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霞,沈海華,劉丹,韓曉霞
(南通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日間放化療中心,江蘇 南通,226361)
結直腸癌是胃腸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1]?;瘜W藥物治療(簡稱“化療”)是結直腸癌常見的輔助治療方式,其可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其臨床癥狀。但由于化學藥物毒性較強,極易使患者出現(xiàn)惡心和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進而導致其食欲不振、營養(yǎng)缺乏,直接影響治療效果[2]。隨著近年來中醫(yī)治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中藥熱奄包、耳穴壓豆、穴位貼敷和針刺等中醫(yī)干預方式被應用于臨床,且已取得較好的干預效果,其具有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對于緩解化療引發(fā)的惡心和嘔吐具有積極作用[3-4]。本研究將耳穴壓豆與穴位貼敷聯(lián)合應用于結直腸癌化療患者中,旨在探究該干預方式對患者惡心和嘔吐等情況的影響。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南通市腫瘤醫(yī)院接受化療的92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且研究在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納入標準:① 符合結直腸癌相關診斷標準[5],且經計算機體層成像和病理學檢查確診;② 無放射治療和化療史;③ 預計生存期>3個月;④ 年齡≥18周歲;⑤ 無溝通障礙。排除標準:① 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腎衰竭、肝衰竭或心力衰竭;② 腫瘤發(fā)生遠處轉移;③ 對治療藥物或醫(yī)用膠布過敏;④ 伴有傳染性疾病或腸梗阻;⑤ 存在精神異常或精神系統(tǒng)疾病史;⑥ 臨床資料缺失。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2例結直腸癌患者分為2組,每組46例。2組間腫瘤類型、病理類型等臨床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資料比較
1.2.1 常規(guī)護理 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護理,護理至化療結束,具體內容如下。① 化療前:護士在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疾病宣教和化療知識講解,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對心理狀態(tài)較差的患者開展一對一心理疏導,鼓勵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心理干預;對存在輕微焦慮或緊張等不良情緒的患者進行適當?shù)男睦硎鑼Вc其分享一些保持心情愉悅的方法;告知患者于化療前2 h禁食、多喝水。② 化療中:于化療過程中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或相聲等來分散其注意力,指導其進行深呼吸訓練以緩解緊張情緒,同時給予其鼓勵和肯定;叮囑家屬在患者化療期間盡量滿足其需求,并采用聊天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③ 化療后: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告知其發(fā)生脫發(fā)、惡心和嘔吐等屬于正常反應;對于嘔吐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遵醫(yī)囑給予口服止吐藥物;囑患者以進食清淡、高營養(yǎng)和高維生素的半流質食物為主,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可多食用一些酸性食物,例如山楂、西梅和橙子等以緩解惡心等不良反應。
1.2.2 穴位敷貼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予以穴位敷貼,從化療第1天開始至化療3 d后。具體內容如下:患者取平臥位,護士使用碘伏對其足三里和內關穴進行常規(guī)消毒,待皮膚干燥后,將藥物(丁香、桂枝、胡椒、青皮和白芥子研磨成粉末,與新鮮姜汁混合成糊狀)貼敷在上述穴位上。貼敷面積為2.0 cm×2.0 cm,貼敷厚度為5 mm左右。在貼敷完成后使用醫(yī)用紗布進行固定,再對各穴位進行輕輕按揉,囑患者或其家屬每隔2 h按揉1次,3 min/次。
1.2.3 耳穴壓豆法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方法的基礎上予以耳穴壓豆法,從化療第1天開始至化療3 d后。護士取患者的胃、內分泌、交感、脾、大腸和三焦對應的耳穴進行耳穴壓豆治療,使用探針對選取穴位進行刺激;使用75%乙醇對患者的耳郭進行消毒,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于上述穴位,將兩指分別放置于耳郭的正面與背面,進行適當按壓,以患者出現(xiàn)酸脹感為宜,持續(xù)按壓20 s左右,間隔一段時間后繼續(xù)按壓,每次按壓持續(xù)時間為10 min左右,每天2次。
① 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抗腫瘤藥物急性與亞急性毒性分級標準[6]對患者化療1 d和3 d后的惡心和嘔吐情況進行評估。評估標準為:無胃腸道不適情況計0分;輕微惡心、但無嘔吐癥狀,未影響正常生活計2分;嘔吐頻率為1~3次/d,但無需給予特殊處理計4分;嘔吐頻率為4~6次/d,明顯對正常生活造成影響需給予對癥處理計6分;嘔吐頻率>7次/d,難以控制且需靜臥、靜脈輸液計8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惡心和嘔吐的情況越嚴重。② 于化療1 d和3 d后通過Karnofsky功能狀態(tài)(KPS)[7]評價2組患者的健康狀況,KPS評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100分,得分與患者的健康狀況呈正相關。③ 于化療結束時根據惡性腫瘤中醫(yī)診療指南中的評價標準和中醫(yī)癥候積分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其中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且中醫(yī)癥候評分較化療1 d后明顯減少>65%判定為顯效;癥狀和體征有改善,且中醫(yī)癥候評分較化療1 d后減少>35%判定為有效;癥狀及體征沒有改善或有加重,中醫(yī)癥候評分較化療1 d后減少≤35%或有所增加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8]。④ 記錄患者在化療期間白細胞減少、脫發(fā)及紅細胞減少等的發(fā)生情況,并計算發(fā)生率。
化療1 d后,2組間惡心和嘔吐評分、KPS評分比較均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與化療1 d后相比,2組在化療3 d后的惡心和嘔吐評分均降低(P均<0.05),KPS評分均升高(P均<0.05);觀察組在化療3 d后的上述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惡心和嘔吐評分、KPS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相比于對照組較高(P<0.05),見表3。
表3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觀察組的白細胞減少、胃腸道不適、惡心和嘔吐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2組間血小板減少、脫發(fā)及紅細胞減少的發(fā)生率均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4。
表4 2組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結直腸癌的致病原因較為復雜,其與飲食、遺傳和環(huán)境等均具有密切關聯(lián)[9]。手術是當前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能夠有效切除病灶,術后輔以化療可有效地清除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進而延長其生存期,有效改善其生存質量。但是化療易引發(fā)患者發(fā)生惡心和嘔吐等不良反應,加重其負性情緒,降低其化療依從性。因此,尋找有效方式減少化療后發(fā)生惡心和嘔吐等不良反應對改善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尤為重要[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化療1 d后相比,2組在化療3 d后的惡心和嘔吐評分均降低(P均<0.05),KPS評分均提高(P均<0.05);觀察組在化療3 d后的上述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由此提示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相較于單純采用穴位貼敷,更能有效降低患者惡心和嘔吐的發(fā)生頻率,改善其健康狀況。分析其原因為,穴位貼敷是以中醫(yī)為基礎,結合辨證論治的原則,將中藥貼于人體特定穴位上,其中,足三里可起到緩解腹脹、嘔吐及胃痛的功效,內關可有效改善胃痛和嘔吐癥狀[11]。耳部與全身經脈具有密切聯(lián)系,刺激耳穴可有效調理其對應的臟腑功能。張金花等[12]的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刺激耳穴,可通過抑制迷走神經進而減少胃腸道腺體分泌,進而緩解惡心和嘔吐等不良反應。本研究在耳穴壓豆中選用的交感穴對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具有明顯效果,其可緩解內臟痙攣,緩解惡心和嘔吐癥狀;胃穴起到降逆止嘔的功效;大腸、脾穴具有止嘔和鎮(zhèn)痛的功效。通過王不留行籽刺激上述穴位,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臟腑功能、運行氣血、疏通脈絡的效果,從而緩解化療引發(fā)的不良反應,提升患者的健康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白細胞減少、胃腸道不適、惡心和嘔吐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這提示耳穴壓豆與穴位貼敷聯(lián)合應用對減少結直腸癌患者在化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提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具有明顯效果。中醫(yī)學認為化療易對機體胃腸、脾臟造成損傷,導致中焦寒熱錯雜和濁陰不降,進而引發(fā)干嘔[13]。耳穴壓豆可發(fā)揮調理臟腑、舒經通絡、鎮(zhèn)靜止嘔的作用;配合穴位貼敷內關和足三里穴,可起到平衡陰陽、和胃降逆的作用[14-15]。故將耳穴壓豆與穴位貼敷聯(lián)合應用,對于減少化療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和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具有明顯效果[16]。
綜上所述,聯(lián)合應用耳穴壓豆與穴位貼敷可緩解行化療的結直腸癌患者的惡心和嘔吐情況,提升其健康狀況和臨床療效,并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