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麗文
摘要:目的:分析對哮喘小兒予以針對性護理指導,對其肺功能和護理效果造成的影響。方法:60例哮喘小兒(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依照雙盲法分組,各30例。參照組(一般護理),研究組(針對性護理)。比對肺功能指標以及護理滿意情況。結果:研究組肺功能指標比參照組較優(yōu)(p<0.05);研究組滿意人數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對哮喘小兒予以針對性護理指導,其肺功能指標改善明顯,護理服務獲得家屬認同,并鼓勵小兒積極配合工作進行。
關鍵詞:小兒;哮喘;針對性護理;肺功能;護理效果
因小兒機體發(fā)育不佳,十分虛弱,加之生活環(huán)境污染嚴重,其造成哮喘疾病的因素較多,一般在春冬寒冷季節(jié)發(fā)生率較高。此疾病主要應病毒入侵造成,病毒入侵后發(fā)生氣道炎癥,且伴有胸悶、咳嗽等癥狀[1]。對小兒的學習、生長發(fā)育存在影響。因此需采取針對性治療(抗炎、止咳),哮喘疾病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因自身機體十分虛弱,長時間使用藥物治療會出現耐藥性,降低治療效果,隨之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升高,增加治療難度[2]。因此實施針對性護理可使小兒肺功能予以改善,并獲得家屬青睞。
1一般數據與方法
1.1 一般數據
運用雙盲法60例哮喘小兒(2018.5~2019.5)進行均分,各30例。參照組:男小兒17例,女小兒13例,年齡界限為2~10歲,均數為(6.15±2.02)歲,病程段為1~6天,均數(3.12±0.34)天;研究組:男小兒19例,女小兒11例,年齡界限為3~10歲,均數為(6.21±2.08)歲,病程段為2~6天,均數(3.09±0.28)天;對比一般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參照組實行一般護理,研究組實行針對性護理,主要措施為:(1)護理人員對小兒和家長予以健康指導,將霧化吸入治療的意義和相關事項予以告知,以講故事、播放動畫片的形式將小兒對疾病的認知度提升。(2)護理人員對小兒予以心理指導,了解小兒感興趣的話題,并與其主動交流,促進護患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良好親密度,將整體效果和依從性提升。(3)護理人員需指導小兒進行合適運動,將預防措施告知家長,嚴格控制生活中可能造成哮喘的食物和過敏原,經運動鍛煉的方式將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提升。(4)在對小兒進行霧化治療前,需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并指導小兒進行經口呼吸和經鼻呼吸,對小兒的生命指標予以密切關注,當霧化吸入治療結束后,需對其口腔予以及時清理,快速清除口腔殘留物質。
1.3 判定指標
比對肺功能指標以及護理滿意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配對t對檢驗,P<0.05差異明顯。
2. 結果
2.1 對比肺功能指標
研究組肺功能指標比參照組較優(yōu)(p<0.05),見表1。
2.2 對比護理滿意情況
研究組護理滿意情況比參照組較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 討論
哮喘疾病屬于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因小兒體制較弱,自身器官尚未發(fā)育成熟,其免疫系統(tǒng)正處于發(fā)育時期,其免疫力相對較低。哮喘疾病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如不能第一時間進行治療,其肺部會受到嚴重損傷,進而危及生命健康。霧化吸入治療為常用治療方法,受小兒年齡、依從性等影響,會限制治療效果。對小兒予以針對性護理指導,可使依從性提升,使病情得到明顯改善[3]。
針對性護理的開展提升了小兒治療效果,護理人員以積極熱情的態(tài)度與小兒和家長交流,了解小兒的病情,將疾病相關知識和必要性予以告知。針對小兒和家屬予以正確飲食干預,讓其多攝入高營養(yǎng)、易消化食物,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選取適合自身的運動進行鍛煉。將霧化吸入治療的重要意義告知小兒和家長,并對其治療期間各指標發(fā)生的變化情況予以重視。在交流中構建良好關系,獲得小兒和家長的積極配合,進而保證工作順利實施[4]。
試驗結果得出,針對性護理實施后,小兒肺功能指標逐漸優(yōu)化,護理滿意情況明顯提升。
綜上所述,對哮喘小兒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其肺功能指標水平恢復至正常水平,家長十分滿意護理服務,并以積極的心態(tài)配合護理,利于小兒恢復。
參考文獻:
[1] 黃巧汝. 針對性護理干預對霧化吸入治療小兒哮喘的療效及依從性的影響[J].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8):156-157.
[2] 龐世玉. 強化健康教育應用于小兒哮喘護理中的意義探討[J]. 基層醫(yī)學論壇,2020,24(33):4860-4862.
[3] 任霞. 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小兒哮喘臨床觀察[J]. 新中醫(yī),2016,48(7):194-195.
[4] 孫明英. 針對性護理措施對哮喘患兒肺功能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分析[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