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
摘要: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我國各公安院校承擔了大量的外警培訓任務,為加強外警培訓中的漢語教學,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提高警務合作的效率,滿足外警學習漢語的需求,增進他國對我國文化的了解,是當前外警培訓面臨的迫切課題。外警培訓基本以短訓小班形式為主,層次多樣化,參訓學員多國別、多語種,存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語料庫建設嚴重不足等特點和問題。本文依據(jù)語言學習理論、語言教學理論和跨文化教學論的原理,從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加強文化互動、提升教師素養(yǎng)四個方面提出加強外警培訓中漢語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一帶一路”? 外警培訓? 漢語教學? 策略研究
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的,2015年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是我國重要的外交戰(zhàn)略。截至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有126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加入建設,簽訂了174份合作文件,得到了聯(lián)合國大會的高度認可,并寫入了聯(lián)合國決議,對我國及沿線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促進“一帶一路”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的國際刑警組織大會上宣布,5年內(nèi)為發(fā)展中國家培訓25000名執(zhí)法人員。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我國各公安院校承擔了大量的外警培訓任務,圍繞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服務公安中心工作、服務執(zhí)法理念和技術標準三大任務,建構(gòu)“培訓、人脈、調(diào)研”三位一體的新時代中國特色外警培訓工作體系,促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加強警務執(zhí)法的合作交流,呈現(xiàn)出培訓專業(yè)由單一向多領域拓展、受訓人數(shù)和國別急劇增加等特點。為此,單純依靠技術培訓是難以完成的,還必須加強語言的普及和文化的交流,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提高警務合作效率,滿足外警學習漢語的需求,增進他國對我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加強外警培訓中的漢語教學研究是當前各公安院校面臨的迫切課題。
一、國內(nèi)外研究述評
(一)國內(nèi)研究述評
對外漢語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是對外國人進行漢語教學。加強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有利于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與交流。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經(jīng)過近70年的發(fā)展,已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學科理論體系。另外,我國歷來重視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在1987年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及辦公室;1989年國家教委公布了《關于印發(fā)〈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把對外漢語教學提升到“國家和民族事業(yè)”的高度;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進一步要求“大力加強對外漢語教學工作”;2005年我國第一部以海外華語教學問題為對象的著作《華文教學概論》成為對外漢語教學專業(yè)的選修課教材。雖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多,但關于“一帶一路”外警培訓的漢語教學研究成果寥寥無幾。關于“一帶一路”外警培訓中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播研究,云南警官學院的王嬌認為,漢語教學的選詞原則是基本詞匯與常用虛詞的選擇要充分而恰當。比如,對體現(xiàn)時代特色詞匯的選擇必須慎重而穩(wěn)妥,要注重詞匯的文化因素,有機地結(jié)合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慎重地選擇帶有地域特征的詞語,并認為漢語及教學詞匯的選擇標準是科學控制詞匯選擇數(shù)量。昆明理工大學的李惠林認為,在外警培訓中要注意語言文化的差異,特別是對中英兩種語言中的性別歧視詞語的選擇。
(二) 國外研究述評
在文化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漢語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已成為近年來文化融合的主流趨勢,成為世界的強勢語言,國外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已過億,有許多國家的高校開設了漢語課程。和國內(nèi)相比,國外漢語教學的學術刊物比較少,許多關于漢語教學問題的討論大多是通過學術會議、著作、論文集、報紙發(fā)表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漢語教學特點的研究。王愛平認為東南亞華裔學生與非華裔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有很大的不同,從發(fā)音、語感、書寫到詞匯學習、閱讀理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二是關于漢語教學效果和測試的研究。吳英成認為用什么語言作為漢語教學的媒介語對教學的效果有重要影響,用什么教材對教學的效果同樣有重要影響。周清海認為應選用共同的教材,測試才有信度,并認為地域變體、語音知識、語言能力會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影響。三是關于漢語教學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比如,周清海認為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教學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要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盧紹昌則從新加坡學生對華語學習的特點和問題進行分析,在華語屬性認識及教學上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獨到見解。
另外,國外的研究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華裔多的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有針對性的研究不多。比如,對漢語本體方面的研究不多、對教材的研究不充分、對教學實證研究較少等問題,基本沒有針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漢語教學進行研究。
二、“一帶一路”外警培訓中的漢語教學特點與難點
語言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是實現(xiàn)全球文化交流與交融的重要橋梁。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日趨深入,對外交流和對外漢語教學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漢語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重視和學習?!耙粠б宦贰蓖饩嘤柕闹饕獙ο笫菄H執(zhí)法合作人才,在促進我國與沿線國家間的警務合作交流、提高合作水平和執(zhí)法能力、加深警務部門友誼、保護彼此的安全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耙粠б宦贰背h的推進,順應了文化傳播和融合的發(fā)展趨勢,有利于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為此,在外警培訓中,既要注重對技能的培訓,又要順應“一帶一路”的現(xiàn)實需要,注重漢語教學,注重對我國語言和文化的傳播與學習,培養(yǎng)他們對中國的深厚感情,為文化強國建設和世界文化發(fā)展做出應有貢獻,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外警培訓中的漢語教學雖是第二語言的教學,但它又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是以短訓小班形式為主,層次多樣化。從培訓班的形式看,基本上是20人左右,20天左右,教學時間十分有限,加上漢語教學又不是主課,如何在短時間內(nèi)做好漢語教學工作,提高漢語教學水平和效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從培訓班的層次看,主要有高級研修班、中級執(zhí)法班、初級交流研討班等,層次的區(qū)別導致各類培訓班人員的素質(zhì)和知識結(jié)構(gòu)參差不齊,即使是同一類型培訓班,參訓學員的素質(zhì)能力也有較大的差異性。在層次多樣化、素質(zhì)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如何因材施教就成了一大難題。
二是參訓學員多國別、多語種。一期培訓就是一個國家參與,一類語種,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基本上都有其官方語言,各公安院校每年要完成多則幾十期,少則五六期的培訓任務,問題是承辦單位在外語人才儲備方面不足,尤其是欠發(fā)達小國家的外語人才更為不足,對參訓學員各國文化的學習了解等方面難以滿足要求。
三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語料庫建設嚴重不足,尤其是一些小國家的語料庫基本上是空白,為實施漢語教學增添了極大的難度。如果單純按照第二語言教學理論或外語教學理論進行教學,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選用什么語言進行漢語教學也是一大問題。
三、加強“一帶一路”外警培訓中的漢語教學研究
“一帶一路”外警培訓中的漢語教學,既是第二語言教學,又是一種外語教學,符合第二語言教學和外語教學的基本原理,同時有其獨特的要求。加強“一帶一路”外警培訓中的漢語教學策略研究,應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的最新實踐,從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沿革與現(xiàn)實問題、理論創(chuàng)新與教學實踐、國內(nèi)與國外等維度開展研究,將對外漢語教學納入“一帶一路”外警培訓的分析框架中。從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布局的高度,分析外警培訓中漢語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律,依據(jù)語言學習理論、語言教學理論和跨文化教學論的原理,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漢語教學的國際交流溝通作用,提出加強“一帶一路”外警培訓的漢語教學策略,從而建構(gòu)外警培訓中的漢語教學體系。
(一)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雖然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保障,但對外漢語教學由于語言文化上的巨大差異,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學員的學習需求。因此,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多采用一些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體驗法等,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中國文化元素,讓學員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能夠更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例如,在情境教學法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為學員創(chuàng)建生活場景,讓學員扮演相關角色,在學習中感知中國文化內(nèi)涵,加深學員對漢語知識與跨文化交際的認識,豐富學員的漢語知識與文化能力。再如,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可以借助眼下的熱點活動、熱點現(xiàn)象、熱點事件等,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員去分析熱點現(xiàn)象下的中國文化,通過獨立自主的探究交流,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從而促進漢語教學效果。
(二)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
以參培學員的需求為導向,優(yōu)化漢語教學內(nèi)容。一是在“一帶一路”沿線有許多以英語為主的國家和地區(qū),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融入一些英語語言文化,這也有利于學生使用母語來了解我國文化。例如,習近平主席曾經(jīng)說“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由于明顯的文化差異,用漢語來講解中國文化,學員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費力。對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中外不同語種文化的教材,讓學員借助母語去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一些漢語文化的體驗課。從目前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學員對漢語文化的了解主要來自課堂,根據(jù)學員需要,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開展學習。例如,開設書法、太極拳、中國武術、陶瓷文化、中國茶文化、中國禮儀文化、中國紅色文化等學員喜聞樂見的課程,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加強文化互動
由于文化知識的缺乏,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員存在焦慮情緒,交流圈較小。為此,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員創(chuàng)建溫馨、自由、開放的交流環(huán)境,在文化互動中提升漢語教學效果。比如,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不同國家的語言習慣、文化習俗等進行對比,讓學員了解漢語文化與沿線國家文化的差異。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加強課堂教學中的文化互動,教師可以為學員創(chuàng)設一些日常語境,讓學員自主組織交流活動,也可以與教師溝通?;蛘呃谜n外時間,帶領學員直接深入周邊環(huán)境之中,與社會進行親密接觸,這對學員了解中國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提升教師素養(yǎng)
加強對外漢語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yǎng)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一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既要積極了解不同國籍、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也要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歷史與價值觀等,在自身文化素養(yǎng)過硬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引導學員去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行為模式。二是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民族文化,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不同民族之間文化差異較大,但是并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如果在教學中,過于強調(diào)中國文化,則容易引起學員的抵觸心理。三是根據(jù)學員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員的漢語能力、已有文化水平等因材施教,從而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
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漢語語言基本要素,還要努力提升學員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加強不同文化背景學員的“交流”與“共通”,以此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王建勤.“一帶一路”與漢語傳播:歷史思考、現(xiàn)實機遇與戰(zhàn)略規(guī)劃[J].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6(2).
[2]王嬌.短期外警培訓中的漢語教學研究——以云南警官學院為例[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3(4).
[3]龍吟.“一帶一路”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傳播——以對非洲國家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9).
(作者單位:江西警察學院)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9年度項目《“一帶一路”外警培訓中的漢語教學研究》(編號:YY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