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森
摘 要:新《課標》強調,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德育也需要與時俱進進行創(chuàng)新,遵循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利用文史類學科和大語文方向的優(yōu)勢,把握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德育和智育并舉,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現(xiàn)代人才。本文闡述了初中文史類學科滲透德育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 文史類學科 立德樹人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4.060
初中生缺乏生活經(jīng)歷,他們辨別黑白、善惡的能力十分有限,容易被校園或者社會中的負面思想所影響,進而形成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觀念。初中是價值觀逐漸建立的時期,因此必須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堅持立德樹人。在初中文史類學科教學中融入德育內容,能引導學生做正確的事情,更好地辨別是非,實現(xiàn)品質、個性的正面發(fā)展,這符合學生成長的需求。
一、初中文史類學科和德育的關系
第一,初中文史類學科教材有著較強的綜合性,各個學科之間縱橫交叉,而且德育資源豐富,這為教師的德育提供了廣泛的素材和靈活的空間。在廣博豐富的教學內容中,充滿了德育要素,因而有著較強的教育作用和價值。讓學生學會政治、歷史和地理等學科的知識不是唯一目的,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優(yōu)良品質。在教授各學科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善于使用唯物主義觀念來思考和分析現(xiàn)實問題。
第二,文史類學科屬于人文科學,這為德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和思想基礎。一個熱愛文學的學生會富有人道主義精神、仁愛情懷和良好的道德。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有滿腔報國之志。一個熱愛政治科學的學生會堅定履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立志要做社會主義接班人。一個熱愛地理的學生會關心環(huán)境,熱愛家鄉(xiāng),愛護地球。比起數(shù)理化等學科,文史類學科更有滲透德育的優(yōu)勢,二者的聯(lián)系也更為緊密。因此在初中文史類學科中滲透德育,能實現(xiàn)德育和文化課教學的統(tǒng)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中文史類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問題
1.沒有認識到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些教師對于德育資源沒有重視,他們沒有發(fā)揮德育資源的價值。受到應試的壓力,很多教師只重視考試內容,而忽視了德育。還有些教師則認為德育不是自己學科的本職工作,不應由自己去承擔。觀念的落后導致了教師只重視文史類學科的工具性,卻輕視其德育性。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語文學科,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強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咬文嚼字,甚至在一個標點符號的用法上斤斤計較,但卻嚴重忽略德育。比如在詩詞方面,單純讓學生背誦詩歌,卻沒有深入講解詩人崇高的愛國熱情,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以及難以抒發(fā)的報國之志等,導致很多初中生不理解詩歌的主旨。
2.各學科不知道如何進行德育的滲透
大多數(shù)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時缺乏經(jīng)驗,不知道如何進行滲透,還停留在應試教育中。比如語文學科的教學不知道如何將人文元素和德育資源進行融合,讓語文教學變?yōu)樗烙浻脖场U螌W科本是最應該和德育相結合的,但是也一味拘泥教材,缺乏創(chuàng)新。歷史學科在進行德育滲透時,教師不會選擇素材,而且沒有與時俱進,將本應精彩的教學過程變得枯燥無味,甚至把德育變成說教。地理學科教學則技術性太強,忽略德育資源的引入,導致結合效果普遍較差。
3.各個學科之間缺乏融合
德育還停留在單一學科的思維之中,各個學科的教師缺乏跨界思維,不能夠將德育功能最大化。比如歷史教師不善于和地理學科結合,而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學科內。同時,在教學方法上,大多數(shù)教師仍然以說教為主,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工具,導致德育滲透沒有實現(xiàn)和各學科的融會貫通。
三、初中文史類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路徑
1.以立德樹人為目標
在初中時期必須要高度重視文史類學科的德育滲透功能,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在各個學科中都要進行德育滲透。高度重視德育教學,并且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目標之中,學校要逐漸制定教學計劃,慢慢推動教學改革。
同時,在中考中,各學科試卷也要加入德育內容,并且在綜合試卷中重點考查各學科的德育綜合能力。要根據(jù)各學科的特點開發(fā)豐富的德育內容,重視教材資源的開發(fā)。文史類學科的教學離不開教材,教師發(fā)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內容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
例如,教材中有引人入勝的圖片、文史小故事、閱讀材料,這些都是豐富的德育內容。專業(yè)素養(yǎng)較強的各學科教師,應該敏銳捕捉其中的德育素材,充分利用相關資源來提升德育效果。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掘生活中的德育資源。引入靈活多樣、有趣味性和思考性且辯證性較強的知識內容。此外,教師還要以網(wǎng)絡為依托開發(fā)德育資源,豐富現(xiàn)有課程內容,提升教學感染力。
2.根據(jù)各學科的特點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要充分發(fā)掘各學科有意義、有價值的德育因素,遵循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教育原理,這樣能讓文史類學科的德育更加理論化和科學化。
語文學科要充分體現(xiàn)人文精神,在課程中不斷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每一篇課文都要給學生詳細講解,并且讓他們自己深刻領會其意義,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政治學科是中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是德育的主陣地,但是傳統(tǒng)政治教育理論性強,學生難以理解且內容過于枯燥。對此,教師要善于開拓實踐路徑,結合現(xiàn)實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比如針對扶老人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現(xiàn)象,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愛國實踐活動等。歷史學科要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給學生講述各類趣味歷史故事,達到滲透的目的。地理教學要多通過多媒體等方式給學生立體化的展示。例如,針對我國水資源的地理內容,教師可在網(wǎng)絡中搜集云南大旱、長江中下游發(fā)生洪澇災害的視頻和圖片,為學生展示村民等待降雨和土地干裂的場景,用生動形象、簡單易懂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當前國家的水資源情況,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用水的習慣,使其形成災害意識,進而達到德育目的。
3.各個學科融會貫通進行德育滲透
可以采用實踐教學法,有組織地安排學生參與鄉(xiāng)土考察活動,融合語文、歷史、政治和地理學科,培養(yǎng)其愛國情感。在活動中可以設計“我是小導游”等活動,通過解說詞,融合語文、歷史、地理和政治學科。
學科和學科之間也可以單獨融合,比如通過讓學生感受不同時代國家版圖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也實現(xiàn)了歷史和地理學科的融合。
此外,還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和普通教學手段相比較,多媒體教學有更強的趣味性、生動性,教師在課堂中引入各種視頻和圖片,能顯著提升德育的感染力。二是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開展德育,引入新聞熱點和時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過去單一說教的方法,鼓勵學生主動進行德育實踐,從而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總之,新時代的思政課程已經(jīng)深入到初中教育,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德育工作必須要從小抓起。在初中各個學科中都要進行德育滲透,其中文史類學科的滲透尤為重要。教師要做好語文、歷史、政治、地理各個學科和德育的融合,同時將這些學科融會貫通,實現(xiàn)綜合滲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段富寧《如何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新一代:理論版》 2020年第8期。
[2] 陳淑婷《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新路徑—以〈認識自己〉教學為例》,《神州》2020年第6期。
[3] 李永鵬《淺析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的必要性》,《亞太教育》2020年第4期。
[4] 梁肇軍《如何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文存閱刊》2019年第14期。
[5] 張志贊《初中語文學科教學與德育的有效融合》,《散文選刊:中旬刊》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