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祥
◆摘? 要:今年來,素質教育逐漸成為各學科教學中的核心目標。公民意識是高中生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符合高中生心理發(fā)展特點,還能充分體現(xiàn)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將高中生逐步培養(yǎng)成為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人才。本文將對公民意識進行簡要闡述,分析公民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并提出高中歷史教學中公民意識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公民意識;教育;策略
高中階段是建立正確人生還和道德觀的關鍵時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公民意識教育,將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公民素質,讓高中生積極參與到公共社會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高中生用于擔當?shù)膫€人品格,促進高中生全面發(fā)展。
1公民意識教育的基本概述
1.1公民意識的內涵
所謂公民意識指的是高中生作為社會公民的意愿,是國家和社會主人,其個人對自己所應當承擔的權利和義務的認知和認同,是對自身與國家和社會之間關系的理性認識。公民意識具有一定的社會性,是作為社會公民享受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重要基礎。公民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高中生參與政治、法律等生活的各個方面。
1.2公民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
2主體意識教育
當前社會是公民社會,高中生作為社會公民之一,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在公民社會中,小充分重視個人的權益和公民思想、行為的自由,讓高中生具有較為開闊的自我空間。近年來,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高中生在社會中的主體性精神確實比較嚴重,加強高中生公民意識教育,其本質就是重新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的過程。因此,通過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高中生公民意識,需要將主體意識教育作為核心,讓學生能夠從發(fā)展的角度正確看待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
2.1規(guī)則意識教育
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作為一名社會公民都需要適應國家的法治,遵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則。高中階段是學生思想和理念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更多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知識和本領,還需要具備與其身份和地位相符的規(guī)則意識,具備契約精神和相應的價值理念,這樣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成為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2.2公德意識教育
公民的綜合素質反應了社會進步程度,高中生作為社會公民中的一員,需要具備社會責任感,對他人具有正確的態(tài)度。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行公民意識教學,能夠逐步培養(yǎng)高中生公德意識,讓高中生能夠在社會群體中發(fā)揮出自身的作用,成為社會經(jīng)濟、法律等方面建設的重要支撐。
3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公民意識教學策略
3.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3.2認真鉆研教材,找到公民教育契合點
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課前準備階段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與公民意識教育有關的教學素材,準確找到公民教育的契合點,讓高中生在豐富歷史知識的同時,增強續(xù)上的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從而達到公民意識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進行“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歷史課程教學中,在涉及到“新文化運動的開展”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新文化運動”的組織結構作為公民意識教育的契合點,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深入研究,了解李大釗、魯迅、胡適和劉半農等人在推進新文化運動中所做出的貢獻,掌握新文化運動的性質以及對以后的文化發(fā)展做出的貢獻。
通過高中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認知,讓學生從革命先驅身上感悟到自己作為社會公民中的意愿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了解每個公民在社會中起到的作用,從而讓高中生明確自身在社會中的定位,逐漸形成自身的公民意識,積極參與到社會各類活動中。
3.3從教材中選取經(jīng)典事例進行公民意識教育
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從教材中精選出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經(jīng)典案例,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公民在社會發(fā)展中起到的推動作用,從而增強高中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自信心。
例如:在“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五四運動”經(jīng)典事例,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十幾所學校,共有3000多名大學生在天安門前聚集,掀起了愛國運動的高潮;繼大學生運動之后,于6月5日,上海舉行了工人罷工和工人罷市運動。在全國公眾的壓力下,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教師精選了“五四運動”作為典型史料,讓學生能夠“以史為鑒”,認識到廣大人民群眾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需要社會廣大公民對社會發(fā)展成果加以珍惜,也能增強高中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相信自己作為社會公民的一員在促進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3.4豐富公民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方法
高中歷史教學中,實現(xiàn)公民教育滲透的方法比較多,包括講授法、探究法等。相對而言,討論法在實現(xiàn)公民教育滲透中應用較為普遍。
討論法是在“合作學習”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教師可以根據(jù)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分成具有異質化的小組,引入與公民意識教育相關的話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讓學生在溝通哈交流中提高公民意識。
例如:在“工農武裝割據(jù)開辟革命新道路”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析“南昌起義”、“漢口會議”以及“井岡山會師”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
通過合作討論,能夠讓學生領悟到社會公民才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基礎,社會公民只有發(fā)揮出自身的主體精神,才能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從而讓學生在歷史事件討論中逐漸形成公民意識。
4結束語
公民意識是高中生需要具備的綜合素質之一,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歷史教學與公民意識教育的契合點,豐富公民意識教育的滲透方法,這樣才能增加歷史教學知識含量,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月娟.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初探[J].新課程導學,2020:85-85.
[2]趙君梅.試析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公民意識教育[J].中外交流,2018:74.
[3]劉磊.淺議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公民意識教育[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