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易
摘要:揚琴即興伴奏教學是高校音樂專業(yè)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提升學生音樂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揚琴教學功能以及揚琴教學改革中具有現實意義。如今高校正積極探索音樂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路徑,將揚琴即興伴奏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是其中的有效舉措之一。然而在實際演奏中,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實踐內容、師資力量等多重問題的出現極大影響了高校揚琴教學工作的順利改革。對此,高校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增加實踐性伴奏教學內容,同時壯大教學師資團隊力量,解決揚琴即興伴奏教學中的現實困境,為當前音樂教學改革提供新的借鑒。
關鍵詞:揚琴演奏? 即興伴奏?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9-0104-03
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要為社會培養(yǎng)音樂教育人才,揚琴教學作為音樂教學中的重要課程內容之一,不僅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演奏技能,而且還要具備未來適應社會音樂發(fā)展的綜合應用能力。一直以來,高校揚琴教學以傳統(tǒng)專業(yè)性為主進行教學,與其他音樂課程的教學方式別無二致,但卻忽略了揚琴本身伴奏性較強的特點,在實際演練中經常會出現學生揚琴伴奏過于突出而主要樂器樂感不夠突出的問題,不利于揚琴即興伴奏功能的發(fā)揮。對此,高校此次開展揚琴即興伴奏教學改革十分重要。
一、高校揚琴演奏中的即興伴奏實踐教學重要性
高校揚琴演奏中即興伴奏教學活動的開展在高校音樂教學體系改革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直以來,揚琴都被稱為民族樂團中的鋼琴,不僅可以獨自演奏,而且在伴奏方面也發(fā)揮了顯著功能,為整個音樂演奏提升了格調和檔次,由此奠定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揚琴以其輔助性強、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備受學生歡迎。每年選報揚琴課程的學生數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tài)勢,而且隨著當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傳統(tǒng)音樂教學方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因此高校揚琴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演奏創(chuàng)新能力
揚琴即興伴奏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自由發(fā)揮性,在如今高校樂器教學改革領域具有現實意義。從樂器的定位層面分析,揚琴本身屬于獨奏與伴奏兼容的樂器類型,在某些特定樂曲中能夠自由轉換角色,由伴奏轉為獨奏,完成樂曲旋律。其中不僅需要學生對原本的樂曲爛熟于心,在實際演奏中發(fā)揮揚琴的獨奏與伴奏功能,同時若是遇到突發(fā)狀況,還需要學生根據現場演奏的實際變化進行靈活應對,自由切換獨奏與伴奏技巧,以保證樂曲中間的流暢性和銜接性,這一內容在考驗了學生演奏基礎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演奏創(chuàng)新能力。
(二)有利于實現揚琴實踐教學改革
揚琴即興伴奏中離不開實際樂曲的主基調,以往高校在開展揚琴伴奏教學中,過于注重揚琴在技巧上的訓練,忽略了學生創(chuàng)新藝術技能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實踐技能較為扎實,但創(chuàng)新能力有所欠缺,不利于高校揚琴實踐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如今高校針對揚琴伴奏特色,將即興伴奏教學方式引入實踐教學中,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通過樂曲改編和創(chuàng)新完成揚琴即興伴奏,如此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也加速了實踐教學的改革進程。
二、高校揚琴演奏中的即興伴奏主要類型
自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揚琴伴奏開啟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的揚琴伴奏備受大眾關注和重視,地位與之前相比顯著提升。同時作為一件獨奏和伴奏皆可的樂器形式,揚琴被搬上了教科書,出現在學校音樂課堂中,獲得了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的機遇。經過幾十年的教育改革發(fā)展,教育家們不斷豐富著揚琴即興伴奏的內容,在類型上也呈現出了豐富多樣的教育形態(tài)。
(一)旋律型伴奏
揚琴伴奏主要在說唱音樂伴奏中運用較多,其中旋律型伴奏是作為明顯的一種伴奏類型。這一類型通俗而言即為一唱一和,是用音樂伴奏將說唱旋律進行展示和體現的過程。揚琴在為其進行伴奏時為了不過分搶拍和凸顯,一般會在主旋律基礎上放輕旋律,配合主樂器的演奏。高校教師在旋律型伴奏教學時,會告誡學生注重揚琴的使用功能和技巧,切忌不能喧賓奪主,造成主旨丟失的問題,同時還要注意變換使用伴奏和技巧形式,豐富演奏和旋形式,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二)節(jié)奏型伴奏
節(jié)奏型伴奏是當前說唱藝術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揚琴在為其伴奏時,通常會在技巧調節(jié)中采用八度“雙打”節(jié)奏伴奏,從而增加整部作品的節(jié)奏感和藝術感,增強作品演奏氣氛。尤其是在節(jié)奏歡快、明朗的音樂教學中,作品的快板、垛句、數板等演奏技巧都要揚琴根據節(jié)奏變化進行伴奏,以準確把握音程和音階。高校教師在伴奏教學中,要注重要求學生根據不同音樂節(jié)奏的力度感、情感基調和節(jié)奏快慢等內容的差別進行揚琴技巧演繹,讓觀眾更為清楚地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情節(jié)和內容。
(三)模仿型伴奏
模仿型伴奏屬于說唱藝術中不常見且使用較少的形式,但其在揚琴演奏中也十分重要,關鍵時刻能夠創(chuàng)新作品藝術感。比如在一些以抒情為主基調的樂曲作品中,一般會適當融入模仿型伴奏形式,起到美化唱腔的作用,因此這一方式是挽救演員表演失誤、補救作品情感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揚琴伴奏教學中,通常使用兩種模仿手法開展教學。其一,琶音和單輪填充。這一技巧要求學生在揚琴演奏時如果遇到速度緩慢的唱腔或留音時,右手要及時作琶音處理或變換演奏主功能,保證樂曲的完整性和靈活性。其二,模仿填充。這種方式的運用則要求學生模仿上一句樂曲所用揚琴發(fā)出的聲響,豐富下一句的表演,如此能起到延長留音的作用。
三、高校揚琴演奏中的即興伴奏實踐教學中的問題
當前階段,我國高校各專業(yè)課程教學都在積極尋求突破改革的路徑,為當前揚琴教學改革奠定了參考基礎,此舉說明高校音樂文化教學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然而高校在探索揚琴即興伴奏實踐教學改革路徑過程中,出現了傳統(tǒng)教學中都存在的大眾化問題,比如教學理念未更新、教學方式不夠多元、教師能力有限等問題,使揚琴即興伴奏的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對此高校需要深入發(fā)掘其中原因,認清問題根源。
(一)教學理念較為傳統(tǒng)
目前我國高校開設的揚琴即興伴奏實踐教學中,師生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現象較為明顯,從教學理念和教學行動上限制了音樂專業(yè)課程的革新進程。一方面,由于教師長期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并未意識到揚琴即興伴奏教學于音樂樂器教學的重要性,片面認為只要將其與其他音樂專業(yè)課程同等視之即可,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理念也與其他專業(yè)課程大同小異,不僅模糊了揚琴伴奏教學的特殊性,而且也使教學改革成效不夠明顯。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學生平時忙于揚琴專業(yè)課程學習,對揚琴伴奏課的內容只在課余時間進行少量的練習,對揚琴伴奏的發(fā)展歷程和所伴奏樂曲內涵不夠了解,學習興致缺失,導致其在揚琴實踐學習中重視程度不夠。
(二)教學方式偏于單一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一直占據著課堂教學的主動位置,導致在教學方式上也顯現出較為單一、僵化現象,極大影響了學生揚琴即興伴奏的練習效果。比如部分教師在揚琴調音教學中,仍舊采用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只在課堂中將揚琴調音的教學步驟以及調音技巧簡單教授給學生,然后便讓學生按照步驟進行練習,教師從旁指導,這一方式從根本上未能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教學模式仍舊僵化單一。而且教師在采用翻轉教學、項目教學時過于干預學生即興伴奏過程,使得學生即興伴奏創(chuàng)造力明顯不足。
(三)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
當前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中還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問題,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完有關揚琴構造、原理及伴奏技巧后,便讓學生以做題的方式鞏固所學理論知識,課下再進行揚琴演奏練習,在學習時間上無法保證學生的實踐練習成效。而且即興伴奏演奏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實踐基礎,但高校學生接觸揚琴教學時間并不長,雖然已經較為系統(tǒng)地學習了揚琴理論知識,但缺乏實踐環(huán)節(jié)支撐,平時只在校內進行實踐練習,校外實踐環(huán)節(jié)較少,使得學生無法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融合。
(四)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當前部分高校揚琴實踐教學中存在教師力量較為薄弱的問題,極大制約了當前揚琴教學質量的提升。一方面是因為高校教師一直以來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開展揚琴教學課程,而且過于強調和關注學生考試成績,忽略了揚琴作為伴奏樂器的特殊性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一直沒有較大突破。另一方面由于教師自身教學水平有限,在揚琴教學中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較弱,教材以外的知識面較為狹窄,即便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也是以教材內容為中心,“換湯不換藥”現象較為明顯。同時教師平時忙于教務管理工作與校內其他事務,對揚琴創(chuàng)新教學工作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致使實踐教學成果不夠顯著。
四、高校揚琴演奏中的即興伴奏實踐教學優(yōu)化路徑
揚琴一直以來便以寬廣的音域以及獨特的音色在樂團中占據了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如今高校開展揚琴即興伴奏實踐教學改革活動,又進一步為揚琴伴奏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新機遇。因此針對上述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高校教師可從理念更新、形式創(chuàng)新、增加實踐教學、提升教學水平等方面出發(fā),與其他樂器相融合,積極探索揚琴即興伴奏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
(一)更新教學理念,融入理念教育
高校揚琴教學中需更新師生教學理念,從思想上改革教育方式。一方面,高校應聯合各級教育部門對揚琴即興伴奏教學課程進行完善,定期聘請社會專業(yè)人士到校為學生開展揚琴思想教育活動,吸引師生關注和重視,同時還要將揚琴教育理念納入到教學改革目標指導體系中,形成硬性規(guī)定,滿足師生對教育教學理念的思想學習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自身還需營造濃厚的揚琴教育教學氛圍,在音樂教室、揚琴練習室等地要經常放映揚琴即興伴奏教學視頻,播放揚琴即興伴奏的相關理論知識視頻,潛移默化中影響師生轉變教學理念。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融入信息教育
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形式改革中,一方面可融入二胡、笙、琵琶、嗩吶等樂器進行即興伴奏,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伴奏場景,豐富學生即興伴奏的理論感受。比如高校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教學方式,為學生放映網上二胡樂曲演奏視頻,學生根據二胡樂曲的演奏,即時進行揚琴即興伴奏練習,提升揚琴伴奏的整體配合技巧和伴奏技巧,同時教師還能在演奏完畢后糾正學生在揚琴伴奏練習中暴露出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還可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線上揚琴教學視頻錄制或者線上直播教學,學生可保存教學視頻和直播內容,課下反復鞏固不懂的知識點,確保理解揚琴即興伴奏內容。
(三)重視實踐教學,豐富實踐活動
高校教師在揚琴即興伴奏教學中,應當注重調整教學內容,增加相關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豐富學生參與項目。一方面,教師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靈活編制和弦教學內容,開展伴奏教學,比如將揚琴與二胡進行合奏,將揚琴與嗩吶、笙、琵琶等樂器進行合奏,針對統(tǒng)一曲目分別采用不同伴奏方式,體現揚琴的演奏風格和樂感把握技巧,便于學生找準揚琴的伴奏主基調。另一方面,教師還可定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可每周一次或每月兩次組織學生到戶外社區(qū)、公園、廣場進行即興伴奏表演,讓周邊群眾作為評委,點評揚琴在演奏中的樂感基調和配合效果,總結揚琴即興演奏教學中的不足,完善教學實踐體系。
(四)提升師資水平,組建專業(yè)團隊
針對當前部分高校揚琴即興伴奏實踐教學中師資水平薄弱的問題,一方面高校應為教師提供鍛煉平臺,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揚琴演奏教學技巧,到其他學校、民族樂團、表演樂團中參觀學習揚琴伴奏方式與伴奏技巧,積累教學經驗。同時還可組織教師到國內頂尖音樂學院學習進修,豐富教師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基本能力,以提升教學改革質量。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要自我反思,不定期討論揚琴與其他樂器結合教學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效果,比如開展教學研討會;同時還要與學生共同進行演奏實驗,總結揚琴教學規(guī)律,在經驗總結中提升教學水平。
五、結語
當前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中,揚琴已成為音樂樂器演奏教學中的重要伴奏樂器,為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靈感與現實支撐。如今無論是在新作品教學還是傳統(tǒng)曲目改編上,都融入了揚琴即興伴奏方式,而且也將二胡、手風琴等傳統(tǒng)樂器進行了伴奏實踐的創(chuàng)新,如此極大提升了高校音樂教育創(chuàng)新效果,同時也為今后揚琴藝術的長久教育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董海豐.分析揚琴教學中常常缺失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J].考試周刊,2016(12):173-174.
[2]王惠.揚琴在戲曲樂隊中的即興伴奏[J].戲劇之家,2018(11):23-25.
[3]寧淑云.揚琴在戲曲音樂中即興伴奏研究[J].音樂時空,2016(12):235-236.
[4]葉徐斯琪.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藝術評鑒,2019(12):96-97.
[5]楊明輝.高校手風琴伴奏技巧的教學策略探討[J].黃河之聲,2019(11):23-26.
[6]朱泳淇.高校手風琴伴奏技巧的教學探討[J].戲劇之家,2016(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