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任務群教學是指以學習任務群為載體、以項目研究為主要方式、以詩歌作品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語文教學。詩歌任務群教學需要研究詩歌組群策略與教學策略。一般說來,教學中按照文學史綱、風格流派、文本內容、教學目標和特殊任務進行文本組群,根據(jù)需要選用或綜合運用情境任務、主文引領、多維比較和領域跨界的教學策略,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科學實施詩歌任務群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自學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關鍵詞:詩歌教學;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6B-0040-06
一、對于學習任務群的基本理解
詩歌任務群教學是指以學習任務群為載體、以項目研究為主要方式、以詩歌作品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語文教學。目前,詩歌任務群教學已經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青睞,日常教學與觀摩展示活動中常見其身影。但是,我們對于詩歌任務群教學的策略與價值的理解與認識還不夠。我們首先必須正確理解學習任務群和任務驅動型教學法,才能科學有效地探索詩歌任務群教學的策略,才能深入理解其實踐價值。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當下語文教學應該“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引領教學改革,改變學習方式。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任務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凸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著眼于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基礎能力,充分顧及問題導向、跨文化、自主合作、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等因素”。[1]語文學習任務群是在學習主題的統(tǒng)領下,以學習活動為主線,將語文教育的多個元素有機融入主題單元,形成嶄新秩序之下的學習內容與方式載體。這是復雜性思維的產物。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多重意識”的思維能夠在多個層次上同時對周圍環(huán)境作出反應,構造出一幅令我們大惑不解的精細的“世界圖畫”[2]。復雜性思維與多重意識在任務群學習中可以得到更好的訓練與培養(yǎng)?;谶@樣的認識,學者們普遍認為語文應當建構學習任務群,并據(jù)此開展語文學習活動。陸志平先生認為,學習任務群要求讓學習發(fā)生在真實的語文生活之中,突出語言文字運用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使語文學習成為真實情境中的深度學習[3]。因而,學習任務群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有利于開展適合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與發(fā)展的深度學習。
任務驅動型教學法是契合于語文學習任務群這一內容與載體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型教學法要求所設置“任務”的目標必須具體鮮明,要求師生共同創(chuàng)建合適的教學情境,要求學生在問題動機的強勁驅動之下,帶著真實任務在探索與研究中學習。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或學習模式的實施,關鍵在于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情境,設置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任務,而且任務與目標需要具備“豐富性和復雜性的特征”[4],避免膚淺單調的表層學習傾向。我們的實踐證明,在這種基于項目引領或主題單元的任務驅動型學習中,要遵照“中和雅正”[5]的衡量標準開展教與學的活動。任務的設置不一味追求任務聚合度,力求避免大而無當;不一味追求問題難度,力求克服重難輕得的毛病;不一味追求高階思維訓練,力求克服重高輕低的毛病;不一味壓縮教師指導,力求克服重學輕教的常見問題。
因此,建立在學習任務群、任務驅動型教學法和雅正格調衡量標準三者之上的詩歌任務群教學研究與探索,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和重要的理論價值。
二、詩歌任務群的組群問題
(一)按文學史綱組群
這是大學詩歌教學的基本思路,中學詩歌任務群教學也可以在這個方向做出嘗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截取詩歌史中的某一階段,比如先秦詩歌、魏晉南北朝詩歌、盛唐詩歌、南宋詞、晚清詞等,按照“史”的時間線組織文本,實施任務群教學。這樣能夠向學生展示詩歌發(fā)展史的全貌或局部面貌,有利于學生理解斷代化詩歌特質,有利于學生根據(jù)興趣選擇學習內容。我們還可以將不同時期的詩歌組群,開展比較教學。比如在學習初唐詩歌的基礎上,我們將齊梁詩風代表作與初唐詩歌組群,引導學生理解兩個時期詩歌風格的發(fā)展變化,尤其是能更好地認識以“初唐四杰”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力求擺脫齊梁詩風,突破宮體詩相對狹小的表現(xiàn)范圍,擴大了詩歌的表現(xiàn)領域,表現(xiàn)題材更趨豐富,加強了詩歌的抒情性和藝術表現(xiàn)。詩歌從宮廷走向市井,從風花雪月走向江山寒漠,在內容上代表了當時文學革新的方向,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初唐詩歌”在詩歌史上的開新偉力。
(二)按風格流派組群
高中階段已經初步涉及古典詩歌的風格流派問題,比如江西詩派、建安風骨、宋詞的豪放派與婉約派、花間詞派等。風格流派是自然與人為兩方面共同作用形成的,是理論主張與創(chuàng)作實踐相結合的文學產物。共同的作品風格同向歸因是自然的。詩歌風格學習有利于學生了解詩歌藝術特色,有利于學生迅速而深入地鑒賞詩歌文本。教學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筆者引入《望江南》(梳洗罷)和《更漏子》(玉爐香)等,讓學生認識花間詞的主要風格特征,大多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此外,筆者還引入花間詞派其他詩人的作品,如牛希濟的《生查子》(春山煙欲收)、李珣的《南鄉(xiāng)子》(乘彩舫)等,強化學生對于花間詞風的理解。在教學曹操詩歌時,筆者采取了這種風格組群的方式,帶領學生廣泛接觸和理解體現(xiàn)建安風骨的詩歌,幫助學生理解偉大詩人對于塑造時代詩風的重要作用,以及時代風氣對于詩歌風格流派形成的影響。
(三)按文本內容組群
按照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與情感組群是最常見的方式。按照求同的教學思路,往往可以將同一題材的作品組合到一起加以學習和研究。邊塞詩教學與研究,送別詩教學與研究,懷古詩教學與研究,等等。這種組群有利于集中探究類型詩的共性特點,比如邊塞詩的題材大多與守疆拓土、戰(zhàn)爭生活、軍旅見聞和邊地風光等有關,主題則往往與建功立業(yè)、反戰(zhàn)思想、壯志豪情、思鄉(xiāng)懷人等有關,英雄情結與親民思想同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性。文本內容組群也可以很有創(chuàng)意,關鍵在于能夠發(fā)現(xiàn)有趣味和有價值的文本公約數(shù)。比如《詩經》中的愛情詩、婚姻詩數(shù)量眾多,也是專家學者研究頗為深入的領域,依此組群教學對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易于激發(fā)興趣。筆者曾嘗試做過“古典詩詞中的約會詩”的組群教學、“音樂詩的描寫藝術與抒情效果”的組群學習,這都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主題。
(四)按教學目標組群
詩歌文體教學有它自身的知識性要求,比如意象與意境研究、用典手法研究、慢詞的鋪陳手法研究、律詩的寫景與抒情融合研究、詞牌的聲情研究、古體詩的轉韻研究等。這就是依據(jù)詩歌文體應有的教學目標組群教學。如果將探求不同亞文體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特征和表意效果等作為教學目標,那么可以從詩歌的形式藝術角度組群,比如按照詩歌內部體裁(亞文體或文類)劃分(如古體詩、格律詩;絕句、律詩;小令、長調等)組織學習內容。比如為了加深學生對古典詩詞煉字藝術的欣賞領悟,筆者設計了“語不驚人死不休:古典詩詞的煉字藝術欣賞”一課的教學,跟學生一起欣賞煉字佳句的同時,設計兩個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即煉字的好處和欣賞煉字的方法。這是詩歌教學特有的任務,作為教學目標加以落實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五)按特殊任務組群
詩歌教學中的特殊任務是由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創(chuàng)意發(fā)現(xiàn)、審美體驗和學情等共同確定的。重要詩人的作品列為專題加以研究,是常見的詩歌任務群教學方式,它也屬于特殊任務組群。比如我們要從全面了解李清照詞風的角度去開展李清照詞教學,那就必須兼顧作為李清照詞主導風格的婉約詞風,以及后期作品中極具思想性的豪放風格的作品。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選擇了婉約風格的《醉花陰》《一剪梅》《武陵春》《聲聲慢》與豪放風格的《漁家傲》以及詩歌《夏日絕句》等作品,對李清照詩詞進行綜合性教學。為此,筆者設計了拍攝題為《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文學紀錄片的情境任務,要求學生寫出拍攝腳本。與日常詩歌教學相比,高三詩歌鑒賞專題的復習教學算是特殊任務。高三復習中常見的詩歌鑒賞題型,比如人物形象分析、作品情感及其變化研究、詩歌思想內容分析、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及作用分析,都是特殊任務類的組群教學。
三、詩歌任務群的教學策略
(一)情境任務策略
情境任務策略是任務群教學的基本策略,同樣適用于詩歌教學。所謂情境任務策略,就是指基于特定任務創(chuàng)設應用情境展開教學的實施策略。任務群學習的形式是落實在群文之“群”中,而“任務”則是這種教學方式的要義所在,它要求基于真實的生活與學習場景假設應用型任務,借助于任務驅動學習任務的完成,強調的是真實性與應用性。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理念之下的任務群學習,它與過去的“教學任務”不是同一概念。比如在學習婉約詞之后開展語文活動,我們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任務:當下流行古風體歌曲,曲風婉約抒情,你是一位古風歌曲愛好者,請你結合婉約派宋詞分析并介紹古風體歌詞的藝術特點。學生聆聽《傾盡天下》《上邪》《赤伶》等古風經典,從歌詞、曲風、故事、情感等角度欣賞分析,然后與婉約詞藝術特點相比較,發(fā)現(xiàn)了當代古風歌曲對于古典詞曲藝術的繼承與發(fā)揚,不僅深化了對宋詞詞風的理解,而且領悟了古典藝術如何在當下獲得生命力。不少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被激發(fā)出來。一個情境化的語文教學活動,激活了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熱情。
(二)主文引領策略
篇幅較長的群文閱讀,適合采用主文先行、引領副文的策略。與之相反的路徑是副文鋪墊、主文登場的策略。這種策略一般適合于主文難度較大的群文閱讀。詩歌一般較短,上述兩種專題研究策略固然都可行,同時也可以采用全面呈現(xiàn)、群星璀璨的策略,讓學生在明確的任務驅動下,對若干篇作品同時展開分析研究。如果要對描寫音樂的古典詩歌進行任務群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就是很好的素材,主文先行與副文鋪墊的方法都是可以的。筆者在組織群文教學時,運用主文引領策略,先行重點探索了《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主要藝術手法,然后研習幾首較為短小的詩歌中的有關音樂描寫藝術,最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詩歌中描寫音樂的普遍性藝術手法,探索其藝術表現(xiàn)效果。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拓展研究小說《老殘游記》中描寫音樂唱腔的文字,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鑒賞技巧與能力令人驚嘆。
(三)多維比較策略
古典詩歌大多篇幅短小,比較研究策略在詩歌任務群教學中更易實施。比較研究是任務群教學的基本路徑,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比較中厘清異同,在比較中尋覓答案。根據(jù)詩歌組群的目的和組群詩歌的特點,比較研究的維度與內容是不盡相同的,重在引導學生在比較之中主動發(fā)現(xiàn)。比如“古典詩歌中的約會”的任務群閱讀教學,思想內容、男女情感、敘事視角、描寫重點、抒情風格等,都可以在梳理比較中通過歸納概括的方法加以提煉。又如,同樣是花間詞,溫庭筠與韋莊的詞則是從意象、取材、語言到風格等都有鮮明的相異之處,通過比較研究花間詞內部的審美與風格分野,學生對花間詞派有比較全面真切的理解。比較研究的關鍵是教師在做詩歌組群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對照點的存在,提供比較的詩歌數(shù)量一般控制在3~5篇,以便于學生研究與發(fā)現(xiàn)其中的異同。
(四)跨界研究策略
如果任務群的研究主題超越同一文體范圍,而且需要解決比較復雜的應用性任務,我們就要采用跨界組群與探索的方法實施教學。比如在研究“故事的矛盾與多元主題”這一任務時,筆者將四部篇幅長短不同的話劇與小說組群,設置改編劇本并完成表演的情境任務。這個任務群學習就有兩重跨界,一是文學樣式內部的跨界研究,二是藝術樣式之間的跨界研究。這種跨界研究在詩歌教學中同樣可以有效運用。比如在“古典詩歌中的約會”的任務群學習中,筆者將詩歌研究、文學評論寫作和朗誦配樂選擇的研究加以跨界組合。這種跨界加深了學生對于詩歌內涵與藝術的深度學習和深刻理解,同時強化了他們對于詩歌意境與音樂風格的審美體驗與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缃缪芯坎呗孕枰盐蘸醚芯恐攸c,重點之外的跨界學習行為都必須服務于重點內容的學習。比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學習中,跨界展開的音樂研究、繪畫研究和唐代士子心理研究等,都不能無限擴大和延伸其范圍與深度,而是重在研究其對相同主題的表現(xiàn)藝術上的異同,從而理解詩歌的特殊表現(xiàn)功能與效果。
四、詩歌任務群教學的價值
(一)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激發(fā)學習興趣
由于語言形式所帶來的隔膜,現(xiàn)代學生學習古詩文時往往缺乏足夠的興趣。不少時候,依靠講述古詩文背景故事的方式激發(fā)興趣,這只是滿足了學生對于事件的獵奇心理,對于文學樣式和文本內容還缺少足夠的關注。真實情境任務的設置,激活了古詩文內部的密碼,讓學生認識到在當下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中,古詩文尚有重要作用,自然由外而內喚醒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任務群閱讀能夠適當運用跨界策略,則能夠更有效地、更顯著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這從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藝術手段等方面多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單從審美體驗的效果上講,這就遠遠超過了機械傳授單純知識點的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集約處理文本,提高教學效率
任務群學習是集約化的學習方式,不是多篇文本的簡單疊加,而是追求學習內容上的舉一反三。它在比較并發(fā)現(xiàn)多篇關聯(lián)文本之間的共性與個性的過程中,強化需要掌握的鑒賞方法與能力。經過反復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這種集約化教學需要盡量運用互文教學法。所謂互文教學法,就是將不同的任務分解落實到不同的詩歌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的學習集中解決所確定的個別任務。這樣開展教學,任務群中所確定的問題能得到較為徹底的解決,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都有顯著改善與提高。我們不要試圖將每首詩歌的所有內容都講掉,或者將同樣的方法與能力訓練在每首詩歌文本中重復進行。譬如,在“音樂詩的描寫藝術”的任務群學習中,學生在對《琵琶行》集中研究之后,掌握了描摹音樂的方法,學習其他幾首短詩時就很容易產生正遷移,強化能力點的同時效率大為提高。
(三)培養(yǎng)問題意識,強化自主學習
任務群學習需要有基于真實情境的具體研究任務,這就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問題意識,逐步形成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詩歌學習需要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群文學習在培養(yǎng)問題意識方面有哪些優(yōu)勢?詩歌重視畫面感、抒情性和意境特征,所以教學就可以多在這些方面設置情境任務,這樣的教學才更能體現(xiàn)詩歌的味道。詩歌中也有基本事件、語言藝術、思想內容的問題,如果在任務群的研究中有些發(fā)現(xiàn)很有啟發(fā)性,也是可以挖掘和拓展的。在開展毛澤東詩歌群學習時,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毛澤東詩詞中所描寫的畫面大都呈現(xiàn)出宏大、雄渾的意境,流露出的是豪邁與悲憫之情。這就是通過任務群發(fā)現(xiàn)了毛澤東詩歌在畫面感、抒情性和意境特征方面的共性,沿著這個方向開展自主性的探究學習很有意義。當然,無論是從哪里著手,學習與研究的重點都要落實在語言和審美兩個方面。
(四)開展深度學習,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建立在群文基礎上的學習任務群,文本內容呈現(xiàn)出更大的豐富性,研究任務更趨復雜,需要學生調動更多的相關知識、能力與方法綜合解決問題,并且嘗試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型。為了保證模型的科學性,需要反思和校驗,思維的邏輯性得到訓練而更趨嚴謹合理。比如,教學蘇軾詞自然不能回避他的豪放詞風,但蘇軾詞作中更多的還是《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與《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等婉約風格的作品,如何理解蘇軾左手豪放右手婉約的奇特現(xiàn)象?再做延伸與拓展,婉約派代表詞人李清照詩詞作品中均有豪放之作,又該如何在更高的層面、更深的本質中理解作者與詞風?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組織學習任務群,開展深度學習,從而脫離在一首詩中糾結和無限膨脹的絕對化、簡單化的語文教學。在學習詩詞基本內容之外,能幫助學生理解人和人性,理解社會和時代,理解審美與文化,這才是真正的語文素養(yǎng)。
五、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詩歌任務群教學需要設置真實情境
古典詩歌是一種遠離當代生活場景的文體,如何開展有效學習一直是教師關注的問題。任務驅動型教學推崇真實情境之下的學習,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所謂真實情境,其實是根據(jù)當下生活場景設置的假想性任務,讓學生在這個與現(xiàn)實生活有關聯(lián)的學習場景之下開展古典詩歌學習。這就部分地改變了過去僅僅依據(jù)詩歌內容設置的偏重于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與教學方法。譬如在上文所述古風音樂藝術特色研究中,讓學生從古典詩歌中探尋古風的前世,就比較符合時下的流行風尚和學生的興趣愛好。但是,如果要做到針對每首詩或者每個詩歌任務群教學去設計獨特的真實情境和驅動型任務,這是有實際困難的。我們要深入研習文本,關注當下生活,嘗試捕捉能與現(xiàn)實生活相契合的文本內容或研習角度;同時,也要嘗試突破現(xiàn)有的任務設計范式,去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情境任務。
(二)在具體任務下開展主題性任務教學
每首詩歌與群組詩歌教學,都有很多值得講的內容,設置了情境之后并不意味著任務就明確和唯一了,我們需要下決心設置具體任務,要舍得在群文教學中舍棄與任務不相關的內容,并設置相對集中而明確的研究任務。比如《沁園春·長沙》的教學中,上闋可以研究意象和畫面,將語言學習的任務融合到拍攝視頻的情境任務中去。那么,下闋的學習又該如何設計研究任務,開展有效的任務驅動型教學呢?我們是否都可以采用圖文轉換的教學方式,將畫面設計成繪畫展示的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將指點江山、擊水中流等文本內容以連環(huán)畫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很好地反映了畫面跳躍的特點,很有創(chuàng)新性。這也就促成筆者思考并嘗試在實施詩歌任務群教學時,采取將核心任務與分解任務結合起來實施分鏡頭教學的思路與方法。但是,這也許并不能適用于更多學習內容,我們需要開展更多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2]特倫斯·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瞿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48.
[3] 陸志平.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J].語文學習,2018(3):6.
[4] 楊清.走出“課堂深度學習”的認識誤區(qū)[J].中國教育學刊,2020(9):72.
[5] 薛海兵.語文的理想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3.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專項)“格調語文的基本課型研究”(R-b/2018/02)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3-11
作者簡介:薛海兵,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江蘇南通,226001),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的雅正格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