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文
摘要:中職生經歷了中考的失敗,無論是學習還是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的壓力,傳統(tǒng)的說理教育,往往令他們產生更強的逆反情緒。而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運用共情理論讓中職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班主任與其形成情感共鳴,進而引導中職生共同探究他們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引領他們主動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中職生自我成長。因此,共情管理在中職班級管理過程中發(fā)揮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中職生 ?班級管理 ?共情
中職生經歷了中考的失敗,無論是學習還是心理上都面臨很大的壓力,傳統(tǒng)的說理教育,往往令他們產生更強的逆反情緒。而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運用共情理論讓中職生覺得被理解、被尊重,與其形成情感共鳴,進而引導中職生共同探究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領他們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從而促進中職生自我成長。因此,共情管理在中職班級管理過程中發(fā)揮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中職班級管理過程中有效運用共情理論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理解共情理論的內涵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提出的,是指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需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在與人交流時,可以走出自己的思維定式,感受對方的真實想法,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樣,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從而對他人的感情做出合理的回應,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更容易引導他人疏導自身不良情緒,解決生活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二、領會共情理論在中職班級管理中的意義
在中職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運用共情,真誠的、平等的與中職生溝通,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體會他們的想法感受,接納理解他們的行為,并對他們做出合理的情感回應,產生感情共鳴,讓他們心悅誠服的接受班主任的策略建議,進而因勢利導引領他們自主成長。
(一) 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中職生不但文化知識基礎普遍較差,很難適應新知識的學習,而且學習意識差,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自律性不強,造成他們很少得到家長與老師的表揚,因此這部分學生常常通過擾亂課堂秩序吸引老師關注。班主任如果采取點名批評的方式,命令強制要求他們遵守課堂秩序,很容易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導致逆反情緒產生、對抗行為加強,師生沖突加劇,使得教育管理的難度加大。因此中職班主任作為班級的引領者、指導者,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轉變傳統(tǒng)權威式的教育方式,以共情的態(tài)度,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教誨、勸說。班主任以同理、一致、真誠、關愛、支持的態(tài)度,讓學生覺得被了解、重視、關心,會讓學生從心底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愛,從而培育學生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完善他們的人格,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最終可以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體
中職生自律性不強,規(guī)則意識淡薄,初中之前很少得到老師的關注與肯定,因此中職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難度大。而班主任如果在班級日常管理中運用共情,關心關愛學生,設身處地的理解學生,主動促進學生的自我表達及自我探索,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為建立和諧的班集體奠定基礎。
1.有利于提高班級凝聚力與創(chuàng)造力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共情的運用,不僅僅是班主任以自身的共情能力管理班級,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家長、教師、同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當班級遇到問題時,大家群策群力,有勁一處使,因此有利于提高班級凝聚力、提升班級創(chuàng)造力。
2.有利于班級班風學風的形成
共情可以幫助班集體形成優(yōu)良的班風、學風。共情,是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但并不是說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都是可以被認同的,而是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更符合中職生心理特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不但可以減少師生間的矛盾沖突,還可以更加合理有效的引導中職生自覺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習慣,有助于班級的班風學風的形成。
3.有利于班級人際關系的融合
在班級建設過程中,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甚至家長,合力運用共情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個人的學習成長,更有利于整個班集體的發(fā)展,當大家都學會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站在對方的立場解決問題時,人與人的交往會更融洽,從而形成了溫馨和諧的班級氛圍。
在中職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尊重中職生的人格,尊重中職生的學習,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情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存在與價值,適時地引導,這種共情能力的運用,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體。
三、在班級管理中形成共情意識
(一)合理運用班主任的共情能力
1.班主任與學生形成共情意識
在中職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的說服教育往往并不能起到作用,一部分原因是班主任在溝通的過程中沒有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沒有與學生形成共情情感,解決問題時以規(guī)章制度為依據,嚴重忽略了學生的內心感受;另一部原因則是中職生的情緒長期被老師忽視,從而使得他們也沒能學會理解尊重他人的情緒情感。因此,班主任首先利用共情理論,關注理解學生的情緒體驗,當學生行為表現(xiàn)出現(xiàn)好轉時及時給與情感關注與表揚,當學生遇到委屈與不開心的問題時耐心傾聽,及時引導學生疏導不良情緒,并給出合理的策略建議;其次班主任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共情能力,學會關注理解老師、家長和同伴的情緒,當與老師、家長、同伴發(fā)生意見不一致時,學會傾聽他們的想法,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問題,學會與他們一起面對矛盾,從而尋找到雙方都容易接受的解決方案。因此,班級管理中,需要班主任與學生形成共情意識,師生雙方都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減少學生的對抗情緒,避免師生沖突的發(fā)生,管理效果顯著。
2.任課教師與學生形成共情意識
中職生文化知識基礎普遍較差,進入中職之前他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甚少得到老師的關注,沒有體驗過學習成功的積極情緒,造成他們對學習越來學沒有興趣,甚至自暴自棄,而班主任可以協(xié)助任課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運用共情能力,理解接納中職生的學習特點,制定符合中職生發(fā)展特點的課程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掘中職生的閃光點,站在中職生的角度理解他們學習的困難,及時提供幫助,給予鼓勵與表揚,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得任課教師與學生形成共情意識,為形成優(yōu)良的班風學風奠定基礎。
3.家長與學生形成共情意識
中職生因為長期學習成績較差,而社會普遍以成績來衡量孩子的表現(xiàn),家長很少聽到學校老師對他們的贊賞與表揚,因此,中職生家長不愿意主動說起自己的孩子,一直認為他們不如別人的孩子優(yōu)秀,不如他們的兄弟姐妹優(yōu)秀,從而造成中職生的自卑心理,更不愿與家長主動溝通交流。如果班主任協(xié)助家長了解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幫助家長不以成績衡量中職生的表現(xiàn),引導家長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尊重學生,多給他們一些成長的時間與空間,發(fā)現(xiàn)他們除了成績之外的優(yōu)點,家長與學生形成共情意識,從而緩解家長與學生的關系,更有利于中職生的教育管理。
(二)積極發(fā)揮學生的共情能力
在中職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共情能力,當學生用共情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時,往往能夠學會體諒別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更有利于學生人際關系的發(fā)展。比如當老師批評學生時,可以站在老師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老師對自己的批評是幫助自己建立正確的規(guī)則意識,教育自己遵守課堂紀律,不是故意針對自己,從而減少或避免對老師的對抗情緒。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
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任課教師與學生的共情能力缺一不可,因此,不但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共情能力,還需要幫助學生習得共情能力。而共情的關鍵是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對方的情感,并學會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共情。
(一)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
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理解、表達共情能力。同時,班主任在班級常規(guī)管理活動中對學生適時進行點撥與指導,培養(yǎng)他們體諒和關心任課教師、同伴的能力,幫助他們逐步脫離自我中心。
家長也要有意識的教育孩子尊敬教師、團結同學.教育孩子在班級管理活動中,體諒教師的困難,關心同伴的情緒,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多和教師交流討論,多向班級其他同學請教,從而更有效的規(guī)范自己的學習習慣,改正自身不足。對教師、同學有意見需及時提出,共同尋找解決的策略,形成共情意識,建立良好的師生與生生關系。
(二)在與家長、老師以及同學的交往中習得共情能力
學生在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對他們共情的過程中,他們感到了自己被理解與尊重,對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產生信任的情感,并從中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這種美好的感受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們。在班級日常學習生活中,他們也會用共情的心態(tài)去對待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甚至是同學,從而習得共情能力。
最后,經過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家長、學生多方共理,從而達到共同進步。學生進步促進了老師課堂管理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反過來,老師課堂管理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成長。
因此,在中職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運用共情的心理學知識,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利用各方力量共同管理班級,提高班級集聚力與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團結互助、比學趕幫的氣氛,形成優(yōu)良的班風學風,進而創(chuàng)建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
參考文獻:
[1]謝炳偉.共情,班級管理的制勝法寶.《讀與寫·下旬刊》.2017(08)
[2]張麗娜.淺談“同理心”在學生教育中的應用.《教學隨筆》.2010(03)
[3] 曾瑩瑩,謝秀鈿.共情使班級共進——建設初中和諧班級人際關系探究.《學術研究》.2014(06)
[4]佘靜昕.共情理論在班級工作中的運用和成效.《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8(06)
[5]趙寶林.運用共情法提高班級管理水平的研究.《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