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家校溝通是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家校溝通、家校聯(lián)姻、家校共育、家校牽手等,有助于形成教育教學的合力,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生命成長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優(yōu)秀的班主任,應該重視家校溝通、研究家校溝通、實踐家校溝通。家校溝通有助于提升班主任教育教學的整體效能,正如現(xiàn)象學教育家馬克斯·范梅南所說,“教育學總是深深地凝結(jié)在大人和孩子關系的本質(zhì)當中”。那么,在班級管理和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應該如何進行家校溝通呢?
一、尊重———家校溝通的原點
德國當代杰出思想家哈貝馬斯認為,人的交往行動具有“三真性”,即“真誠性”“真實性”“真正性”。在家校溝通中,班主任要秉持“交往行動”精神,尊重家長、理解家長、與家長協(xié)商等。家長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脾氣,有束手無策型家長,有過度溺愛型家長,有放任不管型家長,有脾氣暴躁型家長,有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型家長等。面對各種類型的家長,教師在溝通中就要講究一定的藝術(shù)、策略等。其中,尊重應當成為家校溝通的原點。
很多班主任,將家長找過來后往往是“教訓一番”,或者“居高臨下,導致家長反感”;或者“小題大做,激化師生矛盾”;或者“狐假虎威,顯示自身的無能”等。比如有班主任對家長頤指氣使,導致家長在班主任面前唯唯諾諾,而一離開,家長就說出內(nèi)心的大實話:“某某某班主任,將我看成他學生,他以為他是誰???”顯然,這樣的家校溝通,不僅不能起到正向效果,而且副作用不少,使得家校溝通沒有真正走進家長的心里,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僅如此,這樣的家校溝通還引起了家長的反感、厭惡甚至陷入對立的境地。因此,在家校溝通過程中,班主任要尊重學生家長,將學生家長作為“平等的一員”,與家長平等對話,換位思考。如此,建立與家長平等的“我與你”的關系,讓家長融入其中。只有這樣,班主任的建議和意見,家長才能真正聽進去,并逐漸采納。在家校溝通的過程中,當家長與班主任意見不一致時,班主任要認真地傾聽家長的傾訴,要站在家長的立場上去換位思考,從而獲得對家長某些觀點的共情、共振、共鳴。同時,也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家長進行引導,讓家長也能站在班主任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如此,將自身和家長的心靈相互接近、融合,就能取得家校溝通的良好成效。
家校溝通只有從“心”出發(fā)、從“心”開始,才能讓班主任與家長建立“共同體”的伙伴關系,班主任才能深入家長的內(nèi)心世界。作為班主任,要想家長之所想、急家長之所急。在溝通中,班主任對家長要多一分包容,少一分苛刻;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怨恨;多一分真誠,少一分虛偽。在溝通交往的過程中,只要班主任和家長本著真誠合作的愿望,心向同一個育人目標,就一定能轉(zhuǎn)化學生的問題行為,就一定能將學生引入好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之中。
二、協(xié)商———家校溝通的支點
根據(jù)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溝通的主要方式就是對話、協(xié)商,從而讓對話、協(xié)商雙方形成共同的視域、視界,達到一種視域與視界的融合。因此,對話、協(xié)商應當是家校溝通的支點。當下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網(wǎng)絡化的社會,因此,除傳統(tǒng)的家訪、信訪之外,班主任還可以借助電話、短信、微信、QQ、作業(yè)小管家等工具、載體與家長進行常態(tài)的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從而讓自身的教育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對話、協(xié)商是本著建設性的態(tài)度展開的。過去,很多班主任在家校溝通中淪落為“告狀型”“訴苦型”“撒氣型”“指使型”等角色,這樣的協(xié)商往往注定要“流產(chǎn)”。真正的家校溝通應當是一種助力。在班級教育管理工作中,從班主任發(fā)出的第一次短信、從班主任召開的第一場家長會等開始,家校溝通就已經(jīng)展開了。換言之,家校溝通既可以非正式交往的形式出現(xiàn),也可以正式交往的形式出現(xiàn)。對于學生存在的客觀性問題,班主任要引導家長進行客觀性的分析,要本著人文關懷、人性關懷的精神指導家長。在溝通的過程中,班主任要“接地氣”,要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用和藹、真誠的態(tài)度與家長對話,事例要生活化,道理要深入淺出,語言要平實。在對話時語氣、態(tài)度要和氣,說話要面對笑容,話說得要委婉等。只有讓學生家長感同身受,意識到班主任是在想辦法教育管理自己的孩子,家校溝通的目的、效果等才能落到實處。當家校溝通出現(xiàn)分歧、異議之后,要求同存異、謙和包容,從而消除家長心中的溝通障礙、困惑、迷思等。當遇到家長的偏激、過激言辭時,要保持理性態(tài)度,要保持冷靜的心態(tài),謙和包容,審時度勢,以適當?shù)姆绞絹頋B透、融入溝通意圖。
總之,在對話、協(xié)商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將好的對話弄巧成拙。要增強對話的信度,提升溝通、交往的親和力,從而讓家長信賴班主任。只有這樣,家校溝通才能成為提升班級管理和教育的載體、媒介,才能成為班主任了解學生的橋梁和紐帶。作為班主任,要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與家長對話、溝通。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家庭、學校教育的“步調(diào)一致”,實現(xiàn)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三位一體”。
三、肯定———家校溝通的落點
在家校溝通的過程中,班主任要講究藝術(shù)。正所謂“批評用電話,表揚用喇叭”。班主任不僅僅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習,更要著眼于學生的品德,著眼于學生的活動等。要將學生的生命成長作為家校溝通的中心,正如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家澎所說,“孩子沒有分數(shù),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數(shù),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一個學校只有升學率,就沒有高考的競爭力,但教育只關注升學率,國家恐怕也就沒有核心競爭力”。家校溝通,難免要談及分數(shù),但一定不能以孩子的分數(shù)作為中心、核心,而應關注學生的整體性的生命發(fā)展。
在家校溝通中,班主任要幫助學生繪制成長的藍圖,幫助學生制定未來的發(fā)展目標,要給學生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夢助力。為此,班主任在溝通過程中,不能將著眼點僅僅放置在學生的瑕疵、過失、錯誤等方面,而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充分發(fā)現(xiàn)、發(fā)掘?qū)W生的優(yōu)勢智能。這樣,學生一方面會積極補短板,另一方面會積極地發(fā)掘、彰顯自我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可能就是學生將來的特長、未來的人生路標等。這種肯定,這種對學生閃光點的發(fā)掘、放大,能不斷地激勵學生、鞭策學生。在某種意義上,正如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所說,“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他做事的動機之一就是渴望偉大”。充分發(fā)掘、肯定學生的長處,將之作為學生的奮斗目標,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生活的積極性。溝通,不是將班主任的教育意圖生硬地、強制性地提出來,不是以命令式的方式提出來,而是要求班主任審時度勢,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滲透、融入在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之中。要心中有學生、心中有家長、心中有家庭,只有擁有這樣的意識,才能更好地與學生家長溝通。
家校溝通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shù)。面對“抗拒型的家長”“消極型的家長”“兩面型的家長”,班主任的家校溝通要講究策略、方式、方法。為此,班主任不僅要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要成為一個“多面手”,成為一個“雜家”。在家校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要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誤解;多一分主動,少一分被動;多一分思考,少一分魯莽;多一分等待,少一分失望;多一分智慧,少一分壓力。只要我們注意方式、方法、技巧、策略,充分調(diào)動家長參與家校溝通的積極性,家校溝通就一定會富有成效,更加輕松,走到家長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