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產科,湖北 武漢,430030)
近年來,隨著國內新生兒科治療水平的進步,早產兒在出生后立即轉入新生兒監(jiān)護室接受治療,可明顯提高其生存率。但由于產婦在產后沒有新生兒的自然吸吮,極大可能引發(fā)其泌乳量不足或奶水排出不及時,導致漲奶或堵奶,進而可能出現(xiàn)乳房脹痛或乳腺炎的情況[1]。以往為減輕產婦的痛苦、提高母乳量,多采用手法擠奶,雖有一定的效果,但對于操作者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操作時稍有誤差可能會損傷產婦的乳腺組織,加之在泌乳期時需頻繁進行手法擠奶操作,不利于產婦的正常休息[2]。目前,電動吸奶器在市面上逐漸興起,由于其具有操作便捷、吸力適度的優(yōu)勢,廣受產婦的青睞[3]。本研究采用手法擠奶聯(lián)合電動吸奶器泵奶對早產母嬰分離產婦進行護理干預,以探究其對產婦泌乳量和乳房脹痛的改善效果。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產科就診的140名早產母嬰分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且研究已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 早產、單活胎,且母嬰分離;② 年齡20~35歲;③ 產婦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 胎兒異?;蛩劳觯虎?存在嚴重交流障礙;③ 存在乳房手術史、乳房形態(tài)異常,或存在明顯的母乳喂養(yǎng)禁忌證;④ 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病、傳染性疾病或內分泌系統(tǒng)疾??;⑤ 產程中出現(xiàn)大出血等突發(fā)情況。將納入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名。對照組中,初產婦52名,經產婦18名;年齡22~32歲,平均年齡為(25.61±3.48)歲;孕周34~37周,平均孕周為(35.37±0.46)周;體重52~71 kg,平均體重為(63.24±2.62)kg。觀察組中,初產婦50名,經產婦20名;年齡21~33歲,平均年齡為(26.28±3.04)歲;孕周35~37周,平均孕周為(35.58±0.51)周;體重53~71 kg,平均體重為(63.75±2.59)kg。經比較,2組的基線資料均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
1.2.1 基礎護理 2組產婦均給予基礎護理。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向產婦宣教母乳喂養(yǎng)的好處,鼓勵產婦母乳喂養(yǎng)至少6個月,并講解乳房護理的重點,如乳房的清洗、防皸裂護理等。組織產婦每周集中培訓1~2次,培訓內容包括產后康復、乳房護理及新生兒喂養(yǎng)知識等,鼓勵產婦至少參加1次,參與時間不少于30 min。
1.2.2 手法擠奶 對照組產婦采用手法擠奶,護理周期為3 d。產后2 h進行首次操作,操作前調節(jié)室溫至26℃左右,拉好遮擋簾,屏蔽異性人員。操作者洗凈雙手,使用清潔毛巾熱敷乳房至少15 min,將左手托住產婦乳房并固定住,以乳頭為中心,右手順著乳腺分布方向由外向內進行疏通按摩。充分疏通后,操作者右手食指與大拇指呈“C”字形將乳暈包裹,向胸壁方向采取壓、松動作,力度以產婦接受程度為宜。雙側全乳各進行15 min,擠壓出的乳汁采用儲奶袋冷藏,記錄每次的奶量。操作者在手法擠奶的同時,注意產婦反應,詢問其有無不適,并向產婦講解動作規(guī)范和注意事項,在產婦提出疑問時,須及時給予回復。手法擠奶頻率為2~3 h/次,每次持續(xù)時間不少于30 min,夜間不間斷,可適當延長每次間隔時間。
1.2.3 電動吸奶器泵奶 觀察組產婦采用手法擠奶聯(lián)合電動吸奶器泵奶,護理周期為3 d。操作前,將電動吸奶器進行浸泡、消毒處理。操作時,產婦根據(jù)個人情況取半臥位或坐位,清潔乳房后,使用溫熱清潔過的毛巾熱敷15 min。將吸奶器喇叭主體與一側乳暈緊密貼合,連接電源,打開電動吸奶器開關,先從1擋開始,然后根據(jù)產婦的耐受程度逐漸增加吸力,以產婦不覺疼痛為宜。吸出的乳汁采用儲奶袋進行冷藏儲存,標記日期和時間,記錄每次的奶量,適時送至新生兒監(jiān)護室。每側乳房持續(xù)泵奶約5 min,交替進行,每次操作不少于30 min,電動泵奶頻率為2~3 h/次,夜間不間斷,可適當延長每次間隔時間。
① 記錄2組產婦在干預1 d、2 d和3 d后的泌乳量和乳房腫脹度。乳房腫脹度分為3度:觸之如唇,無癥狀或輕度脹痛為Ⅰ度;觸之如鼻尖,中度脹痛為Ⅱ度;觸之如額頭,重度脹痛為Ⅲ度[4]。② 干預1 d、2 d和3 d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對2組產婦的乳房脹痛程度進行評估。在10分制標尺上根據(jù)產婦的疼痛感受進行標記,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③ 干預前、干預3 d后,采用中文版母乳喂養(yǎng)自我效能量表(BSES)[6]評估2組產婦的自我效能。該量表包含技能和內心活動2個方面,共30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均為1~5分,總分為30~150分,得分與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④ 出院前,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對2組的護理滿意率進行調查。該問卷包含健康宣教、工作能力、溝通能力和服務態(tài)度4項內容,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均為0~10分??偡帧?5分為非常滿意,85~94分為相當滿意,75~84分為一般滿意,<75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相當滿意+一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干預1 d后,2組的泌乳量比較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2 d、3 d后,2組的泌乳量均明顯多于干預1 d后(P均<0.05),且觀察組的泌乳量均明顯多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泌乳量比較
干預1 d后,2組的乳房腫脹度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2 d、3 d后,觀察組的乳房腫脹度均明顯輕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乳房腫脹度比較[例(%)]
干預1 d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VAS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2 d、3 d后,觀察組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VAS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2組間BSES各維度評分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干預3 d后,2組的BSES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均<0.05),且觀察組均比對照組高(P均<0.05),見表4。
表4 2組BSE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87.14%,P<0.05),見表5。
表5 2組護理滿意率比較[例(%)]
母乳喂養(yǎng)更有助于新生兒的吸收和消化,營養(yǎng)價值高,可增強新生兒的免疫力[7]。通過母乳喂養(yǎng)能幫助產婦的子宮收縮和排出惡露,增進母嬰之間的情感交流。乳汁分泌機制是女性在妊娠時,由于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升高,加上腦垂體分泌激素的刺激作用,會導致其乳腺發(fā)育。在孕婦生產結束后,已發(fā)育的乳腺經腦垂體前葉分泌的催乳素、生長素和腎上腺皮質素等刺激引起乳汁分泌[8]。泌乳和排乳的維持需通過外界對乳頭的刺激,如嬰兒吸吮、人工擠奶等方式。若乳汁排出不及時,則可能會導致乳房內壓升高,影響乳腺細胞的分泌功能。因此,針對母嬰分離的產婦,如何保證乳腺暢通、提高泌乳量是目前產科護理的重點。
通過人工手法對乳腺進行疏通,再采用按摩的手法擠奶,是臨床常見的催乳方式之一。但此操作對手法和熟練度的要求極高,初產婦自己操作時存在一定的障礙,若手法過重則可能會損傷乳腺組織[9]。加之每隔2~3 h需進行1次擠奶,每次操作時間長達15~20 min,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產婦疲勞,無法保證其正常的休息和睡眠。電動吸奶器采用仿生原理對產婦乳頭進行規(guī)律性刺激,通過按摩乳房和牽拉乳頭來刺激產婦泌乳,可根據(jù)產婦的自身感受調節(jié)吸力,使其舒適度更高,且機械化的吸吮動作對乳腺組織的損傷更小[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 d、3 d后,觀察組的乳房腫脹度及乳房疼痛感均輕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提示手法擠奶聯(lián)合電動吸奶器能夠有效減輕母嬰分離產婦的乳房腫脹度和疼痛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電動吸奶器的吸吮力度均衡,與新生兒的吸吮方式和力度相似,可通過加快產婦血液循環(huán),達到疏通乳腺、緩解乳房腫脹及減輕乳房脹痛的目的[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 d、3 d后,觀察組的泌乳量均明顯多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分析其原因,聯(lián)合采用電動吸奶器后可刺激乳腺通過腦垂體前葉分泌催乳素,加之由于乳房疼痛減輕,產婦的心情放松,從而促進乳汁分泌。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通過聯(lián)合干預后,觀察組的自我效能評分和護理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電動吸奶器的設計與新生兒的口腔銜接范圍、吸吮方式和力度相似度較高,其模仿嬰兒吮吸能使產婦更好且更快地融入母親的角色,促使產婦的生理和心理更加舒適,從而使其自我效能感更強[12]。聯(lián)合護理干預可使產婦的乳房疼痛感減輕、舒適度提高,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和滿意度更高。
綜上所述,早產母嬰分離產婦采用手法擠奶聯(lián)合電動吸奶器泵奶后,可減輕乳房脹痛,增加泌乳量,以及提高自我效能和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