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剛
摘要:邁入新時代,我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正在發(fā)生重要的嬗變。本文以“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為例,從優(yōu)化傳播效果的視角,運用縱向比較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我國當前對外傳播的三個轉(zhuǎn)向,即從宏大敘事轉(zhuǎn)向個體敘事,從理性說教轉(zhuǎn)向感性故事,從自說自話轉(zhuǎn)向有的放矢。這些嬗變對于我國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塑造受尊重大國形象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 對外傳播 國家形象
在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時代命題中,紀錄片可以有效闡釋中國和平友好、互惠雙贏的政策,是增強中國國際傳播認同的重要載體。運用紀錄片這種傳播媒介來進行國際傳播,可以很好地構建國家形象,塑造民族精神,傳播主流價值。由于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理念、話語表達等方面的差異,不同時期拍攝的紀錄片會有不同的主題和鮮明的特點。通過深入梳理和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此類紀錄片一些重要的嬗變軌跡。筆者試圖比較不同時期有代表性的“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及價值取向,為今后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尤其是對外傳播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創(chuàng)作理念:從宏大敘事轉(zhuǎn)向個體敘事
1980年,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央視和日本NHK合作拍攝了10集紀錄片《絲綢之路》。這部代表當時水平最高的紀錄片主要介紹了漢唐時代的歷史遺跡、文化典籍和民風民俗。2005年,在西部大開發(fā)的背景下,中日兩家電視臺再一次合作,耗費兩年時間重新拍攝專題片《新絲綢之路》。這部紀錄片以樓蘭、吐魯番、和田、龜茲、喀什等地為敘事空間,結合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介紹了在這條絲路上曾經(jīng)的文化名人和名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中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觀念不斷更新。
2013年,在“一帶一路”倡議被提升到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背景下,央視播出了 8 集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與《絲綢之路》和《新絲綢之路》這兩部紀錄片不同的是,這部紀錄片秉承“中國題材、國際表達”的理念,不僅從宏觀的視角講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而是將敘事對象轉(zhuǎn)向普通民眾,采用平民化的視角來見證“一帶一路”建設的細節(jié)。2018年,在“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的背景下,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和芒果 TV推出現(xiàn)象級紀錄片《我的青春在絲路》。這部5集紀錄片一改以往宏大敘事的嚴肅基調(diào),以絲路沿線國家的異國風貌開場,配以歡快的音樂。再加上豐富的色彩視覺和快剪技術的運用,看后令人耳目一新。該片通過5位青年建設者真實故事的講述,用“小人物”講述“大主題”,讓“一帶一路”沿線上的故事可觸可感。節(jié)目播出后好評如潮,僅芒果TV 專題頁面的點播就突破 5000 萬人次。有網(wǎng)友評論道:“這些故事看起來都很有力量,這就是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 ?/p>
建立在群體、抽象基礎上的宏大敘事,以其高度的抽象概括、寬廣的歷史視閾和崇高的價值追求,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秩序的建構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宏大敘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個體現(xiàn)實的生存境遇,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缺乏對個體的有效關注,就無法對個體的生存體驗和成長感知達到認識上的共識。正如著名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在《社會學想象力》一文中提到,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社會歷史, 不同時了解這兩者,就無法了解其中之一。長久以來,青年群體成長成才的內(nèi)在訴求沒有機會被紀實影像所呈現(xiàn)、所傾聽、所重視。紀錄片《我的青春在絲路》在對青年行為、語言的“深描”中將個體的行動邏輯自然呈現(xiàn),形塑了青年人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用個體敘事呈現(xiàn)了宏大主題。這種來自田野的經(jīng)驗和認知方式,有力地回應了青年成長的困惑和發(fā)展訴求。這就是《我的青春在絲路》一開播,既得到官方認可,也受到青年人熱捧的原因所在。
二、表現(xiàn)手法:從理性說教轉(zhuǎn)向感性故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集體觀和大局觀,強調(diào)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這種文化觀念表現(xiàn)在紀錄片中就是選材大多是宏大敘事,注重從宏觀層面出發(fā),講述偉大的人物和壯美的山河。此外,傳統(tǒng)的紀錄片往往主題先行,為了表現(xiàn)主旨,硬性地突出政治宣傳和道德教義,說教味極濃。而國外紀錄片則大多聚焦社會現(xiàn)象,注重微觀細節(jié),試圖真實呈現(xiàn)普通人的生活,力求以小見大,以個體的故事闡釋宏大主題。中國傳媒大學王曉紅教授曾指出,有細節(jié)、有特點的東西一定是抓人的。拍到一個故事不感人,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把人物還原到日常生活狀態(tài)中去,往往從功利的角度去宣傳。
為了反映“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及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帶來的巨大變化,央視兩部紀錄片代表作品《一帶一路》和《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敘述?!兑粠б宦贰访考膬?nèi)容都緊扣“一帶一路”倡議方針,以宏大的視野、多維度的視角敘述了我國與沿線國家在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由中央電視臺財經(jīng)頻道承制的《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則以全球視野,從財經(jīng)的視角詮釋了絲綢之路這個人類社會最古老的商道,反映了中國政府倡導的貿(mào)易暢通、道路聯(lián)通、貨幣互通、民心相通、政策溝通的“五通原則”??傮w上,這兩部紀錄片都以宏大視角解讀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側(cè)重主題,政治元素較多,對人的關注較少,宣傳說教味較為深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紀錄片的可看性。
與前兩部“一帶一路”題材的紀錄片不同,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不再單純講述“一帶一路”的歷史、地貌、古跡和民俗,而是以生活在“一帶一路”沿線普通人的生活為視角,運用交叉敘事的結構,將敘事鏡頭對準當下新絲路上發(fā)生的故事,體現(xiàn)了紀錄片人文本位的回歸。該紀錄片大多選擇絲路上的普通個體為言說對象,用現(xiàn)代視角去挖掘其身上的精神特質(zhì),在講述人物的同時,對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給予了高度關注。從熱愛達瓦孜的維吾爾族少年阿里木和約麥爾到在吉爾吉斯斯坦最大的貿(mào)易市場擺攤的回族姑娘阿依燕;從喀喇昆侖公路上的國際長途班車司機王建平到米蘭尋找屬于自己T臺的模特王詩晴;從穿梭在威尼斯和上海的設計師菲利普·加比亞尼到11歲的吉爾吉斯斯坦打工女孩娜賽普;從數(shù)十年如一日騎車為山區(qū)人民送達郵件的甘肅蘭州山區(qū)郵遞員袁發(fā)禮到每天面對枯燥值班生活的火車站值班員孫延忠……紀錄片導演用一個個生動的個體形象串聯(lián)起了整體的絲綢之路,刻畫了絲路上的普通人為夢想奮斗的情感和生活,詮釋了這些普通人勇于開拓、頑強拼搏的絲路精神。正如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陳曉卿所說,“這些普通的個體才是絲路復興的希望”。這種講故事的紀實手法,契合了受眾的需求,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在政策宣傳方面取得了更強有力的說服效果。
紀錄片作為一種觀察和解釋人類行為“隱喻”的敘事,本質(zhì)上就是“講故事”。故事是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的連接體,是跨文化傳播中關于共享性真實信息的元代碼。故事作為話語的一種載體,滲透著跨文化傳播中的國家意志。全球聞名的國際政治學者、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指出,當代國際競合的成功與否,并非透過一般性強硬手段實現(xiàn),而更多取決于“誰的故事取勝”。在國際上,關于國家認同的故事,往往通過“浪漫化”的方式來表達?!爸v故事”勝于單純抽象的說教,就在于它不只是事實的陳述,而是能刺激人們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讓人們在故事中體驗生活的真諦。一旦人們的邏輯思維有了情感色彩,很容易對故事中的事實和道理產(chǎn)生“非理性”偏好。紀錄片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可以提高國際傳播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在“講好中國故事”成為一個關乎國家傳播戰(zhàn)略的時代背景下,《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通過把微觀解構的、碎片化的、多元化的個體故事串聯(lián)起來,建構了絲綢之路的“精神”,共同塑造了新絲路上一個經(jīng)濟交流、文化交融、不斷超越自我、為夢想奮斗的“中國形象”。
三、話語風格:從自說自話轉(zhuǎn)向有的放矢
出于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宣傳,過去大部分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都是以仰視的姿態(tài)去闡釋絲路上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或是以一種解密的方式去揭開古代的遺跡,在創(chuàng)作中往往體現(xiàn)出生硬的、枯燥的、高高在上的話語風格。這種硬性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自說自話的方式,在跨文化傳播的語境下,容易造成傳播隔閡,很難形成有效傳播,有時可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實際上,對外傳播不能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從實際出發(fā),既要講述人類共有的東西,也要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差異,講述國外的“方言”,做到有的放矢。
2016年,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央新影集團和廣州市委宣傳部合作拍攝的8集大型紀錄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依托32個人物故事的記錄方式,帶領受眾重新發(fā)現(xiàn)海上絲綢之路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精神。該片主要關注當下絲路上的普通老百姓如何因海上絲綢之路而在生存狀態(tài)和個體命運上發(fā)生的改變。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這部紀錄片中,中國本土身份的有12人,華人身份的有10人,外國身份的有10人。這32人中,有銀行家、企業(yè)家、工藝美術大師等社會精英12人,但屏幕上最終呈現(xiàn)更多的是設計師、留學生、文化傳人、美食主持人等普通百姓,共有20人,占比高達62.5%。在紀錄片中,敘事人物的多元化有利于獲得多元主體的認同。“文化認同的淵源表現(xiàn)在,持有同樣文化的該群體中的人們對他們本群體的過往和現(xiàn)在的感覺和認可,反映的是共同的歷史經(jīng)驗和文化符號,以及文化成員保護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性的本能和情感?!碑斎澜绲挠^眾在電視機屏幕中看到屬于自己本民族的人物和故事出現(xiàn)時,認同感和親近感油然而生。
在8集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中,每一集都有國外人物的出現(xiàn),如第一集《遠方,不熄的夢想》中的吉爾吉斯斯坦青年企業(yè)家阿巴基羅夫,第二集《跨越,每個人的帕米爾》中的烏茲別克斯坦的聲樂教授海力力,第三集《驛站,持續(xù)的道路》中的威尼斯玻璃制造商菲利普·加比尼亞,第四集《傳承,尋找傳統(tǒng)的力量》中的土耳其留學生胡賽飛·本利,第五集《召喚,諸神的旅行》中的美國作家比爾·波特,第六集《探索,在世界的兩極》中的設計師羅伯特·穆索,第七集《別離,向東向西》中的巴勒斯坦商人米德哈,第八集《匯聚,世界之城》中的美國設計師葉格。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他者”,是中外利益的交匯點和情感的共鳴點。這部紀錄片用真實的故事、獨特的視角和感人的細節(jié)所呈現(xiàn)的事實和話語折射了中國的發(fā)展成就,使中國形象可觸可感。語言的表達和被傾聽是交流與對話的前提條件。因為只有交流與對話才是傳播的正常狀態(tài)。過多地相信自己的經(jīng)驗,以自身慣習和思維模式傳播信息去讓對方接受,只會拉大彼此的“鴻溝”。
在新時代,以往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自說自話”的封閉狀態(tài)被“平等對話”的開放狀態(tài)所取代。在傳播過程中,先耐心傾聽他者言說的失誤和問題,再去有的放矢地言說。這種交流與對話才是平等、自由、開放的,是值得尊重的傳播場景。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贛南師范大學副教授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自媒體時代中國政治傳播新秩序及轉(zhuǎn)型研究”(項目編號:17AXW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莉莎.個體生命的影像書寫——評8集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J].當代電視,2014(04).
[2]孔璇,肖濤.紀錄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的跨文化敘事策略[J].視聽 ,2019(10).
【編輯:左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