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隨著現(xiàn)代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課堂教學方式已然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語文課堂上推出“微課”進行教學是符合新課標理念的新手段。它既是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凝練和壓縮,又具有形象生動的顯性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高度契合。高中語文的詩歌鑒賞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特別適合以“微課”的形式先行講解,讓有關概念在學生的腦海中即時形成,從而促進學生對詩歌的領悟。
利用“微課”模式開展高中語文教學,營造一個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可以使學生在進行鑒賞詩歌時有足夠的興趣,產(chǎn)生一定的學習熱情,在學到知識的同時,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能夠產(chǎn)生一定的靈感和默契,從而實現(xiàn)對詩歌意境的準確體會。
比如,教師在進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時,應該在課前充分挖掘詩歌中所蘊含的內(nèi)容和情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找到與之相關的圖片和短視頻進行剪輯,然后制作一段具有教學意義的微課視頻,在課堂上向?qū)W生集中播放。這樣,將會使原本枯燥的詩歌鑒賞變得生動有趣,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另外,教師也可在微課視頻中融入對作者生平的介紹,讓學生在學習時也能夠觸及許多邊緣性知識,確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產(chǎn)生與詩歌意境相關的情感,對準確領悟詩歌內(nèi)涵有積極作用。學生掌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生平簡介后,就能夠?qū)ξ恼逻M行準確的分析與思考,找準賞析詩歌的切入點,以一種獨到的眼光全面地賞析和評論,最終將會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讓教學目標自然高效地完成。
在教學中使用微課可以對教學內(nèi)容實現(xiàn)高度概括,使其得以直觀具體地呈現(xiàn)。在歷來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鑒賞因其復雜抽象,一直難以持續(xù)高效地進行。其中有些意境的表達用語言去表述存在一定的難度,而且與學生的理解之間也會有一定的斷鏈。所以,利用微課形式糅合圖片、視頻等直觀的素材對詩歌意境進行全方位的領悟,是新時代下一種高效的語文授課方式,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詩歌意境的理解。
李商隱的《馬嵬》這首詩在高中教學中以抽象著稱,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進行凝練的語言講解,引導學生深入全面地感知,讓教學目標在教師分層次的講解中逐步完成。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時作出調(diào)整與點撥,在關鍵之處利用微課形式進行思維提示,讓學生的靈感與意識被層層激發(fā)。
學生在詩歌鑒賞教學中能夠?qū)W到一些基本的詩歌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能夠鍛煉鑒賞能力和提升審美品位。在學生與作者心生共鳴時,學生的靈感也能得到自然激發(fā)??v觀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詩歌鑒賞,許多教師都沒能跨越詩歌鑒賞的理解高度,而讓學生把學習重點放在了對詩歌具體知識點的記憶和背誦上。對相關字詞進行集中理解,不會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也很難使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學習體驗。自從微課模式進入高中語文課堂以來,直觀的圖片和視頻生動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學生能真正地從詩歌鑒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激發(fā)進行詩歌鑒賞的積極性,帶動活躍的思維,從而對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能夠?qū)崿F(xiàn)真切全面的感受。
例如,教師在教學柳永《雨霖鈴》這首詞作時,“楊柳岸,曉風殘月”將幽冷寂寥的氛圍描繪得淋漓盡致,使讀者能夠明顯感到詩中的清冷意境,但是腦海中對情境的想象還是較為模糊,不能產(chǎn)生清晰可見的輪廓。如果教師借助微課的形式,將詩中所涉及的每處意境,都用直觀的畫面向?qū)W生展示,不用讓學生進行刻意的想象與猜測,只需通過眼前的景象進行細細地品味和感知,這將能夠使詩中原本描繪的凄涼情境更加慘淡逼真,在學生的腦海中激起層層波瀾,從而引發(fā)學生與作者之間的高度共鳴,對相關詞句的認識理解也更加全面。
在對詩歌進行品味時,如果能夠?qū)ψ髡邉?chuàng)作詩歌的時代背景進行了解,則更能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和所要抒發(fā)的情感色彩,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對詩歌的理解與掌握?,F(xiàn)今高中學生有繁重的課業(yè)壓力,平時難以擠出時間去拓展閱讀和了解各種名家作品,也就導致學生對多數(shù)作家的作品及生平背景較為陌生,難以產(chǎn)生相應的靈感,在進行品讀和鑒賞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不能達到深入理解和產(chǎn)生高度共鳴的狀態(tài)。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必須看到當今學生在此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在教學方式上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盡可能地彌補學生的閱讀缺陷。比如,教師在制作微課視頻時,可以將與作家生平有關的圖片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觀看微課時,能夠同時獲得全面信息,為全面介紹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屈原的《湘夫人》時,應該注意到詩歌所涉及的歷史背景與現(xiàn)今學生的生活年代相去甚遠,不論是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還是對思想的感受,學生都難以全面準確地感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忽略學生心中的困惑,硬性進行灌輸教育,單純用語言描述屈原的際遇和坎坷命運,會使課堂效率事倍功半,不利于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相反,教師把《湘夫人》中涉及的歷史故事和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制作成微課讓學生觀看,會觸動學生最真實的感受,也增加了一定的課堂趣味,對教學的開展意義重大。
微課開展教學優(yōu)點明顯,可以大幅壓縮教學程序,豐富課堂趣味,促進學生理解,使整個課堂變得更加凝練。因此,教師在使用微課進行教學時,應該將語言授課的側(cè)重點集中于教學的難點與重點,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理解與掌握。
比如,教師在進行《夢中作》教學時,同樣可以事先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制作相關微課,在其中融入作者的生活情境和社會背景,也可附加相關注釋,讓學生在開課伊始就被吸引,為后面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提供條件。在學生對詩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向?qū)W生出示相關的習題,既可以檢驗學生微課學習的成果,又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印象,使教學過程更加扎實。這樣的教學模式,一定能夠使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高效開展,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鍛煉出一定的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中,適時開展“微課”模式的教學,可以使教學內(nèi)容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現(xiàn),也能使不同學生及時找準自己的學習興趣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微課可以讓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熏陶,從而加速高中語文教學水平持續(xù)發(fā)展,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作者簡介:山東省肥城市泰西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