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蘭嵐 高碧云 楊嵐 孫平良 甘維武
[摘 要] 了解口腔專業(yè)醫(yī)學生早期接觸科研活動的現(xiàn)狀,分析影響口腔醫(yī)學生早期接觸科研活動的因素,為探討可行的早期科研接觸訓練方案提供參考。對廣西醫(yī)科大學口腔專業(yè)的182名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進行自制問卷匿名調查,采用SPSS 26軟件進行卡方檢驗分析。調查對象中,96.7%認為本科階段接觸科研是必要的,95.6%的被調查者對科研感興趣,其中博士研究生中所占比例更高;46.15%的被調查者在本科階段參與過科研活動,而其中88.2%的被調查者因自身科研素質不足而覺得科研活動難以繼續(xù);52.38%認為科研活動中缺乏導師的指導,94.51%的被調查者希望學校為科研活動提供更多機會。調查結果說明,口腔專業(yè)醫(yī)學生中存在對科研活動的認知不夠全面、參與度雖高但缺乏興趣的情況,仍有較多學生缺乏參與科研的機會及教師的指導。學校應積極推進早期接觸科研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科研條件,提高學生對科研的興趣與信心。
[關鍵詞] 口腔;科研;早接觸
[基金項目] 2018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microRNA-206在灼口綜合征中的作用及調控機制研究”(2018KY0106);2020年度南寧青秀區(qū)政府科技局南寧市青秀區(qū)科技計劃項目“干細胞膜片在牙髓再生中的應用及臨床轉化研究”(2020027);2019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廣西高校教改一般項目“討論式文獻學習法在中醫(yī)外科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9JGA201)
[作者簡介] 蔣蘭嵐(1985—),女,廣西南寧人,博士,廣西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牙周黏膜病學研究;高碧云(1982—),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副教授(通信作者)[共同第一作者],主要從事牙髓再生學研究;楊 嵐(1996—),女,重慶墊江人,學士,廣西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2019級口腔臨床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牙周黏膜病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25-0023-04? ? ?[收稿日期] 2021-01-25
21世紀的臨床醫(yī)療發(fā)展是由科技不斷推進的,許多醫(yī)學的重大突破都是在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的結合中誕生的[1]??谇会t(yī)學雖然以臨床技能操作為主,但在實際的臨床診療過程中常能發(fā)現(xiàn)并提出許多新問題:如何讓牙髓、牙周組織再生,如何更高效、精確地完成牙種植手術,等等。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就需要醫(yī)學科研不斷發(fā)展進步??梢哉f,醫(yī)學科研源自臨床且為臨床服務[2]??谇会t(yī)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需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導向,使科研成果能夠應用到臨床中?,F(xiàn)今本校的口腔醫(yī)學生系統(tǒng)地接受科研訓練主要是在研究生階段,若能夠在本科階段進行醫(yī)學科研的早接觸訓練,將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質,使其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新的臨床實際問題,形成新的科研方向,最終推進口腔醫(yī)學的發(fā)展。
一、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對廣西醫(yī)科大學182名口腔專業(yè)的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進行自制問卷匿名調查(單項或多選項)。
(二)調查內容
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學歷等);對科研活動的看法(興趣情況、參與目的多選項等);參與科研的情況(參與類型、獲得成果等);影響科研的因素(學院支持情況、時間、知識等)。
(三)統(tǒng)計方法
每份問卷都統(tǒng)一編號,并按照統(tǒng)一標準對資料進行審核、編碼并輸入計算機,結果用SPSS 26軟件進行X2檢驗,用描述性統(tǒng)計學分析進行統(tǒng)計。
二、調查結果
(一)一般情況
本次共調查了廣西口腔醫(yī)學專業(yè)三個學歷層次口腔專業(yè)醫(yī)學生182人,其中53.3%為本科生,42.86%為碩士研究生(學術型43人,專業(yè)型35人),3.84%為博士研究生(學術型2人,專業(yè)型5人)。調查對象中男女比為73∶109。其中17~25歲的136人,25~30歲的14人,30~35歲的20人,35歲以上的12人。
(二)對科研活動的認識
調查對象中,23.63%的人對科研活動很感興趣,71.98%興趣程度一般,4.4%不感興趣;其中對科研很感興趣的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高于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X2=42.201,P<0.001)。關于本科階段早接觸科研的必要性,73.63%的人認為有必要,23.08%認為一般,3.3%認為沒必要;其中認為本科階段早接觸科研有必要的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高于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X2=20.602,P<0.001)。若在本科階段參與科研,主要認為三年級(40.11%)、二年級(28.57%)開始比較合適。詳見表1。
調查對象中,85名為研究生,大部分(50.59%)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而選擇攻讀研究生,其次是希望增長知識和經歷。關于選擇學術型研究生的原因,絕大部分是為了增長知識和經歷(60%),其次是因為調劑(44.44%),再者是對科研很感興趣(26.67%)。
(三)參與科研的情況
被調查者中,84人(46.15%)在本科階段參與過科研活動,其中47.62%是自行設計主持的科研活動,52.38%是由教師主持的科研活動。關于參與科研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科研能力,開闊視野、發(fā)表論文,為了綜合測評有相應的加分,對考研及之后的工作有利等;而98人(53.85%)在本科階段未參與過科研活動,主要原因是:57.14%表示無科研機會,20.41%表示是自身科研素質不足,13.27%表示缺乏導師的指導(詳見表2)。本科階段參與過科研活動的84名口腔醫(yī)學生獲得相關科研活動的途徑有:自行申請后開展科研活動的達50%,教師邀請加入科研活動的達30.95%,經教師、同學推薦了解到相關科研活動的達55.95%。進行的主要科研活動有:36.9%參與了論文撰寫,50%參與了課題申請,59.52%參與了文獻查閱,65.48%在教師指導下參與了科研活動的實施。在科研活動中,獲得文獻資源的途徑有:94.05%通過常用中文數(shù)據庫搜索文獻,64.29%通過常用外文數(shù)據庫搜索文獻,極小部分(8.33%)通過其他途徑獲取文獻資源。關于科研活動中遇到的困難,65.48%表示時間沖突,53.57%遇到資金不足的問題,因自身科研素質不足而覺得科研活動難以繼續(xù)的達88.2%,45.24%覺得科研機會太少,52.38%覺得缺乏導師指導(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