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鑫
摘 要:酸堿鹽是初中化學知識體系中的重點,也是難點。針對酸堿鹽的教學,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點的特征。教師要靈活利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為學生打下堅實的酸堿鹽知識基礎。相信在創(chuàng)新教育舉措的作用下,學生會更好地享受化學的樂趣。
關鍵詞:初中化學;酸堿鹽;教學策略
初中階段是學生接觸化學的初始階段。由于學生日常生活中并不留意這方面的知識,使得其在學習化學的時候往往感覺吃力。就酸堿鹽方面的知識點而言,這是初中化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也有非常龐雜的學科知識體系,對學生的學習壓力是比較大的。做好初中化學酸堿鹽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這是一項重要任務。
一、有趣的化學,讓學生認識酸堿鹽
趣味性是引導學生學好化學的必要條件?;瘜W是一門與生活生產實際緊密相關的課程。就酸堿鹽而言,很多學生可能根本不會覺得自己每天都在接觸酸堿鹽類的物質。那我們不妨就從酸堿鹽知識及有趣現象等方面尋找話題切入點,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的神奇。
例如,在炎炎夏日跟學生講到酸堿鹽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問大家有沒有喜歡喝碳酸飲料的。然后教師跟大家解釋,其實碳酸也是一種酸,本質上也是屬于酸性物質。當人們喝碳酸飲料的時候,碳酸物質就會跟身體發(fā)生反應。為了幫助學生感受這種反應,教師還可以拿出一罐碳酸飲料,在其中泡入一段雞骨頭或者豬骨頭等做驗證,在課程的講解中注意讓大家觀察骨頭的變化。或者做一個“醋酸去壺銹”的小實驗。教師把一些壺銹放在透明燒杯里面,然后當堂加入白醋,讓學生留意觀察壺銹是否會因為白醋的加入而出現分解和碎化。我們從酸堿鹽物質的有趣應用、現象中尋找切入點,跟學生一起接觸、了解酸堿鹽,這是一個不錯的做法。
二、實踐性的酸堿鹽教學,讓學生了解酸堿鹽
酸堿鹽物質有很多通性特點。比如,酸溶液能與酸堿指示劑反應,酸+活潑金屬=鹽+氫氣,酸+堿性氧化物=鹽+水等。這種通性使學生非常容易混淆。以往教師在講解這方面知識的時候,主要的做法就是死記硬背,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識比較膚淺,知識掌握不牢固。而在實踐性的酸堿鹽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化學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進行知識的強化記憶與理解。
例如,講到酸+活潑金屬=鹽+氫氣這種化學通性的時候,教師先在黑板上簡單寫下了幾組體現酸+活潑金屬=鹽+氫氣的化學反應式。比如鋅和稀硫酸反應:Zn+H2SO4=ZnSO4+H2↑,還有鐵和稀硫酸反應:Fe+H2SO4=FeSO4+H2↑,鎂和稀硫酸反應:Mg+H2SO4=MgSO4+H2↑,鋁和稀硫酸反應:2AL+3H2SO4=AL2(SO4)3+3H2↑等。然后教師設置一道實踐課題:“某企業(yè)因生產需要,會加工并產生大量的鋅、鐵、鋁、鎂等金屬物質殘渣。以往,企業(yè)會無條件地把各類殘渣進行置換反應,獲得氫氣等進行二次利用。但在環(huán)保政策要求下,企業(yè)需要對硫化物排放量、重金屬物質排放指標等進行控制。那么,企業(yè)應該如何去控制呢?請同學們給出建議。”
在這里,教師是基于實踐情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深入研究酸堿鹽方面的知識點。而在教師給出的反應式中,學生需要對照考慮降低硫化物、重金屬等的排放。有的同學提出,在鋅和稀硫酸的反應過程中,廠家要做好稀硫酸的濃度的檢測,因為一旦稀硫酸的濃度不當,就容易產生二氧化硫,致使硫化物超標。還有的同學提出,鋅和鐵是重金屬物質,在進行化學置換反應中應該注意做好凈化處理。在這樣的討論中,學生嘗試從酸堿鹽物質的特性、實際生產中可能出現的狀況、金屬物質的材料特點等很多方面做思考探究,這對增強時酸堿鹽知識的理解有積極作用。
三、做好酸堿鹽的實驗教學,讓學生掌握更牢固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由于酸堿鹽的實驗中往往用到硫酸、鹽酸等腐蝕性的溶液,容易產生高熱或者有害氣體等,在化學實驗中有一定危險性。這就導致很多教師不愿意讓學生做實驗,導致學生對實驗內容、實驗過程及實驗產生的現象都不是很了解。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如今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考慮用數字化、信息化的實驗教學方式來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例如,關于用濃硫酸和銅反應的實驗中,我先讓大家預想這個實驗應該用到哪些器材,需要做哪些準備;然后我在網上搜集到這個實驗的實際操作視頻給同學們看。在視頻中細致地展現了安裝酒精燈和試管架、插入導管和導入溶液、點燃酒精燈等各個過程。學生反復觀察實驗視頻,然后對照自己的設想進行補充,充實細節(jié)。最后教師圍繞視頻展開提問,問同學們酒精燈的使用技巧,濃硫酸受熱后的表現,濃硫酸與銅片反應后產生的現象等。通過看視頻、對照細節(jié)、提問回顧等方式,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實驗內容。
參考文獻:
[1]付春香.初中化學酸堿鹽教學芻議[J].新余學院學報,2012(3):145-147.
[2]鄧云玉.初中化學酸堿鹽高效課堂整合教學初探[J].科教文匯,2016(11):105-107.
[3]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吳靜.談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2(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