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蘭 胡月平
產后尿潴留是產褥期常見癥狀,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由于胎兒過大、產程過長等因素,對膀胱與盆腔神經叢形成壓迫,引起膀胱出血,最終導致膀胱逼尿肌麻痹,從而造成尿潴留[1,2]。該病不僅是影響子宮收縮、增加陰道出血量的危險因素,還是造成產后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醫(yī)學根據產后尿潴留患者的體征和癥狀,將該病稱為“產后癃閉”,多因滯產膀胱受壓,或產時用力過度、耗傷氣血、膀胱氣化失司所致,病位在膀胱,但與肺、脾、肝、腎、三焦密切相關[3]。針灸是中醫(yī)常見外治方法,通過對特定穴位的刺激作用,可調節(jié)經絡的氣血,控制疾病的發(fā)展,防止復發(fā)[4]。本研究就對產后尿潴留患者實施針灸治療的效果展開探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在南昌市第一醫(yī)院就診的90例產后尿潴留患者的臨床資料后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治療時間均為2019年4月—2020年7月。根據資料顯示,有46例患者接受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有44例患者接受針灸治療,將前者歸入A組,將后者歸入B組。A組中,初產婦與經產婦的人數(shù)比例為31∶15;自然分娩與剖腹產患者人數(shù)比例為12∶11;患者年齡21~36歲,平均(27.47±2.84)歲。B組中,初產婦與經產婦的人數(shù)比例為15∶7;自然分娩與剖腹產患者人數(shù)比例為1∶1;患者年齡22~35歲,平均(27.73±2.88)歲。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產婦分娩結束7 h后仍無法自主排尿,且膀胱有飽脹感。
1.3 納入標準①產褥期間,小便點滴而下或閉塞不通,小腹脹急疼痛,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有觸痛的患者;②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膀胱殘余尿量>100 ml的患者;③恥骨上方呈現(xiàn)隆起狀,經叩診檢查確認存在濁音,按壓時疼痛明顯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A組46例患者以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國藥準字H31022770,生產企業(yè):上海信誼金朱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2 ml∶1 mg)進行治療,皮下或肌內注射,每次0.25~1 mg,每日1次,療程3 d。在此基礎上,B組44例患者以針灸療法進行治療。針刺:將雙側足三里、雙側公孫、雙側支溝、雙側太沖、雙側三陰交、膻中、百會作為針刺的主穴,將雙側膀胱俞、雙側腎俞、關元、中極作為針刺的配穴;將關元、中極作為溫和灸的穴位。治療前,提示患者保持仰臥姿勢,對上述穴位清理并消毒,檢查不銹鋼毫針(規(guī)格分別為0.3 mm×75 mm、0.3 mm×50 mm、0.3 mm×40 mm、0.3 mm×25 mm)是否準備齊全。在第一個治療階段,按照百會、膻中、雙側支溝、中極、關元、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太沖、雙側公孫的順序依次進針。針刺百會穴時,采用平刺法,針尖向后,進針約15 mm;針刺膻中穴時,針尖向下,平刺進針10~15 mm;針刺關元穴、中極穴時,針尖向下,斜刺進針約15 mm。除此之外,針刺其他穴位時均常規(guī)進針,進針得氣后均勻地提插、捻轉30 min后即可出針。針刺期間,待關元、中極得氣后,將艾條點燃后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一寸左右距離,使患者有溫熱而無灼痛,溫和灸持續(xù)約20 min。出針后,囑患者休息約10 min,之后開展第二階段的治療。提示患者保持側臥姿勢,按照腎俞穴、膀胱俞穴的順序依次進針。針刺腎俞穴時,直刺進針約15 mm;針刺膀胱俞穴時,直刺進針約15 mm,得氣后留針30 min。治療期間嚴格按照無菌流程進行操作,保持室內安靜,若患者體征變化異常,及時給予對癥處理。每日針灸1次,療程3 d。
1.4.2 觀察指標記錄2組治療后首次排尿時間及治療前后殘余尿量變化情況,并將2組產后尿潴留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
1.4.3 療效判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有關要求進行擬定:產后尿潴留患者經過治療,具備自主排尿能力,排尿時可一次性排空膀胱尿量,殘余尿量不超過50 ml,為痊愈;產后尿潴留患者經過治療,具備自主排尿能力,排尿時可一次性排空,殘余尿量不超過100 ml,為顯效;產后尿潴留患者經過治療,恢復排尿功能,殘余尿量不超過150 ml,為有效;產后尿潴留患者經過治療,膀胱脹痛未明顯好轉,無尿意,殘余尿量超過150 ml,為無效。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即為治療總有效率。
2.1 2組患者首次排尿時間對比治療后,A組46例產后尿潴留患者的首次排尿時間為(8.94±1.81)h,B組44例產后尿潴留患者的首次排尿時間為(5.83±0.78)h,A組首次排尿時間長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89,P<0.05)。
2.2 2組患者殘余尿量對比治療前,對比A組與B組的殘余尿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殘余尿量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殘余尿量對比 (例,
2.3 2組患者療效對比治療后,A組46例產后尿潴留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對比 (例,%)
產后尿潴留是婦產科常見病癥之一,該病可引起膀胱過度膨脹、壓力增大,發(fā)生輸尿管反流,從而引起輸尿管及腎積水,繼發(fā)尿路感染、反流性腎病并發(fā)癥,最終可導致腎功能損傷,甚至出現(xiàn)腎功能衰竭和腎壞死[6,7]。因此,產后尿潴留患者需要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
中醫(yī)認為產后尿潴留主要由膀胱氣化失職所致,由于素體虛弱、肺氣不足,復因產時耗氣傷血,肺脾之氣益虛,不能通調水道,故小便不利,當以補腎健脾、通利三焦水道為原則對患者進行治療[8,9]。本研究中,治療后,A組首次排尿時間長于B組,殘余尿量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灸的治療效果主要是通過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而獲得,針刺可刺激骶髓排尿中樞神經,使之興奮副交感神經,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內括約肌開放,引起排尿[10]。針刺時針體進入相應穴位,可通過刺激針尖周圍的陰部神經、骶叢、盆神經叢等神經,使神經沖動傳至支配下尿路功能的各級中樞,并調節(jié)這些中樞興奮性,從而改變神經傳出的興奮性,實現(xiàn)對下尿路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11,12]。中極穴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膀胱經經氣匯聚之募穴,溫和灸該穴位可起到益腎興陽、通經止帶、助氣利濕的作用;關元位于任脈上,是一身元氣之所在,艾灸該穴位可以起到回陽固脫、驅寒除濕、促進血液循環(huán)、通經活絡、提高免疫功能等功效[8,13]。因此,在對產后尿潴留患者進行針刺治療的過程中,加以溫和灸中極、關元,有助于尿潴留癥狀的改善。本研究中,A組46例產后尿潴留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上述理論相符,表明針灸療法在產后尿潴留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療效。
綜上,對產后尿潴留患者實施針灸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排尿,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改善,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