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艷
(臨沂高新醫(yī)院內(nèi)二科,山東臨沂 276000)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較高的致殘、致死風險,一旦患者心臟泵血功能處于異常狀態(tài),將會導致心博出量無法滿足機體代謝需要,多伴有呼吸困難、乏力等表現(xiàn),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2]。針對慢性心力衰竭,以往臨床多叮囑患者臥床休息,減輕心臟負荷,以免病情加重。 然而長時間臥床會造成機體循環(huán)減慢,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具有局限性??祻瓦\動是促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康復的重要措施,但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較為復雜,加之老年群體體能退化,難以掌握運動的安全性與適宜性[3]。 代謝當量是一種對各類運動強度做出客觀評價的指標,既可彌補活動量不足,又可避免活動量過多[4]。 因此,該研究選擇臨沂高新醫(yī)院2019 年9 月—2020 年 9 月收治的86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分析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對其具體影響。 報道如下。
選擇臨沂高新醫(yī)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 (1)納入標準:①慢性心力衰竭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5]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60 歲;③意識清醒,精神正常。 (2)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性感染疾病者;②嚴重心律失常者;③無法參與康復運動者;④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 該研究經(jīng)臨沂高新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且簽署同意書。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 例。觀察組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齡 61~84 歲,平均年齡(69.35±4.32)歲;病程3~8 年,平均病程(5.23±0.32)年;心功能分級為Ⅱ級16 例,Ⅲ級 21 例,Ⅳ級 6 例;體質(zhì)量指數(shù) 19~29 kg/m2,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 (24.71±1.45)kg/m2。 對照組中男 23例,女 20 例,年齡 62~82 歲,平均年齡(69.02±4.06)歲;病程 2~9 年,平均病程(4.63±0.56)年;心功能分級為Ⅱ級14 例,Ⅲ級 24 例,Ⅳ級 5 例;體質(zhì)量指數(shù)19~29 kg/m2,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4.74±1.42)kg/m2。 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1)入院指導:采用集中宣教的方式告知患者心力衰竭的相關知識;(2)飲食護理:飲食需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食物為主,限制鈉的攝入;(3)用藥護理:遵醫(yī)囑規(guī)律用藥;(4)日常病情監(jiān)測,注意休息保暖,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出院后要求患者每個月定期復診,持續(xù)3 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護理。 (1)成立心衰管理小組。 由病區(qū)護士長、主任、主治醫(yī)師及責任護士組成,對小組成員展開規(guī)范培訓,培訓內(nèi)容包括代謝當量的概念、如何評估、如何制定康復運動計劃等,培訓后展開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入組。 (2)制定康復護理運動方法。 1 代謝當量=耗氧量 3.5 mL/(kg·min),以心功能分級為依據(jù),針對心功能Ⅳ級者, 應進行代謝當量為1 的被動活動,每次5 min,每天2 次;針對心功能Ⅲ級者,采取代謝當量為 1~2.5 的日常生活活動,每次10 min 左右,每天2 次;針對心功能Ⅱ級者,采取代謝當量為 3~5.5 的主動運動,每次15 min 左右,每天2 次。 開展康復運動前護理人員根據(jù)制定方案進行一對一講解,確?;颊哒莆眨≡浩陂g提供其安全陪護,并根據(jù)患者病情完善方案。(3)加強康復過程及效果評估。在協(xié)助患者運動時需監(jiān)測其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狀況,一旦出現(xiàn)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狀況,需立即停止運動,并做好相關記錄,調(diào)整康復運動方案;定期評估運動強度及康復效果,以患者運動耐受程度為依據(jù),逐漸增加運動強度,以適應患者機體恢復需求。 (4)強化延續(xù)性護理。 于患者出院前創(chuàng)建微信群,邀請患者和家屬共同進群, 于每周五晚7:00 按時推送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復運動、適當運動重要性等相關文章,指導家屬和患者共同閱讀、學習,并在微信群按時提醒患者進行康復運動、調(diào)整康復計劃、評估康復訓練情況等,實時了解患者恢復情況;維持遠程運動康復督導,確保運動持續(xù)性與安全性,持續(xù)3 個月。
(1)心功能:于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采用心臟彩超檢測患者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
(2)運動耐力:在室內(nèi)30 m 長的走廊兩端各放置一把座椅,患者在6 min 往返的距離即為6 min 步行距離(6MWD),距離越長,則患者運動耐力越好。
(3)記錄患者康復運動期間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狀況。
(4)生活質(zhì)量:于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采用健康調(diào)查簡表(SF-36)進行評估,量表共計8 個維度,包括軀體疼痛、軀體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社會功能、總體健康,36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0~5 分6 級評分法, 維度評分=(維度實際評分-最低分)/(維度最高分-維度最低分)×100, 換算為百分制,每個維度滿分均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好。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如 LVESD、LVEDD、LVEF 等,以()表示,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如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等,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 LVESD、LVEDD、LVEF、6MWD 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LVESD、LVEDD 均短于干預前,LVEF 高于干預前,6MWD 長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心功能各項指標及6MWD 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及運動耐力比較()
表1 兩組心功能及運動耐力比較()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 值P 值LVESD(mm)干預前 干預后48.25±4.98 48.89±4.32 0.637 0.526 44.46±3.05 41.36±2.55 5.113 0.000 LVEDD(mm)干預前 干預后64.23±7.32 65.36±8.56 0.658 0.512 61.03±5.89 56.69±3.23 4.237 0.000 LVEF(%)干預前 干預后37.25±5.27 37.56±5.68 0.262 0.794 43.21±4.12 45.34±5.14 2.120 0.037 6MWD(m)干預前 干預后247.53±21.68 246.11±20.34 0.313 0.755 318.97±25.84 405.10±23.91 16.043 0.000
觀察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
干預前,兩組的SF-36 量表中軀體疼痛、軀體功能、生理職能等各維度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 SF-36 中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
組別 軀體疼痛干預前 干預后軀體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生理職能干預前 干預后情感職能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 值P 值61.58±4.39 60.92±4.41 0.696 0.489 70.83±5.02 77.49±6.10 5.528 0.000 62.43±5.18 61.87±5.02 0.509 0.612 71.29±6.51 79.04±7.23 5.224 0.000 60.43±3.92 60.71±4.12 0.323 0.748 68.95±5.43 76.24±6.26 5.769 0.000 61.14±4.95 61.82±4.97 0.636 0.527 69.53±5.74 75.87±6.03 4.994 0.000組別 心理健康干預前 干預后生命活力干預前 干預后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總體健康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 值P 值59.32±3.85 60.17±3.26 1.105 0.272 67.49±5.10 75.83±6.18 6.825 0.000 62.47±3.15 62.29±4.01 0.232 0.818 70.45±4.87 78.96±5.35 7.714 0.000 61.95±5.10 61.84±4.76 0.103 0.918 72.84±6.29 80.23±5.97 5.588 0.000 61.10±4.51 61.17±4.62 0.071 0.944 69.83±5.20 78.44±6.17 6.997 0.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肌損傷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心功能持續(xù)降低,輸出血量無法滿足代謝需要,將影響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動[6-7]。 以往臨床多要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注意休息,適當活動,但活動量過少會導致機體代謝減慢,不利于心功能恢復。
康復運動是一種以系統(tǒng)性運動鍛煉為主的康復干預措施,通過指導患者運動鍛煉,可提高其運動耐力[8-9]。 但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運動時常出現(xiàn)體力不支、氣短等表現(xiàn),致使運動受限,因此,臨床向老年患者提供安全、適宜的運動方案意義重大[10]。 代謝當量是指運動時與安靜時代謝率比值,1 代謝當量為每公斤體重1 min 消耗3.5 mL 的氧,常用于評估心肺功能、運動強度等,該項技術已在臨床上應用廣泛。 該研究結(jié)果顯示, 觀察組干預后LVESD、LVEDD 均短于對照組,LVEF 及SF-36 中軀體疼痛、軀體功能、生理職能等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6MWD 長于對照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護理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曾婷等[11]的研究指出,使用代謝當量概念進行運動康復護理可優(yōu)化心功能分級,提高患者運動耐力,可安全有效地促進心功能恢復,與本研究結(jié)果具有一致性?;诖x當量的運動康復護理針對不同患者心功能級別,選擇對應的代謝當量運動措施與時間,改變傳統(tǒng)康復護理缺乏針對性的弊端,以免患者因運動強度過低而延緩心功能恢復,或因運動強度過高增加心臟負荷,使康復運動護理更加完善,以提高康復運動的安全性, 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同時,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護理將運動進行量化,可提高機體對運動的耐受程度,提升骨骼肌的血管舒張收縮能力,以此提高患者運動耐力,促使患者積極主動完成康復計劃,逐步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風險[12]。 本研究在患者出院后通過微信平臺維持遠程運動康復督導,使患者在出院后仍可獲得正確有效的康復運動指導,養(yǎng)成長期堅持康復運動的習慣,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有助于其盡早回歸生活。
綜上所述,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護理應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