ⅱ級31例,Ⅲ級21例;腦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出血29例,丘腦出血17例,腦內出血15例,腦葉出血11例,腦干出血7例,小腦出血5例。對照組男49例,女性35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63.8±4.7)歲;肢體功能障礙:左側45例,右側39例;偏癱肢體肌張力:0級7例,Ⅰ級25例,Ⅱ級29例,Ⅲ級23例;腦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出血26例,丘腦出血15例,腦內出血18例,腦葉出血13例,腦干出血6例,小腦出血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偏癱肢體部位、偏癱部位肌張力及腦出血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參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對經頭顱CT檢查高血壓性腦出血診斷標準;(2)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3)患者依從性好,堅持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2)意識不清;(3)合并相關惡性腫瘤疾??;(4)存在精神疾病史。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消腫、降壓、抗感染以及預防并發(fā)癥等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神經外科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加強功能鍛煉,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時將腿抬高,做跨步態(tài),加強上肢鍛煉,常做扶物站立,在達到上述訓練后可進行下蹲、原地踏步、左右側方移動步行等;語言訓練,從聽、說、讀、寫四方面訓練患者,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肢體康復訓練,具體措施:由我科專業(yè)康復治療人員對患者偏癱肢體進行不斷揉捏按摩,由遠心端到近心端,每次30 min,3次/d。同時對患者進行被動康復訓練,依次做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旋轉或伸屈等動作,每次10 min,依據患者自身狀況制定頻率訓練,每天不少于5次,同時在被動訓練時囑咐患者主動進行伸屈訓練,訓練結束后指導患者進行放松按摩。對于肌張力比較好的患者也可直接進行主動訓練,對于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傳導有著重要意義,鼓勵患者利用健側力所能及地進行日常生活項目。
1.4 觀察指標(1)肢體功能變化: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價兩組干預后肢體功能變化,總分0~66分,分越高說明患者肢體功能越好。(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價患者干預前與干預后ADL評分變化,主要涉及進食、洗澡、穿衣及行走、上廁所等9項內容,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FMA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FMA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s)
?
2.2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ADL評分均較干預前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分, ±s)
?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目前臨床上心血管內科常見危重疾病,起病急,病情進展快,致死率高,部分患者即使病情進入到穩(wěn)定期,仍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對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10]。以往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采取臥床休息促進恢復,但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干預,更有利于促進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改善預后[11]。有研究報道指出,對于腦出血偏癱患者如果不能及時進行相關康復訓練,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肌肉失用性萎縮,導致關節(jié)攣縮、肩手綜合征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12]。
研究證實,對于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其神經功能恢復常在發(fā)病后1~3個月開始,因此應盡早進行相關康復訓練,促進新突觸形成,增強腦可塑性及恢復機體腦功能方面有著重要作用[13]。通過早期反復刺激訓練對提高患者腦皮質對活動的管理功能及促進偏癱肢體功能重建也有著至關重要作用[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進行早期肢體康復訓練,干預后FMA評分、ADL評分均有所提升。這表明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早期進行肢體康復訓練,療效較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對于提高預后水平有著重要意義。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早期肢體康復訓練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1)通過揉捏按摩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患者全身血液循環(huán),為偏癱肢體提供充足的血液供應;(2)通過主動和被動活動按摩預防偏癱肢體的肌肉和骨骼萎縮;(3)通過主動和被動康復訓練可以保證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度,激活偏癱患者腦休眠突觸,促進側支循環(huán)神經軸突突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腦組織部分殘存功能的恢復和神經功能的喚醒。
綜上所述,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早期行肢體康復訓練效果顯著,可改善肢體功能及提升生活質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進行肢體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反復的過程,所以必須鼓勵患者和患者家屬做好長期準備,嚴格把握訓練量、訓練方式,科學訓練,確?;颊弑M可能達到理想訓練目的,讓其盡早回歸社會,實現(xiàn)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