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柳欣 董杰
摘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不可割裂,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本文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為例,著重研究了如何構建新時代工科專業(yè)可復制可推廣的課程思政建設體系,如何在工科專業(yè)課程中挖掘共有的思政元素,如何將思政元素“無聲”地融入教學過程。本文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后面簡稱電信專業(yè))為例,立足學校辦學定位,結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從“家國情懷”“專業(yè)素養(yǎng)”“人文知識”“辯證唯物主義觀”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新時代工科專業(yè)課程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和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路徑及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課程思政;四位一體;思政元素;模擬電子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1)15-0136-02
課程思政是新時期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擔負著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重要使命。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新時代的工學類專業(yè)課程,需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將知識、能力和素質融為一體。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中明確提出在工學類專業(yè)課程中結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要求,即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1]。因此,在課程思政建設時,依據(jù)本校服務地方經(jīng)濟的辦學定位,參照電信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結合具體學情和本課程的內容與特點,在借鑒其他高校思政課程建設方法的基礎上,用“人和事”作為思政內容的主線索,由國家到地方,由團隊到個人,由歷史到時政熱點,從家國情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人文知識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2],并說明了本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所取得的成效。
1 課程特點分析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是電信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前修課程是高等數(shù)學、電路分析基礎,后修課程是電子技術綜合設計、高頻電子線路。本課程涉及的知識點多,牽扯到的內容也多,分析的方法也多,既涉及有各種各樣的器件比如二極管、晶體管、場效應管、集成運放;又有各種各樣的電路比如共射/共集/共基/共源/共漏/共柵不同基本放大電路、差分放大電路、功率放大電路、運算放大電路、電流源電路等等;還有各種各樣的分析方法比如圖解法、解析法,更有各種條件下的工程近似比如在中頻段范圍內電流放大倍數(shù)為常數(shù),在深度負反饋條件下凈信號為0;也有各種條件下的近似估算比如靜態(tài)工作點的求取、交流深度負反饋條件下的電壓放大倍數(shù)的求取等等。本課程涉及高等數(shù)學中的相關內容主要是導數(shù)的定義、多變量的求導法則,涉及電路課程中的主要內容是基爾霍夫定律、戴維寧定理、疊加定理、復阻抗變換等等。在現(xiàn)有48學時的情況下,不少學生感覺時間緊張,學起來相當吃力,學習難度大,有的甚至半途放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則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提升和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為后修專業(yè)課程及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 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
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我校服務地方經(jīng)濟的學校辦學定位,依托電信專業(yè)培養(yǎng)具備青年政治特質、適應新時代發(fā)展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融入愛國精神、工匠精神、團隊精神[3];提高學生穩(wěn)定意識、大局意識、協(xié)作意識、規(guī)劃意識、底線意識;培養(yǎng)工科人文情懷、專業(yè)素養(yǎng)等,實現(xiàn)價值觀的引領,使課程內容變得更鮮活、更有感染力。針對本課程的內容特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以“人和事”為主線,由國家到地方,由團隊到個人,由遠及近,由歷史傳承到時政熱點,從家國情懷、專業(yè)素養(yǎng)、人文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個方面進行展開,具體如下:
(1)家國情懷
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結合時政來說事,結合故事來說人。通過“人和事”引導學生愛國是第一位的,要具備 “四個正確認識”。結合故事,穿插一些人文趣事,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能提升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又能引導學生具有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從最近“嫦娥五號”取得成功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第一臺半導體收音機產生的背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電子技術的發(fā)展歷史;從通過華為事件、TikTok美國收購事件之后國家及時出臺扶持政策,到濟南出臺扶持地方政策扶持集成電路產業(yè)的發(fā)展,引導學生關注我國電子技術領域的最新政策及最新行業(yè)動態(tài);從我國老一輩半導體專家林蘭英的愛國故事引導學生要有愛國之心、報國之志,要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2)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電路很多,分析的方法也多??梢哉f,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了整個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在進行電路分析的時候,要引導學生為什么引入這個電路?這個電路解決了什么問題?又帶來什么問題?如果出現(xiàn)了問題,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會產生另外的問題嗎?這些問題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樣的解決方法?比如非線性失真問題是怎么產生的,又是怎么解決的?零點漂移問題是怎么產生的,又是怎么解決的?交越失真問題是怎么產生的,又是怎么解決的?在進行電路分析的時候,既有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進行工程近似的內涵,又有對立與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既有外因與內因的關系,又有量變到質變的升華等等。
通過“人和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通過觀看嫦娥五號時事新聞,主動查閱資料,了解嫦娥五號是從2009年開始立項論證,到五星紅旗是第一次獨立在月球展開,再到國際屬首例月面鉆-表復合式采樣與封裝,分析成功背后的原因,引導學生科技強國離不開科研團隊的通力合作和艱辛付出;從中芯國際梁孟松辭職的最新熱點,引導學生分析梁孟松辭職對中芯國際可能帶來的影響,通過分析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yè)的打壓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必須學好專業(yè)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培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
模擬電子技術是專業(yè)核心課,具有很強的工程性和實踐性。以“人和事”為主線索,通過相關思政內容的滲透,引導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誠實守信、工匠精神等專業(yè)素養(yǎng)。比如從我國第一臺半導體收音機的誕生,再到嫦娥五號取得成功引導學生要樹立團隊合作的意識;從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 “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到武漢弘芯繼成都格芯、南京德科碼、德淮半導體之后成為又一個爛尾工程,再到山東青島城投芯片項目、天谷產業(yè)園等也被調出山東重大項目庫等等,引導學生要誠實守信,要有憂患意識,學會責任擔當;從自己第一次實驗課課前課后實驗臺整理不規(guī)范到學期結束之前電子技術綜合設計所需耗材申報中存在的粗報漏報現(xiàn)象為例,引導學生具有工匠精神;從愛迪生和特斯拉之間的交直流之爭到從肖克利、巴丁、布拉頓三人天團的解體等等引導學生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
(4)人文知識
工科學生除了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之外,也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識。本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以“人和事”為主線索,引導學生具備一定的人文知識,具備一定的跨專業(yè)跨學科知識融合的能力。比如通過嫦娥五號的成功,引導學生自主查閱嫦娥五號紅旗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從電子器件的發(fā)展到胡正明教授對于半導體器件的開發(fā)及未來的微型化所做出的貢獻,了解一下FinFET技術;從藍光之父中村修二獲得諾貝爾獎到他在我國上海世博會中做出的貢獻,引導學生了解他的勵志故事;了解臺積電所關聯(lián)的那些人,比如梁孟松的老師FINFE的發(fā)明人胡正明;從梁孟松所屬的臺積電,了解到臺積電創(chuàng)始人芯片大王張忠謀最早提出晶圓代工的半導體產業(yè)的運營模式;從梁孟松辭職是因為蔣尚義任臺積電副董事長,了解一下中美關系。
3 思政教學方法和手段
模擬電子技術是一門相對難學的課程,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融入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達到課程思政育人的目的;既能提高家國情懷,也能提升責任擔當;既能開拓專業(yè)視野,又能拓展人文知識,從而進一步為學生在電子技術領域的專業(yè)學習和科學研究明晰方向。本課程通過課堂引領案例分析、觀看視頻、課上及課下雨課堂討論區(qū)討論、書寫小論文、教學平臺推送有教育意義的案例、課下自主查閱資料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以“人和事”為思政課程建設的主線索采用課上、課下相結合,信息化技術和傳統(tǒng)手段相結合,教師引領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手段,具體如下:
(1)借助信息化技術平臺
思政內容可以充分采用信息化技術,通過雨課堂自測、討論區(qū)互動、QQ群展開。本課程思政建設以“人和事”為線索,從“家國情懷、專業(yè)素養(yǎng)、人文知識、辯證唯物主義觀”四個方面構建了11個思政話題和11個教學案例,讓學生借助信息化技術平臺對11個話題和11個教學案例展開討論,談談寫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2)學生課堂討論
在立足服務地方經(jīng)濟的學校辦學定位的基礎上,依據(jù)OBE理念,以“人和事”為主線,將思政育人的理念巧妙融會其中。通過讓學生討論“我國半導體之母林蘭英為什么放棄美國的優(yōu)越條件,克服重重阻礙,毅然回國?”“為什么耗資如此巨大,國家還要發(fā)射‘嫦娥五號”?等等。通過學生演講和課堂討論,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了學生的演講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既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3)書寫小論文
通過讓學生查閱資料書寫感受,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比如,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藍光之父中村修二的勵志故事并寫寫小論文;比如通過查閱資料、深入調研,了解濟南半導體相關政策和相關企業(yè)的發(fā)展,形成一份濟南半導體產業(yè)的發(fā)展報告等。
4 課程思政的成效
(1)師資方面
本課程團隊認真研究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立足學校服務地方經(jīng)濟的辦學定位,結合具體學情,用“人和事”作為貫穿思政教學的主線,深入挖掘11個思政元素話題,和11個思政教學案例。通過師資培訓和教學研討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用心鉆研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探索出一套工科專業(yè)可復制可推廣的課程思政建設機制。本學年參加課程思政建設相關線上培訓3次。本課程團隊教師通過思政理論學習、教學研討,提高了思政育人意識,提高了思政育人能力。
(2)學生方面
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上課抬頭率,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專業(yè)認同感、責任感上升,呈現(xiàn)出熱愛祖國,熱愛專業(yè),愿意努力學習的精神面貌。在知識學習方面,通過引領能夠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通過思維導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和前后知識的銜接與融合;在能力方面具備一定的用辯證唯物主義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一定程度上具備工匠精神,比如在進行電子技術綜合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從方案的確定到耗材的購買,從仿真調試再到具體的電路焊接,樹立了大局意識、合作意識、規(guī)劃意識、校正意識。
5 總結
本文以工科專業(yè)課程模擬電子技術為例,以“人和事”為思政課程建設的主線索,從家國情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人文知識四個方面,通過啟發(fā)引導式、課堂討論式、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較好地達到了思政育人的教學效果。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且系統(tǒng)的工程,專業(yè)課教師應該結合具體學情,尊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將思政元素所孕育的內涵傳遞給學生。各任課老師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共同承擔好育人責任,一定能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4]。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鄭義臣.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校需破解四“關”[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42):204-205.
[3] 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師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主體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7-79.
[4] 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劉云山講話 王岐山張高麗出席[N].人民日報,2016-12-09(1).
【通聯(lián)編輯: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