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雪
摘要:
近年來,“班班通”成為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圖文并茂,使課堂教學煥然一新,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在看似枯燥的小古文教學中,班班通帶給課堂不一樣的情境體驗,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情感體驗,凸顯了小古文教學的魅力。
關鍵詞:班班通小古文輔助教學有效手段
目前,多媒體技術被廣泛地引進語文課堂,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先進的教學模式。正逐步改變傳統(tǒng)的“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班班通作為多媒體技術的代表走進課堂,它用于教育資源的獲取和利用,促進了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無限延伸。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它質(zhì)樸之中充滿力量,簡潔卻不失溫文爾雅?!墩Z文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亦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學階段學習文言文,正是學生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起點。諸如,閃現(xiàn)智慧火花的《司馬光》《楊氏之子》;倡導肅靜勤勉的《囊螢夜讀》《學弈》;慨嘆知音難覓的《伯牙鼓琴》;展現(xiàn)美好品質(zhì)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精衛(wèi)填?!?為大家答疑解惑的《古人談讀書》;等等。由此可見小古文教學的重要性。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淺談班班通在《楊氏之子》輔助教學的情況。
一、揭開小古文的“面紗”
小古文是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教師在學生學習小古文的過程中要幫助他們掃除語言障礙,熟悉古代特殊的文言文句式,逐步培養(yǎng)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fā)學生興趣,創(chuàng)設古文情境,才能將學生從現(xiàn)實引入文本之中。首先,出示課題。用課題的方式“吾是×氏之女”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然后,讓學生們互相作自我介紹,學生們對這種模仿古人說話的方式非常感興趣,接受起來也特別容易,他們由一開始的猶豫靦腆到后來的大方得體,由此對古人說話方式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為學習接下來的課文奠定了基礎。然后再出示課件“楊氏之子,即是姓楊人家的兒子?!薄爸笔侵~,相當于“的”,直觀而又簡潔地展示了課堂上情景談話的內(nèi)容。這種特殊的文言文句式無須講得過于深入,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會運用即可。讓學生們體會到文言文和白話文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不同。小古文并非艱澀難懂,繼而揭開了小古文的“面紗”,為下一環(huán)節(jié)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讀出古文韻律美
把握節(jié)奏,讀出古文的韻律美。在誦讀中體驗情感,在誦讀中明辨是非,在誦讀中貼近古人的生活。因此,小古文教學強調(diào)熟讀、背誦。古人讀文并非像今人正襟危坐地讀,他們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在本課的教學中,“讀”是難點,讓學生在讀中領悟、在讀中想象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制作課件時讓學生在清除生字障礙的基礎上讀一讀標注拼音的文言文,再讀一讀無停頓的文言文,學生普遍反映后一種無停頓的豎版文言文更難讀一些。但是這也難不倒他們,學生積極地舉手要求嘗試去讀,雖然一開始個別學生讀的速度很慢,還有讀錯的現(xiàn)象,如,把“夫子家/禽”讀成“夫子/家禽”,但是這也激發(fā)了他們朗讀的興趣,讀完后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停頓,在不斷的嘗試和挑戰(zhàn)中他們獲得自信,這也達到了效果。接下來,又出示了用“/”標注好停頓的課文,教師可以重點示范朗讀,比如:“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著讀著,他們就讀通了,在個別讀、齊讀、搖頭晃腦地讀中逐漸掌握了節(jié)奏要領,為下面深入地理解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課件的展示使得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享受讀的樂趣,熟讀成誦。誠如于永正老師所說,“粗知大意,背下來再說”,在教學中筆者嘗試了他的“讀—演”結合教學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在課堂上用班班通播放古典音樂,伴隨著優(yōu)雅低沉的樂曲,學生們輕輕地吟誦,別有一番韻味。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加深了對文言文語言和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品味古今異義
古人由于時代的局限,他們的解釋不能像現(xiàn)代人在詞典里給詞以科學的解釋,雖心知其意,但找不到合適的字詞來表達,經(jīng)過了時代的變遷自然就產(chǎn)生了古今異義現(xiàn)象。通過課件展示文中重點語句,讓學生依據(jù)課下注釋來自主地理解課文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那課下注釋中沒有的怎么辦呢?如,學生在理解“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時就遇到了困難?!凹仪荨保喝祟悶榱私?jīng)濟或其他目的而馴養(yǎng)的鳥類,如雞、鴨、鵝等。這是它的現(xiàn)代義,古代還指雞、鴨、鵝嗎?當然不是,學生們首先通過查字典的方式確定了“禽”字還有鳥的含義,筆者把家禽的古今異義通過課件展示出來,并且把這一義項增添到課下注釋中。學生們很有成就感的同時,也知道了原來古代的詞語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發(fā)展到今天,詞義或多或少發(fā)生了變化,如楊氏之子中的“子”在古代包含兒子和女兒,現(xiàn)在就僅僅指兒子。假如古今詞義相同,那么學生閱讀小古文的困難就會小很多,但也正是因為古今詞義之間存在細微的差別,所以學生才能感受到小古文的語言文字魅力。課件中古今異義的展示,讓學生明確了這種差別,并幫助他們快速進入小古文的語境,增添了語文課堂的時效性。
四、探尋語言智慧
本文教學的關鍵除了“讀”和“悟”,還要求學生體會“楊氏之子”聰明在何處?筆者先利用班班通顯示二人的對話,再出示刪去“未聞”之后的回答,比較“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是夫子家禽”的不同效果,從中大家更直觀地體會出楊氏之子果真“甚聰慧”,他小小年紀說話就如此委婉和機智。同時,又加入了《世說新語》中“詠雪”的小古文故事,讓學生們從“撒鹽空中差可擬”和“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對比中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精妙。最后用課件展示了拓展學習:嚴禁踐踏草坪,請同學們用委婉的語言設計提示語。同學們積極動腦,想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如:“請高抬貴腳”“請君繞一繞,花草對我笑”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小古文和現(xiàn)代提示語,語文和生活融合在一起。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引領,學生由古至今,穿越時空隧道,用聽、說、讀、寫等方式實現(xiàn)了與小古文的對接,他們深切地感受到學習小古文并不難,反而很有趣,語言的藝術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學生。在課后,筆者還向他們推薦了書目《世說新語》,符合語文課程標準讓學生“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的要求。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了激發(fā),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綜合上述,本節(jié)語文課教學容量較大,教學的重點不是著重闡釋某個字或者某句話原本是什么意思,也不是讓學生一字不差地把小古文背誦下來,而是恰當有效地使用班班通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學習、探討、比較,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接觸到更多、更有趣的知識。班班通將聲音、圖像、動畫、文字集于一體,真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把原本看似枯燥的小古文教學變得栩栩如生,魅力四射。這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的,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xù)運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8).
〖3〗遠新蕾,趙杰,陳敏.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17.
〖4〗智學.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
〖5〗胡玉娟.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學習與課例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