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在語文學習實踐中,字詞是開展學習的關鍵和基礎,只有提高字詞教學的質量,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字詞的理解能力,才能使學生接下來的語文學習更順利、更高效。因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對文本進行品讀,使其真正感受到詞語的鮮活特點,體會其生命活力。在不同的語境下,相同的詞語也會有不同的含義,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需要通過教師的引領聚焦詞語的特性,這樣的語文教學才能更生動、更有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低年段 詞語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針對字詞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針對不同的學段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中低年段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聚焦于直觀性教學引導,這樣學生才能生成自然感悟,才能夠在感悟的過程中了解詞語的意義及其不同的用法,常用的教法可以是趣味引導、深度發(fā)掘,也可以是強化感悟、拓展訓練等,需要教師優(yōu)化整合,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機會體會意義、品味意蘊,以實現(xiàn)靈活應用,順利完成詞語學習任務。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觸摸詞語情感
對于低年段的小學生而言,能夠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此收獲大量豐富的信息,其中一部分信息和書面詞語之間能夠建立對應聯(lián)系,但是更多的信息卻不可以。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單獨品味一個詞,必然是空洞乏味的,而將具體的學習過程與學生的生活進行關聯(lián)時,這個詞語就有了溫度、有了趣味。
例如,在教學《開滿鮮花的小路》時,提到了“懊喪”這個詞語,這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晦澀難懂,因此教師可以進行教學引導:
師:你的好朋友給你寄來一個包裹,但是你卻發(fā)現(xiàn)包裹中的東西不見了,此時你是怎樣的心情?
生:難過、不開心。
師:實際上,鼴鼠先生的心情也和你們一樣,在文中哪個詞語能夠展現(xiàn)這種心情?
生:懊喪。
師:確實如此,“懊喪”的含義就是因為事情的發(fā)展沒有按照個人的意愿,由此使人感到傷心?,F(xiàn)實生活中,你認為遇到怎樣的事才會讓你覺得懊喪呢?
低年段小學生的思維仍停留在形象思維階段,教師如果能以生活元素入手,結合文本中的案例組織教學,再引導學生回歸生活,不僅能夠使其對詞語擁有正確的解讀,還能夠拉近詞語與學生、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
二、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促進詞語積累
提高語言表達效果最有益的方式就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境,教師可以在教學重點知識的過程中,立足于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生活經(jīng)驗,并輔助形象化的動作或者其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與學生學習相匹配的情境,自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教學《畫楊桃》時,教師可以選擇以人物的神情變化作為突破口,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
師:經(jīng)過文中老師的仔細審視,發(fā)現(xiàn)“我”確實是在實事求是地“畫”,但是卻因此遭到了他人的嘲笑,因為我所畫的和他們不同,由此陷入思考,此時他的神情逐漸嚴肅。而當老師面對接受教育,已經(jīng)了解錯誤的學生時,神情是“和顏悅色”的。
師:當老師在課堂教學時,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走神、做小動作,肯定是要批評教育他的,此時老師的神情是怎樣的?
生:嚴肅。
師:如果是你的話,你遇到不專心聽課的學生,你會怎樣和他說話呢?誰主動來演繹一下!
生(帶著嚴肅的表情,嚴厲地說):請專心聽講!
師:如果同學們都能夠將老師的話記在心里,而且課堂表現(xiàn)很棒,此時,老師的神情又會是怎樣的?
生:和顏悅色。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日常生活中老師的“嚴肅”及“和顏悅色”,這種處理方式不僅能夠有效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可以有效促進其思維的發(fā)展,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
三、開展語言活動,促進詞語理解
1.借助動作表演,促進詞語理解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和動作相關的詞語,所以使用動作進行表演是最直觀,也是最易為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有效舉措。
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為例?!缎◎蝌秸覌寢尅芬徽n中,當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使用了“迎上去”,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以直觀的方式對其進行解釋很難形成更深層面的理解。教學時教師可以邀請兩個學生進行角色演繹,分別扮演鯉魚媽媽和小蝌蚪,然后讓學生做“迎上去”的動作。這種既直觀又形象的動作演繹,有助于深化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而且比語言表達更具有說服力。又如,在《紙船與風箏》一課中出現(xiàn)了一組同音字“飄”和“漂”,教師可以先拿來一個接滿水的盆,將一個紙船放在水面上讓學生感知“漂”,然后帶領學生來到戶外放飛一個氣球,感受“飄”。這種直觀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使學生準確把握詞語之間的區(qū)別,也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表象,提升了詞語教學的質量。
在小學低年段的詞語教學實踐中,需要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可以引入相應的肢體動作,用于詮釋詞語含義,這種直觀的方式不僅形象,而且充滿趣味。
2.借助讀寫結合,促進詞語理解
在一個詞語中,其意義既包括基本意義,也包括引申義和比喻義等不同層面的意義,只有將其置于特定的語境中,才能夠實現(xiàn)更貼近其本意的解讀,既易于學生理解,也能夠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師不僅要給出正確的解讀示范操作,也要滲透詞語接軌意識,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詞語的意義,并就此形成嶄新的學習認知。對于詞語的表達意義而言,不僅呈現(xiàn)出情境性,也具有典型的廣泛性,需要在解讀時聯(lián)系多種因素。
例如,在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自主完成文本閱讀,并從中標示出典型的詞語。學生很快就從文本中挑出了“亮晶晶”“濕漉漉”“平展”“凌亂”等詞語,針對這些詞語進行解讀時,教師給出了運用語境,引導學生融入其中,并就此形成多元互動。以“亮晶晶”為例,教師所給出的解讀語境為:大雨過后,地面上出現(xiàn)了很多小水洼,如同一面面小鏡子反射著光亮。而學生也就此給出自己的理解:遠遠看去,這些小水洼如同散落在地面的寶石。以“凌亂”為例,教師給出解讀語境:梧桐樹葉,零零散散地飄落到地面,自然沒有什么順序,看上去很混亂,這樣的情境就可稱其為凌亂。然后要求學生從生活中找出“凌亂”的例子,很快就有學生給出回饋:超市里的人擠擠挨挨,整個場面很不整齊,這也是一種凌亂。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作出點評。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典型詞語,然后以學生的認知基礎為起點展開解讀,學生的表現(xiàn)也可圈可點。由此可見,教學引導比較成功,既能夠為學生提供有形的方式,促進其理解,又再次回歸運用,提升了詞語教學的品質。
四、進行拓展訓練,引導詞語應用
詞語訓練的形式多元,需要教師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篩選意識,從中精選有效的訓練內容,不僅是為了升級詞語訓練形式,也有助于優(yōu)化學習效能。例如,可以讓學生借助典型詞語寫話,也可以給定詞語讓學生找出其近義詞或反義詞,還可以讓學生用詞語填空、接龍等,這些都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使用機會。只要教師立足于教學設計選擇與其相匹配的方式,必然有助于提高課堂訓練效能。針對詞語的訓練大都會與讀寫相融,所以,教師在設計時,不僅要立足于學生的學力基礎,也要結合其悟性特點,進而才有助于激活其認知思維。
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為例,在進行閱讀訓練之前,教師有意識地滲透了詞語內容:在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各個季節(jié)都呈現(xiàn)出怎樣的樣子呢?要求學生回歸文本閱讀,梳理其中的關鍵詞,然后從中提煉出具有典型性的詞語,完成概括介紹。學生在聽到這一任務之后,充滿了行動熱情,經(jīng)過深度閱讀以及交流、探討,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提煉出了不同的詞匯,以春天為例,有“新”“融化”“脹滿”等;以夏天為例,有“蔥蔥蘢蘢”“密密層層”“嚴嚴實實”等。為了提高應用能力,教師還要求學生從中選擇一些詞語完成一段描寫,描寫對象由學生自主選擇。當學生已經(jīng)具備閱讀文本的經(jīng)歷之后,就能夠順暢且自然地進入仿寫操作環(huán)節(jié),教師也可以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集中展示,特別點評學生對詞語運用情況。
以搜集典型詞語的方式對文本內容進行概括,使學生通過操作獲得更豐富的直觀體驗,特別是以典型詞語進行仿寫的訓練,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以及練筆空間,既易于學生接受,也有助于其提高學習效果。
當前,很多教師對詞語教學存在認知誤區(qū)。例如,解釋詞語時脫離語境,要求學生機械背誦詞義解讀等,這些做法既不科學,也不利于提升教學效能。因此教師應當具備清醒的認知,了解會對學生詞語學習形成阻礙的眾多客觀因素,然后有針對性地選擇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既易于讓學生理解詞語意義,也能夠使學生架構詞語應用意識,立足于實踐,促進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