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寶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手術室,河南 鄭州 450003
后路腰椎椎間融合術(PLIF)為臨床治療腰椎退行性疾患常用術式,可通過椎間融合固定、椎管減壓消除椎間異常活動及神經根壓迫所造成的疼痛,療效確切[1-2]。但臨床實踐過程中發(fā)現,PLIF術后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有研究指出,腰椎術后DVT發(fā)生率約為11.56%[3]。老年患者PLIF 術后下肢DVT 風險較高,下肢DVT 形成后血栓脫落可導致肺栓塞,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老年患者PLIF術后下肢DVT發(fā)生相關因素逐漸引起脊柱外科醫(yī)護人員重視。本研究旨在探討術后下肢DVT形成危險因素,為臨床預防下肢DVT提供相關理論依據,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8月)鄭州市骨科醫(yī)院69例接受PLIF老年患者臨床資料,依照術后有無發(fā)生下肢DVT分為下肢DVT組(n=15)、無下肢DVT組(n=54)。下肢DVT 組男7 例,女8 例;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02±0.62)年;疾病類型:腰椎管狹窄癥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6 例、椎間盤源性腰痛4 例;無下肢DVT 組男25 例,女29 例;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15±0.58)年;疾病類型:腰椎管狹窄癥18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22 例、椎間盤源性腰痛14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納入標準:均符合PLIF 手術指征者;既往保守治療失敗者;年齡≥60 歲者;臨床資料完整者。(2)排除標準:術前已發(fā)生下肢DVT或靜脈瓣膜異常者;臨床資料缺失;凝血功能障礙者;既往有下肢血栓病史者。
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體質量指數(BMI)、融合節(jié)段數、手術時間、合并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術后臥床時間、術后有無下肢主被動訓練、術中有無輸血等。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雙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判斷術后有無下肢DVT發(fā)生。
(1)下肢DVT 發(fā)生情況。(2)分析下肢DVT 發(fā)生影響因素。(3)下肢DVT發(fā)生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采用SPSS 22.0 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Logistic多元回歸方程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雙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69 例接受PLIF老年患者均無下肢DVT發(fā)生,術后雙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15 例患者合并DVT 發(fā)生,發(fā)生部位均位于小腿遠端,其中脛后靜脈4例、肌間靜脈11例。均給予下肢DVT患者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療,治療期間未發(fā)生出血事件,無肺栓塞、死亡發(fā)生,出院前末次復查時均無血栓。
分析69 例接受PLIF 老年患者臨床資料,結果顯示,下肢DVT組年齡>70歲、BMI>27 kg/m2、手術時間>2 h、術后臥床時間>5 d、輸血所占比例高于無下肢DVT 組,術后進行下肢主被動訓練所占比例低于無下肢DVT組(P<0.05),見表1。
表1 影響因素
將下肢DVT 發(fā)生相關影響因素進行l(wèi)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0 歲、BMI>27 kg/m2、手術時間>2 h、術后臥床時間>5 d、輸血為下肢DVT 發(fā)生危險因素,術后進行下肢主被動訓練為下肢DVT 發(fā)生保護因素(P<0.05),見表2。
表2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DVT 為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指血液于深靜脈內不正常凝結,多發(fā)生于下肢深靜脈,骨科大手術后發(fā)生率較高,下肢近端DVT為肺栓塞血栓栓子主要來源[4]。國內外研究指出,骨科大手術后發(fā)生DVT 危險性為39%~74%,致命肺栓塞發(fā)生概率為0.19%~3.4%[5]。故明確DVT 發(fā)生危險因素,對臨床實施DVT預防干預措施,確保老年患者PLIF術后安全性,促進患者術后康復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下肢DVT 組年齡>70 歲、BMI>27 kg/m2、手術時間>2 h、術后臥床時間>5 d、輸血所占比例高于無下肢DVT組,術后進行下肢主被動訓練所占比例低于無下肢DVT 組,可見,老年患者PLIF 術后下肢DVT 發(fā)生與年齡、BMI、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輸血、下肢主被動訓練等因素有關??紤]其原因:(1)>70歲高齡患者血管內壁老化、靜脈內膜更加粗糙,故隨著年齡增加,下肢DVT 發(fā)生風險可能升高,與屈振寧[6]研究結果一致。(2)目前肥胖致使下肢DVT 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脂肪限制靜脈回流有關,且BMI>27 kg/m2者機體多處于不同程度炎癥狀態(tài),纖溶能力較低更易形成血栓。(3)手術時間越長,失血量越多,需輸血補充血容量、維持正常血壓,有研究表明,庫存血全血通過常規(guī)濾器后,仍有部分碎粒、血塊輸入,進而誘發(fā)血栓形成[7]。故建議治療輸血時盡量采用新鮮成分血。(4)術后患者因長期臥床、切口疼痛、活動受限等肢體活動量較少,下肢靜脈有較多靜脈竇,血流相對緩慢,靜脈血流處于相對滯緩狀態(tài),輔以按摩、主動肌肉收縮等活動,可促進血液流通,改善下肢微循環(huán)。本研究對上述因素進一步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0 歲、BMI>27 kg/m2、手術時間>2 h、術后臥床時間>5 d、輸血為下肢DVT 發(fā)生危險因素,術后進行下肢主被動訓練為下肢DVT發(fā)生保護因素,臨床可根據患者所具有高危因素不同采取相應預防措施,并于術后開展下肢主被動訓練,以減少老年患者PLIF術后下肢DVT發(fā)生。
綜上所述,年齡>70 歲、BMI>27 kg/m2、手術時間>2 h、術后臥床時間>5 d、輸血為老年患者PLIF 術后下肢DVT發(fā)生危險因素,臨床應盡早明確上述因素,以實施科學合理防治措施,降低術后下肢DVT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