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香,顧丹旦,潘曉潔
(無錫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門急診,江蘇 無錫,214151)
精神分裂癥屬于重型精神疾病,好發(fā)于青壯年。精神分裂癥在發(fā)達國家的發(fā)病率為0.43‰~0.69‰,在中國僅約0.09‰,但基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精神分裂癥的診治仍不容忽視[1]。情感、行為、感覺、知覺和思維等多方面障礙是精神分裂癥的主要臨床表現,對新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對自身疾病認知不足及病恥感等不僅使其治療依從性下降,也導致其認知功能受損,以至于增加治療難度[2]。因此,選擇合適的護理模式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自理能力是提高其疾病認知水平及治療效果的重要前提。家屬參與式護理模式強調家屬在護理工作中扮演協同角色,借助家屬與患者之間親密感、信任感,提升患者的治療安全感與積極性[3]。本研究選取104例新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家屬參與式護理模式對患者康復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經無錫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無錫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4例新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回顧性研究。納入標準:① 參照國際疾病分類精神與行為障礙診斷標準(ICD-10)[4]診斷為精神分裂癥,且為首次確診;② 年齡18~60歲,既往未接受過精神分裂癥相關治療;③ 住院時間>2個月。排除標準:① 合并其他類型精神障礙;② 合并腦器質性病變或其他軀體疾病;③ 存在藥物依賴史或酒精依賴史;④ 存在嚴重攻擊性行為。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52例。2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均未見統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組患者均遵醫(yī)囑接受精神分裂癥相關藥物治療。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患者接受院內綜合護理,持續(xù)8周。① 生活能力訓練:護理人員每日指導患者進行鋪床、洗漱、換洗衣物和打掃病房等基本生活能力訓練,每日2次,每次15 min。② 學習技能訓練:組織患者統一進行看書、看報、寫字和朗誦訓練,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開展1次健康知識講座,向患者重點介紹精神分裂癥的病因、治療方法,并向其強調提高治療依從性及配合度的重要性。③ 文體活動訓練:組織患者參與籃球、乒乓球、打麻將和唱歌等集體娛樂活動,每周1次。
1.2.2 家屬參與式護理 觀察組患者接受家屬參與式護理,持續(xù)8周。
1.2.2.1 獲取家屬配合 向家屬詳細講解家屬參與式護理的目的、內容、方法,以及對患者的影響等;每例患者選擇1名固定家屬全程參與護理,要求該家屬每周探視次數≥2次、每次探視時間≥1 h,以保證護理模式順利實施。
1.2.2.2 開展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屬共同開展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精神分裂癥的病因、治療方法,依從治療的重要性等,通過發(fā)放健康手冊、播放宣教視頻等方法強化教育內容,并向家屬單獨講解護理配合的方法,以增強家屬配合護理的意識及能力。
1.2.2.3 實施家屬護理 ① 患者溝通:每次家屬探視時,叮囑家屬與患者耐心溝通,重點了解患者的治療感受及個人想法,幫助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后續(xù)治療,使其感受到家屬的支持、理解及關愛。② 病情溝通:囑家屬探視前與主治醫(yī)師、護理人員進行溝通,明確患者的病情及疾病控制情況,重點記錄患者的不穩(wěn)定情緒誘發(fā)因素,嚴格杜絕探視期間觸發(fā)其不穩(wěn)定情緒;同時鼓勵家屬從自身對患者的了解程度出發(fā),提出更具個體化及可實施性的預防建議。③ 用藥監(jiān)督:家屬與患者交流期間,以合理的方式反復向其強調遵醫(yī)囑用藥的重要性,引導患者講述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并及時向醫(yī)護人員反饋,幫助其提高用藥依從性。④ 生活指導: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日常生活活動,協助其在病房中嘗試洗衣服、疊被子等活動,使其獲取重返生活的信心;多名家屬在醫(yī)護人員的幫助下組織集體活動,如進行下棋、園藝交流等,家屬陪同患者共同參與集體活動,鼓勵患者與他人交流。護理期間,醫(yī)護人員與家屬均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心態(tài)變化,了解其情緒及心態(tài)變化的原因并及時加以調整,盡可能滿足其需求以穩(wěn)定情緒,確?;颊哂辛己玫呐浜隙?。
① 護理8周后,評價2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住院期間自愿遵醫(yī)囑用藥、醫(yī)護人員監(jiān)督下可遵醫(yī)囑用藥、拒絕用藥分別判定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用藥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② 分別于護理前、護理8周后,使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5]評估2組患者臨床癥狀,BPRS總分0~126分,評分越高則精神分裂癥癥狀越嚴重。③ 分別于護理前、護理8周后,使用家庭功能問卷(APGAR)[6]評估2組患者的家庭功能,APGAR總分0~15分,得分越高則家庭功能越佳。④ 分別于護理前、護理8周后,使用生活自理能力評估量表(ADL)[7]、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8]分別評估2組患者的自理能力、社會功能。ADL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則個人自理能力越強;PSP滿分100分,得分越低則表示社會功能和人際交往功能缺陷越嚴重。
觀察組的用藥依從率為98.08%,較對照組的71.15%更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用藥依從率比較
護理前,2組間BPRS和APGAR評分比較,均未見統計學差異(P均>0.05)。護理8周后,2組患者的BPRS評分均較同組護理前下降,APGAR評分均較同組護理前升高(P均<0.05);觀察組的BPRS評分低于對照組,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BPRS和APGAR評分比較分)
護理前,2組間ADL、PSP評分比較,均未見統計學差異(P均>0.05)。護理8周后,2組患者的ADL、PSP評分均較同組護理前升高(P均<0.05);觀察組的ADL、PSP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ADL和PSP評分比較分)
藥物治療是當前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用藥依從性是確保治療效果的前提,但臨床實踐中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普遍較差,其原因一方面與疾病所致患者的用藥意識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認知偏頗、患者個人病恥感等有關,這也是導致患者病情反復及持續(xù)進展的主要原因[9]。因此,對于精神分裂癥尤其是新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提高用藥依從性是臨床護理策略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王凌玲等[10]指出,家庭支持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良好的家庭及社會支持能夠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質量的提升,這一結果為家屬參與式護理模式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家屬參與式的護理模式在確?;颊哂盟幰缽男苑矫鎯?yōu)于院內綜合康復護理。其原因為,家屬參與式護理模式將患者家屬納入護理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確?;颊叩拈L期照護者獲得更為全面的疾病知識、治療常識及照護技能,且家屬在病情傳達、用藥監(jiān)督和病情反饋方面,能夠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不僅能夠增加患者的安全感,還可提升其治療舒適感,從而確保其保持良好的用藥依從性。隨著觀察組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提高,其在護理8周后的BPRS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意味著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更為有效的控制。精神分裂癥患者需長期治療,生活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和社會接觸的缺乏常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社會功能顯著下降,有可能誘發(fā)其產生不良情緒甚至造成病情進展迅速。家屬參與式護理模式強調鼓勵患者嘗試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動,并在家屬陪同下參與院內集體活動,有助于患者自理能力及社會功能的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在護理8周后的ADL和PSP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與牛亞琦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印證了上述結論。同時,相較于醫(yī)護人員而言,家屬對患者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了解更為充分,故家屬在與患者的交流和引導中能夠選擇更為合適的語言、更為舒適的交流方式,從而在提供家庭支持的同時能夠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使其保持情緒穩(wěn)定。得益于這一優(yōu)勢,觀察組在護理8周后的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家屬參與式護理在改善新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功能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也有助于患者康復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綜上所述,與院內綜合康復護理相比,家屬參與式護理能夠進一步提高新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改善其臨床癥狀并促進患者自理能力及社會功能的恢復,還能提高其家庭功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