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敏潔,重慶師范大學(xué)2019級學(xué)科教學(xué)(語文)專業(yè)研究生。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貞浶陨⑽氖且环N追念過去生活,再現(xiàn)作者情感的文學(xué)樣式。也就是說,回憶性文章不僅要呈現(xiàn)“被憶者”的形象,也要表現(xiàn)“憶者”的情感。那么,在閱讀《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重點就不僅僅要關(guān)注魯迅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什么樣的阿長,更要關(guān)注魯迅在呈現(xiàn)不同阿長時的情感。當(dāng)下在解讀和教學(xué)這篇課文時,往往僅停留在阿長的人物形象和魯迅對阿長的情感分析,忽視了不同時期“憶者”的不同情感以及情感變化的緣由。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魯迅回憶自己與阿長生活的一段經(jīng)歷,兒時的魯迅對阿長是厭煩、不大佩服的,因為覺得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jié)而又規(guī)矩繁瑣,而當(dāng)再次提筆時卻充滿無限的感激與懷念。結(jié)合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閱歷,兩種情感糾葛的產(chǎn)生,既因魯迅個人經(jīng)歷許多苦難之后找尋到了慰藉,也因阿長填補了作者兒時母愛的缺失。
一、童年魯迅對阿長的厭煩與“敬意”
《阿長與〈山海經(jīng)〉》以兒童的口吻講述了“我”與阿長之間的生活故事,表達(dá)了當(dāng)時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評價。童年魯迅對阿長的情感經(jīng)歷主要由“不大佩服”“不耐煩”到“特別的敬意”,情感的變化源于童年的反應(yīng)和兒時的情緒,需要我們在閱讀時仔細(xì)品味。
(一)厭煩憎惡
兒童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與新鮮的,他們的世界也是簡單純潔的。童年魯迅和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好奇也好動,想要到處走走玩玩,喜歡去“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而因為這些阿長會說他頑皮并告他的狀。“調(diào)皮”是每個兒童的天性,但對出身于書香世家的魯迅來說是不被允許的,會受到更多的約束和管制。因此,受到阿長“小報告”的魯迅肯定也免不了家長的責(zé)罵或責(zé)罰,這讓童年魯迅對阿長是“不大佩服”的。除此之外,阿長不但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傳播家庭里的小道新聞和是是非非,而且說話時手指在空中搖擺,還點著自己的鼻尖或?qū)Ψ降谋羌?。這樣的行為無疑是一個長舌婦的形象,令生活在書香世家的魯迅覺得行為粗俗、沒有禮貌、沒有文化、不夠文明。作為保姆的阿長,她的職責(zé)應(yīng)該是照顧好小魯迅的起居生活,但她夜里睡覺卻“獨占”一張床,在床中間擺了一個“大”字,擠得“我”無法好好休息。這里的“大”字與前句的“伸開兩手兩腳”相呼應(yīng),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阿長睡相的難看。“擺”字與后句的“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寫出了阿長“死豬”般的沉睡狀態(tài),甚至還將一條胳膊擱在我的脖子上,這讓童年魯迅對阿長產(chǎn)生了“無法可想”的無奈和厭惡。
小孩子都喜歡自由,不愿被條條框框所束縛。童年的魯迅也極不耐煩“規(guī)矩”,偏偏阿長卻懂得許多“規(guī)矩”。平常的規(guī)矩就是不許我玩鬧,還有她所說的“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等等,這些“道理”光想想就讓童年魯迅感到繁瑣之至且麻煩至極。除夕對于小孩子來說是最期待、最歡樂的時光,當(dāng)“我”還沉浸在節(jié)日的喜悅和對明日的盼望時,阿長卻把這一切弄得很掃興,還得提前“排練”。首先是新年第一句話一定要說“恭喜”吉祥話,這讓剛醒來的“我”覺得很驚異。說完“恭喜”緊接著要“吃福橘”,將冰冷的東西塞進(jìn)“我”的嘴里,這樣一年到頭才會順順流流。這里的“冰冷”不只是橘子給“我”冰冷的感覺,還是童年魯迅當(dāng)時吃橘子的心情。所謂的“福橘”在童年魯迅的眼里是“元旦辟頭的磨難”,每年最期待的節(jié)日變成了“磨難”,此時的糟糕心情與當(dāng)初期待的美好心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讓童年魯迅對阿長以及這些“規(guī)矩”都是極不耐煩的。
除此之外,阿長還謀害了“我”最喜歡的隱鼠,這讓“我”對她好不容易產(chǎn)生的“敬意”全部消失并生發(fā)新的憎惡。雖然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另一篇《狗·貓·鼠》中解釋到害死隱鼠的罪魁禍?zhǔn)资恰拔摇眱簳r的那只“仇貓”,但對于小魯迅來說,這只隱鼠就像一個親密伙伴,孩子對小小的、軟綿綿的寵物總是帶有憐惜、寵愛之情。失去最喜歡的東西,還知道是自己身邊人所為,這讓童年魯迅對阿長的恨意愈加濃烈,當(dāng)面叫她“阿長”,并嚴(yán)重詰問。這一聲“阿長”也許是童年魯迅的孩子氣,但的確是當(dāng)時魯迅心里最真實的感情:憎惡,甚至是深深的討厭。
(二)特別的敬意
童年魯迅有一時對阿長產(chǎn)生過“空前的敬意”,這是因為阿長給“我”講了關(guān)于長毛的故事。這個故事在許多人看來是荒謬不經(jīng)的,但這個看似荒謬的故事卻讓童年魯迅一改之前的不好看法,覺得阿長是擁有“偉大的神力”。首先,兒童都喜歡故事,故事的趣味性對小孩子的吸引力很大。雖然這個故事聽起來非??膳拢野㈤L自己也感到害怕,但她“神采飛揚”的講說并沒有讓“我”覺得恐懼,也沒有引起“我”的反感,甚至吸引了“我”的注意,讓“我”徹底地參與進(jìn)她的故事中。其次,關(guān)于故事中“脫褲子放炮”這件事情,盡管表面聽起來并不光彩,“我”也覺得這和“我”毫不相干,但阿長卻在一直強調(diào)。這是因為她感覺到了“我”的不在乎和對她的“不重視”,“頸子上還有許多炙瘡疤”,“那么,你是不要緊的”,不僅當(dāng)面說她不好看,還指出她的用處不大,認(rèn)為她是最安全的。面對“我”的不以為然,阿長作出了嚴(yán)肅的回答“那里的話?!”,這里用了問號和感嘆號,表達(dá)的是阿長受到否定之后的強烈不滿。在“我”看來,阿長除了懂規(guī)矩以外不會其他的,而用身體阻擋大炮的“神力”,是童年魯迅意想不到的。
童年魯迅對阿長出現(xiàn)“新的敬意”,還覺得她“確有偉大的神力”,是因為阿長給他買了心心念念、期盼已久的《山海經(jīng)》。受到遠(yuǎn)房叔祖兼啟蒙老師玉田先生的熏陶,小魯迅對書中“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更是念念不忘,但卻誰也不肯幫助“我”,“不肯真實地回答我”,這讓當(dāng)時的“我”感覺得到這本書的希望渺小甚至沒有可能。當(dāng)然,童年魯迅也不曾指望這位沒有上過學(xué)、沒有知識文化、甚至不識字的保姆,連提都不曾提過,而就是這樣一位完全被忽視的普通人卻買到了這本書,滿足了他心藏許久的愿望。小孩子的感情世界簡單純粹,只要你對他好,幫助他克服困難,獲得他所需,他便覺得你是愛他,并會投以相同甚至更多的愛和依賴。這份從鄉(xiāng)下帶回來的禮物對小魯迅來說簡直是一種驚喜,“霹靂”和“震悚”兩個詞形象地寫出了當(dāng)時魯迅身體的震驚和內(nèi)心的不可思議。從來沒有期望過的人和事如今都在眼前,愿望的實現(xiàn)使童年魯迅感到知足,也讓童年魯迅大改對阿長的以往印象,變得敬佩起來。
二、中年魯迅對阿長的同情與感恩
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時,作者魯迅已人到中年,回憶起那位沒有姓名、地位卑微,沒有文化甚至愚昧的孤孀時,卻明白了她也是一個真正懂得我、關(guān)心我、深愛我的“母親”,讓歷經(jīng)人生百態(tài)的魯迅對阿長懷有更多的同情與感恩。
(一)悲憫同情
關(guān)于阿長名字的由來,文章一開始兩段便介紹了。文章第一段寫到了她就是我的保姆,而且反復(fù)強調(diào)這種身份還是“說得闊氣一點”“略帶些客氣的意思”,這種主仆關(guān)系決定的情感基調(diào)在文字間自然流露出。文章第二段可以得知阿長的名字是延用之前女工的名字,而她自己原來叫“什么姑娘”也不記得了。在教材最后的鏈接部分談到了阿長的生平,她的夫家姓余,還有一個過繼的兒子,按理說她是可以隨夫姓的,但她沒有。一般人的名字是由姓氏和名字組成,顯然,中年魯迅知曉“什么姑娘”并不是她真正的名字。對于一個連名字都沒有或者根本記不住自己名字的人,中年魯迅是同情的。大家口中的“阿長”原來是另有她人,不僅工作是接替別人的,連名字被這樣隨意安排,阿長都沒有任何感覺和反抗,甚至自己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在中年魯迅的眼里這是可悲的。在魯迅的其他作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人物名字的重要性和特殊意義,尤其是小人物的名字。名字不僅僅是一個代號,更是一個人活在世上專屬的標(biāo)志,也是起碼的尊重,但在阿長這里似乎都沒有。沒有名字,沒有尊嚴(yán),這在中年魯迅看來是“不幸”的,因此對阿長充滿了悲憫和同情。作者在對阿長稱呼的一系列變化中,中年魯迅在回憶時更喜歡稱其為“長媽媽”,這樣的稱呼似乎包含了更多的尊重和親切。
長媽媽的“規(guī)矩”在中年魯迅眼里不僅是繁瑣之至的要求,更是無厘頭的迷信。長媽媽所認(rèn)為的元旦福澤便是孩子醒來后的第一句話,這一聲提前“排演”好的祝福好似可以安慰她的心靈,照亮她漆黑漫長的人生之路。那句“阿媽,恭喜……”的期盼夾雜著一種可笑的迷信,在中年魯迅看來,這好比捐門檻為自己贖罪的祥林嫂,靠迷信的方式來獲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為的只是渴望得到別人的一點點關(guān)心和慰藉。但無可厚非的是,這種期盼卻又是真誠的、熱情的、正直的。盡管她的規(guī)矩、道理、禮儀,在中年魯迅眼里仍舊是麻煩的,讓人感到煩瑣,但這背后卻只是一種期望——想換來最平常的平安和健康,此時的魯迅更加明白這也是當(dāng)時生活在最底層窮苦百姓最期盼但又是最難得到的事。生活無望但又從不放棄,仿佛是一種盡管微弱但又是對命運不公的堅決反抗,中年魯迅對此感到悲哀、憐憫。
(二)感恩懷念
再次回憶起這位微不足道的兒時保姆,中年魯迅多了些許溫情和體諒。喜歡嘮嘮叨叨的阿長原來是真正關(guān)心“我”的人:不準(zhǔn)“我”拔草,是怕“我”被毒蟲叮咬;不準(zhǔn)“我”翻石頭,是擔(dān)心“我”被石頭砸傷;跟母親告狀,是害怕“我”不聽她的勸告。還有教給“我”的“規(guī)矩”和“道理”,都是希望“我”平安、健康、懂事。一個沒有自己孩子的孤孀,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保姆,卻把對“我”的愛藏在一系列看似不和諧的行為中。這種感情是中年魯迅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以及為人父母之后明白的,此時的“我”更加感恩阿長對“我”的關(guān)愛。這樣的愛甚至可以包容“我”的任性和一切,即使是“我”以為她是殘忍殺害小動物的劊子手,冤枉、責(zé)備她,她也不曾有過半句怨言和解釋。因為她知道“我”失去心愛東西的難過,任“我”埋怨大概只想讓“我”早日釋放心情,快樂生活。
阿長對“我”的愛除了表現(xiàn)在對“我”身體的保護(hù)和擔(dān)心上,更體現(xiàn)在她是唯一那個真正明白“我”想要并努力滿足“我”的人。現(xiàn)在回想,阿長只是一個普通人,她沒有文化,不識字,就因為“我”喜歡和想要便為“我”尋。對于一個保姆來說,她做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且做成功”的事情。對于一個農(nóng)村婦女來說,這需要耗費多大的勁兒,我們不清楚為了買到這本書詢問了多少人,花了多長時間,有沒有遇到困難,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錢,這般用心可見她對魯迅的疼愛。對于中年的魯迅來說,對得到《山海經(jīng)》的激動和快樂會隨著年紀(jì)淡化,但是對于阿長的愛和付出卻會隨著成熟而更為感激。在文章的結(jié)尾,中年的魯迅談到自己不知道阿長真正的名字,她的人生經(jīng)歷僅僅是知道她大約是青年時守寡,之后有一個過繼的兒子。這樣的一個保姆,她一無所有,沒有親人,沒有地位,卑微而孤苦,卻給了“我”這么多且別人都沒有給予過的關(guān)心和愛。當(dāng)中年魯迅提筆追憶時,阿長已辭世三十年。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是最簡單、最直接抒情的句子,藏著中年魯迅深切的感恩和懷念。
三、兩個魯迅的情感糾葛
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文中,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的魯迅對阿長的感情側(cè)重是不同的,在厭煩憎惡與悲憫同情間的情感游離既是因為魯迅經(jīng)歷眾多苦難后找到了慰藉,也是因為阿長填補了兒時母愛的缺失。盡管三十年天地相隔,世事變遷,這份回憶讓魯迅多了些許溫情。
(一)苦難經(jīng)歷之后的慰藉
《阿長與〈山海經(jīng)〉》節(jié)選自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在《朝花夕拾·小引》中魯迅提到“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寫作時正是作者生活最輾轉(zhuǎn)困窘,心情最煩亂苦悶的時候。生活上,魯迅與至親兄弟失和,并獨自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善意議論和惡意攻擊。工作上,魯迅兼任北京大學(xué)、北京師范大學(xué)、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xué)校講師。1925年,因反抗當(dāng)時的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師范大學(xué)一事被章士釗違法免職,雖后勝訴并取消了處分,但這些事情讓他看清了知識分子種種丑惡的嘴臉。雖此時尚未爆發(fā)“三·一八”慘案,但已是“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身處北京的魯迅感到難以遏制的悲憤和無力。而在幾天之后的“三·一八”慘案中,陳源散布流言“女師大學(xué)潮是某籍某系的人暗中鼓動的”(某籍某系是指浙江籍的國文系老師,暗示包括魯迅等人),使魯迅深陷流言之中。之后又曾避居山本醫(yī)院、德國醫(yī)院、法國醫(yī)院等處,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作者只能借舊時的美好往事來排除心中的苦悶,找尋一點寧靜,寄托一絲安慰。
從《朝花夕拾》前五篇《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jīng)〉》《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中可以看出,這些文章是魯迅在對童年往事的追憶,圍繞兩本書籍《山海經(jīng)》《二十四孝圖》,一種迎神賽會(五猖會)和一種玩物(隱鼠)展開。在這五篇中,有“我”喜愛,且滿足“我”好奇心和趣味感的隱鼠;有充滿奇特和無限樂趣的“怪物”書籍;還有熱鬧又吸引“我”的迎神賽會。這些事物包含了“我”幼時喜愛有趣、新奇的事物與率真的天性,也有壓抑天性的“道理”和“規(guī)矩”。同樣,影響“我”童年生活的既有在“我”高興時讓“我”背書的嚴(yán)厲父親,還有給“我”買書,護(hù)“我”周全的保姆阿長。在《朝花夕拾》后五篇中,有幫助“我”學(xué)習(xí)的藤野老師,也有愛國志士范愛農(nóng),還有為“我”講奇怪故事的長媽媽。顯然,在《朝花夕拾》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人物要屬這位兒時的保姆了。這樣的一個人仿佛出現(xiàn)在“我”生活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照顧“我”日常起居,給“我”講故事、買書,叮囑“我”規(guī)矩、道理,著急等待又安慰“我”背書,“害死”過“我”的隱鼠……還有“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重現(xiàn)在腦海中點點滴滴的童年趣事和美好回憶讓當(dāng)時正處于混亂世事中的魯迅倍感溫暖,似乎尋到了難得的閑靜和慰藉。
(二)阿長填補母愛的缺失
魯迅從二十六歲開始研究文藝,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過兒時的玩伴閏土、童年時照顧自己生活起居的阿長、青年的異國解剖學(xué)老師藤野先生和敢于追求理想的革命青年范愛農(nóng),但唯獨沒有提筆專門寫過自己的母親。在小說《故鄉(xiāng)》和《社戲》中魯迅用了簡短的幾句話提過自己的母親,無論是《故鄉(xiāng)》中“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走出來了……”,還是《社戲》里“只得掃墓完畢,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母親住在外祖母家里”,這些只言片語其實也能看出母親的愛子之情。那為什么卻沒有一篇完整的文章來回憶母親、懷念母親、感激母親呢?母親魯瑞沒有接受過正式教育,對新思想、新觀念的了解和認(rèn)同有限,在精神層面與魯迅有著相當(dāng)大的隔膜。比如在婚姻大事上,魯迅奉母命與舊式女子朱安成婚。在魯迅看來,“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yǎng)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這段有名無實的婚姻讓魯迅背負(fù)上沉重的枷鎖,也造成了二人數(shù)十年的生活悲劇。晚年的魯迅一再強調(diào)“母愛的偉大真可怕,差不多是盲目的”“母愛如同濕棉襖,脫了感到冷,穿著感到難受”,這些話或明或暗折射出魯迅對母親的復(fù)雜情感。
相比之下,魯迅的筆墨更多停留在一個非母親卻勝似母親的保姆身上。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阿長不僅可以稱得上“中國式好保姆”,在這個身份以外她也充當(dāng)了一個偉大且合格的母親角色,這又是一般的保姆所不具備的。她是保姆,無時無刻不在“我”的身邊關(guān)注“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她對“我”的愛,是關(guān)注到每一個生活細(xì)節(jié),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母親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把別人的孩子當(dāng)做自己的孩子去愛,這是用情至深。她會叮囑“我”玩耍時注意安全,也會給“我”講她知道的新鮮故事,還會把她自己覺得是有用的“道理”告訴“我”。她可以從“我”的表情里看出“我”對她故事的回應(yīng),能從“我”的言行舉止中揣摩“我”的內(nèi)心需求,并竭盡全力去幫助“我”。嘮嘮叨叨、事事都管卻又細(xì)心至極,這正是每個母親身上自帶的屬性。她做了保姆該做的事情,也做了超出保姆本職工作的其它事情。這般用心,讓中年魯迅在回憶時親切地稱呼她“長媽媽”,可以說,阿長用她深沉且質(zhì)樸的愛彌補了童年魯迅母愛的缺失,潤澤了魯迅受苦的一生。
四、結(jié)束語
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中,共有五篇提到了阿長這個人物,是《朝花夕拾》作品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形象,這位看似普通的保姆對魯迅的影響以及魯迅對她的情感都非同一般。她是魯迅精神家園里最耀眼的星辰,她給了魯迅母親般的關(guān)愛,讓魯迅中年在顛沛流離的逃亡和避難中,依然充滿溫情,感到無比溫暖。
參考文獻(xiàn):
[1]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2]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3]劉家鳴.魯迅:在流言傷害中挺立不屈——紀(jì)念魯迅逝世七十周年[A].北京魯迅博物館.紀(jì)念魯迅逝世七十周年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2006:8.
[4]朱友林.憫世情懷:關(guān)注小人物的心理需求——《阿長與〈山海經(jīng)〉》幾處細(xì)節(jié)解讀[J].語文知識,2015(07):26-28.
[5]陳治勇,張佳.從“厭煩”到“贊美”——探索《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的情感歷程[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5(10):67-71.
[6]朱金烽.兩個魯迅的糾葛——讀《阿長與〈山海經(jīng)〉》[J].語文知識,2016(15):30-32.
[7]王志蔚.《阿長與〈山海經(jīng)〉》:魯迅的情感記憶及其結(jié)構(gòu)[J].上海魯迅研究,2019(04):95-104.
[8]黎思思.《阿長與〈山海經(jīng)〉》雙重敘事視角解讀[J].文學(xué)教育(上),2019(08):34-35.
[9]王元貞,袁海鋒.淺談阿長身上的“母親”影像——《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的阿長形象探究[J].語文教學(xué)之友,2019,38(0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