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韜
摘 要:未來主義是意大利現(xiàn)代藝術第一聲,始發(fā)于文學領域。1909年,詩人馬里內蒂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fā)表首篇《未來主義宣言》,宣布摧毀圖書館、博物館、科學館等舊世界墳墓;熱愛機械動力、崇尚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數位未來主義者投身戰(zhàn)爭,傷亡慘重,未來派由此分化。右翼成立未來黨,視墨索里尼為政治領域的未來主義者,完成了與法西斯的雙向身份認同,將未來派帶入了激進的巔峰和生命的終點。未來主義絕非純粹的藝術流派。它擁有龐雜的宣言、作品、集會、展覽和演講,理論先于且重于實踐。此外,它橫跨20世紀初兩大文化現(xiàn)象:現(xiàn)代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本身已構成一場文化奇觀。僅以現(xiàn)代主義藝術流派界定未來主義是單向和片面的,因此本文以逃避機制為主視角回視未來主義,探討其誕生及激進根源。
關鍵詞:未來主義;意大利;逃避機制;馬里內蒂
中圖分類號:D9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64
1 誕生時機:新舊紐帶交替間隙
弗洛姆(Erich Fromm)認為,人出生之前,擁有源自母體的始發(fā)紐帶。但隨著自我意識的蘇醒,他逐漸意識到:個體與母體、與自然、與世界之間處于恒久的分離狀態(tài)。于是,繼發(fā)紐帶在始發(fā)紐帶斷裂后接力出現(xiàn),但繼發(fā)紐帶不是出自天然,而是出自逃避。“宗教與民族主義,以及任何無論多么荒唐和低賤的風俗和信條,如果僅僅使個人與他人相連,也是逃避最令人恐懼的孤獨的避難所。”
紐帶建構是全人類的精神現(xiàn)象,它對外源自線性時間觀,時間單向流逝且不可逆轉;對內來自人類的死亡本能。從時間的角度看,為對抗時間的線性流動,人類嘗試建構無時間的空間用以消解其對死亡的恐懼。宗教、哲學、藝術等意識形態(tài)因摒棄時間而獲得永恒,以其無時間性成為人類世代的避難所。人躲藏其中,便能暫時忘記個體生命的有限。從存在的角度看,人是不連貫的諸存在,死亡在個體之間劃下深淵?!斑@一萬丈深淵,無法消除。我們唯一可以共同做的,是感受面對著一深淵時的頭暈目?!@道深淵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死亡,死亡令人眩暈,又令人著迷?!睘閷惯@種不連貫帶來的孤獨,人渴望深度的連接。這類連接存在于性愛、情感、宗教之中,有效地使人短暫地忘記現(xiàn)實,消減孤獨。
總之,紐帶建構具有兩項功能:精神避難與消解孤獨,均屬逃避機制。中世紀到20世紀初,意大利歷經兩次紐帶斷裂。第一次為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第二次為民族主義到法西斯主義。文藝復興照耀意大利近四個世紀,是其榮耀也是其枷鎖。未來主義誕生于第二次紐帶斷裂間隙,企圖掙脫文藝復興對意大利的禁錮,重建新的敘事結構。因此,從逃避機制的角度回視未來主義,指在歷時上探討其誕生之根源和在共時上探討其激進之根源。
1.1 第一次斷裂:中世紀到文藝復興
中世紀末,文藝復興的第一縷曙光就照耀在位于亞平寧半島的意大利?!妒ソ洝づf約·創(chuàng)世紀》中,人類祖先被逐出伊甸園,與自然的始發(fā)紐帶斷裂?!皹穲@一旦失去,便無法返回”,但紐帶斷裂導致的孤獨在中世紀得到了妥善處理。中世紀是西方最穩(wěn)定的時代之一,后世對它的評價一般呈現(xiàn)兩極,一極以現(xiàn)代理性主義者為代表,認為中世紀是黑暗時代,人缺乏自由,愚昧迷信;另一極以保守哲學家為代表,認為中世紀恒定的社會結構,為人帶來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安全感的獲得以自我的喪失為代價,此時人沒有自我,也不必忍受孤獨。拋去立場,上述觀點基本描述了一個事實:首先,中世紀的人依附種族、民族、家族等集體存在。人在集體依附下只能朦朧地觸及自我,很難喚起個體意識。其次,中世紀社會等級固化,人際和經濟關系恒定不變,極度不自由的空氣給予了個體極度牢固的繼發(fā)紐帶。
文藝復興前夕,自由資本主義的出現(xiàn)使這條維持了近十個世紀的繼發(fā)紐帶出現(xiàn)裂縫,意大利第一次紐帶斷裂就發(fā)生在這個間隙。布克哈特(JACOB CHRISTOPHER BURCKHARDT)說,意大利文藝復興是現(xiàn)代歐洲的長子,是第一個個人。個人主義盛行,意大利畫家率先在自己的作品上簽上姓名;達·芬奇在闡述自身的美學觀時指出:欣賞,為這一件事物本身而去愛它,不為旁的理由。藝術領域中個體意識和感性認知的突出正是這個斷裂時代的映照。
1.2 第二次斷裂:民族主義到法西斯主義
進入19世紀,意大利徹底喪失昔日榮光。1814至1815年,意大利中部地區(qū)和城市倫巴第、威尼斯被奧地利帝國控制,南部由波旁王朝統(tǒng)治,國家分裂使意大利在短時間內僅能作為地區(qū)名詞存在。1930年起,意大利在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等人的領導下,掀起民族革命。此起彼伏的民族革命孕育出了意大利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王國宣告成立;1870年,意大利完成統(tǒng)一;次年1月,意大利宣布羅馬為首都,重獲國家心臟。至此,意大利結束漫長的分裂史,以國家的身份完成回歸。
意大利19世紀的民族經歷對后期法西斯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藝術共存于意大利具有直接影響。首先,民族分裂史和革命運動導致意大利民族主義根基深重。所謂民族主義,指存在于民族內部的排他性認同感。其次,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和科技等領域發(fā)展明顯落后于歐洲其他國家。國家長期分裂導致意大利南北失衡,北方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南部仍處于莊園經濟形態(tài)。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意大利中產的力量日益強大,卻無法從國家現(xiàn)狀、階級權力中獲得與階級力量匹配的榮耀感。他們?yōu)閲邑毴醵箲],又因權貴特權而嫉妒,此類情緒以憤怒的形式彌散,使中產階級成為意大利社會變革中激進的中堅力量。這股激進勢力使意大利快速由自由資本主義步入壟斷資本主義,并以強勢、頻繁的對外擴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刷足存在感。不徹底的民族革命、貧弱的國家現(xiàn)狀、極端的民族主義匯成意大利“貧窮帝國主義”的全部面貌。
動蕩與虛勢將意大利拋出民族安全感之外,導致第二次繼發(fā)紐帶的斷裂和焦慮民族主義的登場。在新的繼發(fā)紐帶建構中,意大利人試圖將輝煌的過往夷為碎片,從過往的廢墟中,重建新的敘事,尋求意大利的“重生”。未來主義正好落入這個歷史節(jié)點,它原發(fā)于極端民族主義,對民族極度自護,對過去極度厭倦、對現(xiàn)在極度不滿,對未來極度憧憬,并表露出對民族文化重建的極度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