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英
【摘 要】在追求深度學習落實到課堂的當下,教師對教材的研讀能力決定了教師是否能優(yōu)質地教,學生是否能深度地學。特級教師沈重予說過,“教材是執(zhí)行課程標準與體現課改精神的載體,也是眾多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智慧的結晶,粗線條的閱讀肯定是不行的”。深度研讀教材要挖掘教材的前聯(lián),理清教材安排的遞進層次,聯(lián)通同一知識領域的脈絡,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fā)生,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深度建構
一、挖教材“前聯(lián)式”,促深度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教師研讀教材要深挖教材前聯(lián),即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深度挖掘。教材更多是基于“學”的呈現,深度學習要精準發(fā)力需要教師以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經驗處理教材,找到學生準確的學習起點,才能把課堂的有限時間用在刀刃上,促進學生知識形成的發(fā)生并深度理解。
二、理教材“遞進式”,促深度思考
每堂課的教材內容安排一般都是有個遞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揠苗助長”,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內容,領悟教材安排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深究教材知識遞進的準確點,設計大問題統(tǒng)領學生的深度學習,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深度思考,在領悟中邁上知識遞進的“臺階”。
例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螞蟻做操》一課,教材安排了三個問題串,①“一共有多少只小螞蟻?”借助點子圖進行直觀計算,借助點子圖理解,算理直觀易懂,容易掌握,這是第一層次??此坪唵蔚牡谝粚?,實則是為了后面揭示乘法豎式筆算與口算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讓學生直觀理解乘法豎式筆算的算法和算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追問:“觀察不同的口算方法,結合點子圖,你有什么發(fā)現?”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fā)現,不同的口算方法都是先把點子圖分成兩部分來計算,再相加,教師趁機滲透先分后合的數學思想。這一問題的領悟為下面理解乘法豎式計算方法和道理做了鋪墊。②“看一看,說一說豎式每一步的意思?!苯滩某尸F了乘法豎式的展開形式和標準形式,利用表格和顏色鮮艷的點子圖來突出豎式加法里兩個加數的意義,也揭示了豎式計算兩個重要的計算過程與口算的聯(lián)系,凸顯了教材重視學生理解豎式計算每一步的算法和道理。在這個問題教師抓住知識遞進的關鍵點,及時追問引導:“8是怎么來的?40是怎么來的?對應點子圖的哪個部分?”“觀察表格、點子圖和豎式計算,你有什么發(fā)現?”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交流辯論中深度思考,明晰乘法豎式計算的每一步計算方法和道理,理解一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及豎式計算與口算本質聯(lián)系。③“請試著算一算213×3=□?!钡谌齻€問題是乘法豎式計算的鞏固和提升,學生可以把一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和道理遷移到一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計算上。教師追問:“那一位數乘四位數呢?一位數乘五位數呢?”學生在教師的問題引領下不斷地深入思考,最終上升到一位數乘幾位數的計算方法的總結與運用的層次。所以把握好教材安排的遞進層次,設計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的數學問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fā)生,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通教材“脈絡式”,促深度建構
深入研讀教材,會發(fā)現數學教材的編排是遵循同一知識“螺旋式上升”,不同知識“交替式增長”的模式,知識內容間是有“脈絡”的,有前后的貫通也有縱橫的聯(lián)系。所以教師要優(yōu)質地教,研讀教材時不能只著眼于本課或者本單元的知識關聯(lián),更要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聯(lián)結,引領學生實現“點”到“面”到“多維”的拓展,實現對知識的深度建構,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再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分數乘法(一)》為例,教師在學生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道理后,設計了三道題:30×2=□,0.3×2=□,3/7×2=□。學生回憶之前的算法,30×2,3×2=6,這里的3是指3個十,所以30×2是在算3個十乘2有6個十,0.3×2是在算有6個0.1,3/7×2是在算有6個1/7,教師提問:“觀察這三道題的計算,你有什么發(fā)現?你明白了什么?”學生在觀察對比中明晰整數乘法、小數乘法與分數乘法都是在求有幾個這樣的計數單位是多少,溝通了整數乘法、小數乘法與分數乘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促進了學生對乘法知識“面”的建構。乘法算式最終的歸宿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們學習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那么它又能在生活中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學生能結合分數乘法的意義,舉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實現了分數乘整數從“點”到“面”到“多維”的拓展??磥砩疃妊凶x教材只把握教材的“前聯(lián)式”和本課知識的“遞進式”還不夠,還要理通教材不同學段的整體知識“脈絡”,把握好同一知識點的前后貫通,學生在深度思考辨析中對比總結,才能實現對知識的深度學習——深度建構。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如果能跟教材打好交道,深度研讀教材,以深度學習的真正發(fā)生為課堂目標,學生能得到知識、方法、技能的收獲,內化思想方法,實現知識的建構,那將是學生對深度學習的檢閱收官,又是學生深度學習的再次起航。
【參考文獻】
[1]許麗麗.如何營造活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氛圍[J].新課程(小學),2013(08)
[2]閔國棟,陳春蘭.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策略簡析[J].新課程研究,2020(27)
[3]胡金萍.淺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J].教育教學論壇,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