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悅
首都師范大學
描繪女性生活的仕女圖在唐宋時期就已經趨向成熟,但那時的仕女畫中并沒有出現“仕女讀書”的題材。繪畫中出現“仕女讀書”的題材,大概在晚明時期,清代則可以說是“仕女讀書圖”的鼎盛時期。
晚明時期,“女性讀書”圖作為一種題材,大量地出現在畫家的繪畫之中。以陳洪綬的繪畫最為典型,如陳洪綬的《隱居十六觀》之“縹香”,畫面中描繪了一位身形瘦弱的女子,正在手捧書卷閱讀的場景,日本學者古原宏伸最早研究出這幅畫中的女子為唐代女詩人魚玄機。 在陳洪綬的畫中,這位女詩人儼然成為畫家心中才女的寫照。縱觀晚明時期出現的“女性讀書”圖,可以發(fā)現這種題材在晚明時期僅僅出現在卷軸畫上,版畫、瓶畫等卻沒有類似的題材出現,形式比較單一。除此之外,晚明時期出現的女性讀書題材,更多的是畫家借畫面表現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這一點在陳洪綬的《隱居十六觀》之“縹香”中就可見一斑。
清代,“女性讀書”題材被畫家們大量表現,在仕女圖中出現了大量的女性讀書的場景,如冷枚的《春閨倦讀圖》《蕉蔭讀書圖》,改琦的《元機詩意圖》、《胤禛圍屏美人圖》之“美人展書圖”,由此可見,“女性讀書”圖在清代比較普遍。同樣,“女性讀書”的場景還出現在版畫上,比較典型的就是金玉良《無雙譜》中描繪的班昭像。清代的瓷器中同樣也能看到“女性讀書”的畫面,像藏于首都博物館的雍正時期的粉彩仕女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課子圖碟等,都對這一題材有生動清晰的表現。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清代“女性讀書圖”明顯更為豐富。
圖1
冷枚,清代宮廷畫家,有詩描述其畫“冷枚法本西洋派,多在輕烘淡染中。始識曹吳工一變,衣紋出水帶當風。” 可見冷枚繪畫受到西洋畫法的影響極大?!洞洪|倦讀書》是冷枚仕女畫的代表作品之一,為絹本設色立軸作品,畫芯高175厘米、寬104厘米,尺幅較大。圖中描繪了一位斜倚書桌、正在沉思的女子,女子身穿長裙、發(fā)髻高挽、眉目低垂。除主體人物之外,畫家對美人所處的環(huán)境也有精細的刻畫。
圖2 冷枚《春閨倦讀圖》
畫中女子是手握書卷的,雖沒有直接的閱讀活動,但是從敞開的書本可知女子似乎剛結束閱讀,由書中的內容想到了什么而陷入深思。在畫面中的桌子上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藍色書匣,書匣記三字“媛詩歸”,由此可以推斷,畫中女子手中拿的書是《名媛詩歸》當中的某一冊。放大女子手中的書卷,甚至能看到一些具體的內容:
子夜,子夜晉女子……有四時行樂……子夜歌: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
這些斷斷續(xù)續(xù)的文字在《名媛詩歸》卷三最末?!白右埂鳖}下小字云:“子夜,晉女子也。嘗造曲,聲過哀苦,因有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第一首原文為:“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天不奪人愿,故始儂見郎。”詩句后面的雙行小字為譚友夏評語。“芳是香所為”后為“譚友夏云香奩中入細佳語”?!耙比莶桓耶敗焙鬄椤爸t得不情妙”?!蹲右垢琛窞樗未凰幍摹稑犯娂分械囊徊糠?,共四十二首。畫中所體現出來的這首詩表現的是一位女子給遠方的情郎寫的“回信”,言語間表現出女子對愛人的思念和無盡的愛慕。但是,《子夜歌》本身就含有凄苦的氛圍,這就烘托出畫面本身的主題:美人身處閨閣之中,正在思念和等待遠方的愛人。
此圖中畫家描繪的重點不在于“讀書”這一動態(tài)活動,而在于“書籍”本身,在這幅畫中,書籍不僅有它本來的意義,而且更增加了一種表意功能,是畫中人物情感的載體。畫中“女子讀書”場景的構建,除了表現女子的才思之外,更重要的是襯托畫面的主題,表現畫面的意蘊。
改琦(1773—1828) 為清代著名的人物畫家,能詩工書,尤以仕女畫最為出眾。他的仕女畫多帶有柔弱的病態(tài)美,描繪的內容傾向于世俗社會的審美要求,畫中女子比較纖弱,給人“弱柳扶風”之感,或是含有世俗韻味,與當時的時代結合緊密。
《元機詩意圖》是改琦為當時著名的藏書家黃丕烈而作,絹本設色,縱99厘米,橫32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中描繪的女子是唐代著名女詩人魚玄機。她嫁人為妾,因受原妻的妒忌,被迫出家。由于喜讀書,有才思,擅作詩,受到當時文人們的重視,溫庭筠等名家常與她作詩唱和。這幅作品有題為“元機詩意,秋室老人有此圖,今在蕘圃處。乙酉初夏,七薌改琦并記?!扁j“七香”、“云陽”2印?!耙矣稀睘榍宓拦馕迥辏?825年)。
畫幅左上方有清沈吾于同治十年(1871年)的題識,題識下鈐印兩方:“沈梧審定”、“旭庭秘笈”。 畫面中魚玄機正斜坐在藤椅之上,手中拿著書卷品讀。魚玄機的形象顯得柔弱哀傷,符合改琦一貫的仕女畫的風格,同樣也符合清人的審美。
畫中題識記“秋室老人”為余集,是黃丕烈的朋友,黃丕烈藏有宋本《唐女郎魚玄機詩集》,曾經為此書舉行過詩會。余集所畫的魚玄機畫像被黃丕烈裝裱在宋本《唐女郎魚玄機詩》卷首。改琦這幅畫應該是看到余集的畫而做的。畫面中,作者依然精心構建了“女性讀書”的場景,卷中無字。據當時曾參與黃丕烈集會的陳彬華稱,《元機詩意圖》完成后曾懸掛于百宋一廛。 這說明改琦的《元機詩意圖》在黃丕烈的集會上出現,有懸掛賞玩之功用。直觀的解釋畫家構建的“女性讀書”場景,就是畫家通過對魚玄機讀書這一題材的描述,表現了其對古代才女的欣賞,明清之際的男性大多支持女性閱讀,對“才女”的定義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琦借古代女詩人的形象以及構建閱讀的場景,都表達了男子心中較理想的才女的視覺形象。另外,這幅畫在《唐女郎魚玄機詩集》集會上出現,也側面表明了畫家構建“女性讀書”的場景,為書籍的討論欣賞活動增添了一些獨特的韻味。
圖3 改琦《元機詩意圖》
清代比較典型的“女性讀書”圖還包括陳清遠的《李香君小像》。陳清遠為清朝畫家,號渠仙,錢塘(今杭州)人。他的《李香君小像》描繪了“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畫中女子亭亭玉立,穿著繡衣緗裙,捧卷而讀,似是忘卻周遭一切,投入在閱讀之中。李香君與董小宛、陳圓圓等被稱為“秦淮八艷”。從歷代文人對李香君的描述中可知,李香君為聰慧且俠義的女子。畫家們也不例外,將她的形象描繪在畫面之中,表達對其品性的欣賞。
陳清遠的《李香君小像》將題詩與畫面相結合,詩曰:“生小秦淮絕食姿,誰知俠骨在峨眉。欲將心贈侯公子,只唱琵琶絕妙詞。誰上風煙草不春,肯放玉質污流塵。歌殘一部桃花扇,羞煞前朝二姓臣?!睆脑娭胁粌H能看出陳清遠對李香君非常贊賞,也可以得知李香君最擅長的應該是作曲,那么畫家為何要在此描繪李香君閱讀的場景呢?這與清代男性對女性的欣賞角度的轉變有關,前文提到清代男子大多同意女子讀書,這種審美上新的標準在繪畫中則體現在“書籍”這一元素的加入,“書籍”在繪畫中成為表現女性才學的載體。李香君只是“略知書”,但是畫家竭力表現她閱讀的場景,在筆者看來,這是畫家為了塑造李香君的人物形象而特意構建的場景。畫家選擇用當時清人的審美標準來描繪畫面,將其刻畫成飽讀詩書的才女,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才華氣質,表達出畫家心中俠義聰慧的女子,與其說此圖描繪了李香君的一幕生活情態(tài),不如說是男性畫家心中對李香君的想象,是帶有理想性的色彩的。
前文主要分析了仕女畫中的“女性讀書”場景的構建,這些畫中的女子多是當時標準的美人或者才女的形象。其實清代一些描繪女性的風俗畫或者說人物畫之中,同樣可以看到“女性閱讀”的場景,比較典型的代表就是任頤的《授書圖》?!妒跁鴪D》中有兩個主要的人物形象:一位小孩兒與一位女子,女子手捧書卷,正在翻閱書中的內容,由畫面內容以及名稱可知,畫中女子正在向孩子傳授知識。
古代男子大多都有一個理念,即母親要承擔孩子最初的啟蒙教育工作,如司馬光所言:“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所以任頤畫中的人物形象明顯是母子關系。畫家構建的也不單純是“女性閱讀”的場景,在這里,女性讀書是一種責任與義務。在此畫中,“女性閱讀”場景演變?yōu)椤傲寄刚n子”的主題,這種題材的出現,與女性教授知識的責任相關,也與西方“圣母子”繪畫的影響有關。而這個場景的構建最終的目的還是突出畫面的主題。
通過對清代各個時期不同畫家的“女性讀書圖”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讀書”題材繪畫在清代大量涌現,并且畫家多是男性。畫家構建“女性讀書”的場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觀念傳達:第一個是圍繞畫面本身。如冷枚的《春閨倦讀圖》,畫中女子借閱讀書籍這一活動表現女子心中的才思,為畫面增添纏綿的意蘊。另外,此畫尺幅較大,畫中女子與真人差不多大,并且描繪手法細膩,在一定程度上有迎合男性的審美與想象;陳清遠的《李香君小像》則側重于塑造畫中女性完美的形象。第二個是清代才女文化。清代女子讀書現象普遍,“文人士大夫擇妻或與異性交往,大都以具有詩詞書畫修養(yǎng)的女性為對象” 無論是《元機詩意圖》還是《班昭像》,畫家通過對她們閱讀場景的描繪,借古代女子的形象表現畫家心中理想的才女形象。第三個是繪畫功能方面。如任頤的《授書圖》主要表現女性為了教授知識而閱讀,這幅圖中“女性閱讀”的場景的構建有一定的道德教化的功能。
總之,清代畫家對“女性讀書”場景的構建,展現了清代女性閱讀或真實或理想的場景,畫中女子或者以書籍表現內心無盡的才思,或將書籍看作風雅活動的寫照。表現了清代男子審美觀念上的重大變化,更是他們心中理想的才女的視覺形象。使得中國古代以女性描繪對象的繪畫中既有世俗性的韻味,又帶有纏綿詩意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