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尋找高效的現(xiàn)代散文教學之法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立足于教學實踐,以部編本教材八年級下冊中吳伯簫的散文《燈籠》為例,從抓住文題,感知內(nèi)容;借助背景,體悟情感;探究手法,由讀到寫三個層次淺析初中現(xiàn)代散文教學方法。
關鍵詞:文題 背景 情感 寫作手法 思維導圖
現(xiàn)代散文在各版本初中語文教材中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其教學對學生閱讀、鑒賞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尋找高效的現(xiàn)代散文教學之法也成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筆者立足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以部編本教材八年級下冊中吳伯簫的散文《燈籠》為例,從以下三個層次淺析初中現(xiàn)代散文高效教學方法。
一、抓住文題,感知內(nèi)容
散文這一文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聚,“形散”即指散文的內(nèi)容取材廣泛自由,表現(xiàn)手法靈活,“神聚”則是散文的情感、主題明確而集中?,F(xiàn)代散文閱讀的第一個層次應是對散文內(nèi)容的感知。如何在看似散漫的篇章中抓住其主要內(nèi)容,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予以指導。筆者認為,現(xiàn)代散文的文題往往就是閱讀散文的一把鑰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文題切入。以《燈籠》一課為例,文題“燈籠”本身就是全文的線索,在課堂導入的部分,教師可以從閑話燈籠開始,師生一起聊聊關于燈籠的記憶。進而導入本課: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作家吳伯簫筆下的《燈籠》,看看“燈籠”又承載著他的哪些記憶和情感。在組織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繼續(xù)以文題“燈籠”為引,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在理路將文章分解,先請學生閱讀文章的1~2自然段,思考“燈籠”勾起了作者哪些記憶。進而閱讀文章3~10自然段。思考圍繞“燈籠”作者具體回憶了哪些事。前一個問題通過默讀,由學生在書上勾畫出原文作答。后一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概括總結(jié)。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設置,可以使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即以“燈籠”為線索,作者先總寫了由燈籠引起的許多記憶,而后又具體寫了一些關于燈籠的記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文題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過程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也給予學生現(xiàn)代散文閱讀明確的閱讀切入點和導向。
二、借助背景,體悟情感
余光中曾說“在一切文學的類別之中,最難作假,最逃不過讀者明眼的,該是散文?!薄吧⑽募覠o所依憑,只有憑自己的本色。”如其所言,散文是作家與讀者直接對話,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文體。因而散文教學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體悟其情感。一些現(xiàn)代經(jīng)典散文作品由于發(fā)表時間距今較遠,其所寫內(nèi)容,所抒情感對學生來說大都存在一定隔膜。因而就需要教師適時的進行背景介紹和引導,架起學生與作者對話的橋梁。以《燈籠》一課為例,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作者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這些記憶承載著作者豐厚的情感,為了更好的去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師可以對當時燈籠作為照明工具和文化載體之于人的重要性的背景予以介紹,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更加充分體悟作者于燈籠中所寄寓的親情、鄉(xiāng)情以及文化意蘊?!稛艋\》一文在情感上是有層次的,最后兩段情感發(fā)生了陡然的變化,從一家一鄉(xiāng)之情上升至家國情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集體朗讀感受最后兩段感情基調(diào)的悲壯激越。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體會作者的這份家國之情,教師可以在此時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這個時期,強鄰虎視眈眈,大兵壓境,蠶食我國大片領土。在國民黨統(tǒng)治下,中國人民過著屈辱且貧困的生活,群眾的反抗斗爭風起云涌。吳伯簫這一時期的散文,表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鄉(xiāng)土的深情眷戀,對現(xiàn)實的不滿,也透露出人民被壓抑著的憤怒情緒,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這一背景的適時引進,無疑縮短了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學生就能更加深入理解作者的一腔愛國之情和他那愿做“燈下馬前卒”的豪情壯志。
三、探究寫法,由讀到寫
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有機結(jié)合,相互促進。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現(xiàn)代散文作品就是學生寫作的優(yōu)秀范本。因而對文章進行寫法探究,以此指導學生寫作應成為現(xiàn)代散文教學的第三個層次。以《燈籠》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梳理本文的寫作思路即作者從一個小小的燈籠出發(fā),先總寫燈籠引發(fā)的一些記憶,又具體回憶了關于燈籠的一些事情。作者抒發(fā)的情感有一家一鄉(xiāng)之情、有民俗層面的、還有歷史文化層面的,最后升華出的是一份大的家國情懷。進而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寫作手法就是“以小見大”。在指導學生分析本課內(nèi)容、情感、手法的過程中,板書呈現(xiàn)本課清晰的脈絡并向?qū)W生提出 “思維導圖”這一關鍵詞。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以小見大”這種寫作手法并學會運用思維導圖。教師可以提供吳伯簫的同類文章《記一輛紡車》,請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此文中的“小”與“大”并仿照《燈籠》一課完成該文的思維導圖,完成后,請幾位同學和全班一起分享。這一過程,是提升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過程,也使學生懂得在寫作之前先要形成清晰的寫作思路,為指導學生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后,教師總結(jié)所謂“以小見大”就是從“一根一葉”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從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內(nèi)涵。這種寫作手法是非常值得同學們在寫作中借鑒和運用的。此時,教師可以請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生活中的“小”與“大”,引導學生將這種寫作手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本堂課最后布置的作業(yè)就是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寫一篇作文。
綜上所述,現(xiàn)代散文閱讀教學應是一個復雜而有序的過程。感知內(nèi)容、體悟情感、探究寫法作為現(xiàn)代散文教學的三個層次,是層層遞進的,而每個層次又包含許多細微之處,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去不斷探尋、琢磨?,F(xiàn)代散文閱讀教學最終指向的應該是學生的寫作,在教會學生閱讀、鑒賞文本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寫作,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充分體現(xiàn),也是高效語文課堂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寫作教學的智慧》王佑軍、李愛梅主編,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天津市寶坻區(qū)第三中學?郝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