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萍,肖 霞,蹇秀桂,齊志業(yè),陳 穎,陳舒旗,徐靈靈,宋肖肖,李 燕
(昆明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孕期營養(yǎng)直接影響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合理健康的孕期營養(yǎng)是提高人口素質的根本保證。孕期營養(yǎng)不平衡與低出生體重、早產、巨大兒等密切相關[1-2]。以往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孕婦某些營養(yǎng)素定量研究或孕期某個階段營養(yǎng)攝入方面,而缺少完整孕期膳食模式的相關研究。
膳食模式(dietary pattern)是指膳食中各類食物比例構成,是研究每種食物所含不同營養(yǎng)素在體內的消化、吸收等全面的綜合飲食過程[3]。近年來,孕期膳食模式研究已逐漸成為探討孕婦實際膳食攝入情況,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來評估飲食和妊娠結局之間的關系[4],對孕婦膳食改善的指導性和實用性更強。本研究利用2015年1月起建立的云南宣威農村地區(qū)孕婦環(huán)境暴露出生隊列中的膳食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云南農村地區(qū)孕婦膳食模式及影響因素,為預防孕期合并癥,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孕期膳食指導方案提供參考依據(jù)。
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云南宣威農村地區(qū)納入處于孕早期并繼續(xù)妊娠的農村婦女共816名。納入標準:①孕婦來自農村;②懷孕后無外出打工或搬遷計劃;③單胎妊娠;④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精神障礙不能完成問卷;②自愿終止妊娠。
①基本情況調查:包括孕婦出生日期、文化程度、孕前身高體重、疾病史、生育史。②膳食調查:采用食物頻率調查表,分別在孕早、中、晚期調查孕婦過去1周內飲食頻率,食物條目共計16項:禽肉、牛羊肉、魚蝦等水產品、動物內臟、新鮮豬肉、腌菜或酸菜、火腿或腌肉、綠葉蔬菜、油炸食品、奶類及其奶制品、蛋類、堅果類、洋芋或紅薯、米飯及其米制品、面食及其制品、水果類。食品頻率調查為半定量調查,每個食物條目的提問方式為“在最近的一周,您食用×××食物的頻率是多少”;賦值:沒吃/喝為1分;每周1~3次為2分;每周4~5次為3分;每周6~8次為4分;每周9次以上為5分。③感知壓力調查:采用應激感知壓力10項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10,PSS10),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判定孕婦感知壓力情況,PSS10包括積極性評價和消極性評價2個維度共計10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5級評分(0~4分),積極條目是反向得分,量表得分為各條目分的總和,分數(shù)越高表明壓力越大。本研究采用總分高于14分作為高感知壓力的標準[5]。④根據(jù)填表日期,按照我國四季劃分標準,將季節(jié)分為春季(2月、3月、4月),夏季(5月、6月、7月),秋季(8月、9月、10月)和冬季(11月、12月、1月)。
調查問卷審核無誤后,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使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判斷孕期膳食模型,用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判斷樣本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將16種食物納入分析,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法,根據(jù)因子特征值>1、碎石圖和因子的可解釋性提取因子個數(shù),因子的命名依據(jù)其膳食模式中所含食物的特點,食物條目的因子載荷絕對值≥0.30,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探討孕期膳食模式的影響因素。檢驗水準為α=0.05。
816名調查對象平均年齡為(25.26±5.22)歲,平均孕前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為(21.70±3.01)kg/m2,平均生育次數(shù)為(1.86±0.73)次,83.72%的孕婦為初中及以下學歷,65.93%的孕婦家庭年均收入在3萬元以下,9.99%的孕婦既往出現(xiàn)過不良孕產史,81.93%的孕婦有輕微的孕吐。
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均得到3種膳食模式,分別可解釋總變異的48.31%、44.80%和46.44%。孕早期和孕晚期均是:動物蛋白型、腌制型、傳統(tǒng)型。孕中期:動物蛋白型、傳統(tǒng)型、腌制型。孕期膳食模式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孕中期的第二、第三主成分與孕早期和孕晚期相反。
參考我國孕期婦女平衡膳食指南,孕中期與孕晚期膳食的推薦攝入量接近,與孕前和孕早期相比改變較大,故本研究將孕中、晚期食物攝入合并進行主成分分析。合并后提取3個膳食模式可較好地描述孕婦膳食類型,可解釋總變異的45.48%,其中按因子貢獻率的大小分別是因子1(19.54%)、因子2(15.45%)、因子3(10.49%)。
第一主成分包括禽肉、牛羊肉、魚蝦等水產品、堅果類、蛋類、動物內臟、奶及奶制品、新鮮豬肉、水果類,定義為動物蛋白型。第二主成分包括腌菜或酸菜、火腿或腌肉、綠葉蔬菜等,定義為腌制型。第三主成分包括米飯及其大米制品、洋芋或紅薯、面食及其制品、油炸食品等,定義為傳統(tǒng)型。米飯及其大米制品在第二主成分中也有較高的因子載荷,但日常飲食頻率較高,因此,將米飯納入傳統(tǒng)膳食模式較為合理,見表1。
表1 孕中晚期食物頻率合并后各膳食模式類型的因子載荷
合并孕中晚期膳食模式中動物蛋白型與年齡(t=-2.775,P=0.006)、學歷(F=16.361,P<0.001)、家庭年收入(t=9.922,P<0.001)、孕中期所處的季節(jié)(F=3.279,P=0.020)、孕晚期所處的季節(jié)(F=2.667,P=0.046)和妊娠嘔吐(t=4.352,P<0.001)有關。腌制型與學歷(F=12.805,P<0.001)、家庭年收入(t=10.109,P<0.001)、孕前BMI(F=14.763,P<0.001)、妊娠嘔吐(t=5.390,P<0.001)、孕晚期所處的季節(jié)(F=4.096,P=0.007)、孕中期感知壓力(t=-4.249,P<0.001)和孕晚期感知壓力(t=-3.944,P<0.001)有關。傳統(tǒng)型與家庭年收入(t=-8.626,P<0.001)、孕前BMI(F=3.692,P=0.025)、胎次(t=2.091,P=0.037)、既往不良孕產史(t=-2.893,P=0.004)、妊娠嘔吐(t=-5.626,P<0.001)、孕中期所處的季節(jié)(F=4.549,P=0.004)、孕晚期所處的季節(jié)(F=5.917,P=0.001)有關。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與動物蛋白型呈正相關的因素有年齡和學歷,呈負相關的因素是家庭年收入。與腌制型呈正相關的因素有孕晚期處于夏季和孕晚期高感知壓力,呈負相關的因素有學歷、家庭年收入、孕前BMI≤18.5kg/m2和妊娠嘔吐。與傳統(tǒng)型呈正相關的因素有家庭年收入和妊娠嘔吐,呈負相關的因素有胎次、孕前BMI≥24.0kg/m2和孕晚期處于夏季,見表2。
表2 婦女孕中晚期膳食合并后3種膳食模式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首次探討云南農村地區(qū)婦女不同孕期膳食模式的特點,評估了不同膳食模式的影響因素,對于改善當?shù)卦袐D膳食與健康狀況具有重要意義。不同孕期均得到3種膳食模式類型,包括動物蛋白型、腌制型和傳統(tǒng)型,各孕期膳食模式均以動物蛋白型為主導,反映了當?shù)卦袐D的主要飲食習慣以優(yōu)質蛋白為主,該模式有利于孕婦和胎兒健康,是較合理的模式。腌制型膳食模式中含有火腿、腌菜,孕期食用腌制類食物,可能會導致嬰兒成年期高血壓[6]。傳統(tǒng)型膳食模式是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飲食,該模式食物較單一,對胎兒生長發(fā)育不利。
有研究指出孕期膳食模式總體變化不大[7],本研究早、中、晚3個孕期和合并得到的孕中晚期膳食模式與之結論一致。吳散散等[8]分析孕早期膳食模式得到傳統(tǒng)型、動物蛋白型、植物蛋白型、健康型、高油高脂高糖型。Yang等[9]研究得到均衡型、素食型和零食型。胡蕊等[10]得到動物蛋白型、加工型、蔬果飲料型和植物蛋白型。本研究與以往孕期膳食模式研究的命名有不同,是因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區(qū)的孕婦在食物的選擇上存在差異。本研究膳食模式種類較集中,也體現(xiàn)了當?shù)厣攀澄幕囊恢滦浴?/p>
3.2.1孕婦學歷因素
Yang等[9]發(fā)現(xiàn)高學歷孕婦更傾向于合理健康的膳食模式;新西蘭的一項研究也發(fā)現(xiàn)教育程度與合理健康的膳食模式相關性強[11]。本研究顯示婦女學歷越低,選擇動物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傾向越小,而選擇腌制型膳食模式的可能性較大,與以往研究一致,表明孕婦文化程度越高,更傾向選擇合理健康的膳食模式。而孕婦文化程度越低,其飲食方面的知—信—行理念較弱[8],不具備合理、平衡膳食觀念,因此孕期要重點關注小學及以下等學歷低孕婦的營養(yǎng)教育。
3.2.2經濟因素
經濟收入對孕婦膳食模式有一定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孕婦選擇動物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可能性小,可能與本研究中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家庭中,孕婦的嘔吐程度為中度及以上者較多,更多選擇腌制型膳食模式有關,家庭經濟收入較好的孕婦選擇動物蛋白型膳食模式可能性小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提示,在研究經濟收入對膳食模式影響時還應考慮孕婦的嘔吐等因素,對不同狀態(tài)的孕婦開展有針對性的營養(yǎng)教育十分必要。
3.2.3其他因素
有研究指出許多不良妊娠結局都與高齡產婦有關,高齡產婦在孕期會更注重健康飲食,以確保正常的妊娠結局[11-12]。本研究顯示婦女年齡越大選擇動物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可能性越大,而選擇腌制型膳食模式的可能性越小,這與國內外研究一致。石宇陽等[13]指出懷孕前后3個月的感知壓力對孕晚期飲食傾向有負面影響,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有研究指出不健康的植物性食物模式會增加婦女抑郁的風險[14]。因此,對農村地區(qū)孕婦進行膳食指導時,要考慮孕晚期婦女感知壓力水平等心理狀態(tài)。此外,孕前BMI值正常、有輕微孕吐的孕婦更可能選擇腌制型膳食模式。第二胎及以上、孕晚期處于夏季的孕婦選擇傳統(tǒng)型膳食模式的可能性大。
綜上,小學及以下學歷、25歲及以下、家庭年收入3萬元及以下、孕晚期感知壓力總分高于14分、孕晚期處于夏季、孕前BMI正常、有輕微孕吐和二胎及以上的孕婦更傾向選擇不合理的膳食模式。今后要對孕婦開展有針對性的營養(yǎng)教育,幫助她們樹立合理膳食、均衡營養(yǎng)的觀念,選擇合理健康的膳食模式,為提高生命質量奠定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