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鳳
摘 要:語文學習要“慧于心,樂其事,勤于思,敏于行”。從這方面說,提問無異于課堂教學活力的源泉,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經過多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實踐經驗積累,結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及語文教材的深度學習,筆者提出以下四項創(chuàng)新策略,它們分別是“以詞語為抓手,于關鍵處設疑”“深入品味細節(jié),于無形處設疑”“把握矛盾沖突,于對立處設疑”“關注留白想象,于虛無處設疑”。以上四項創(chuàng)新策略均是課堂提問的綜合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創(chuàng)新策略
課堂提問對提高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可能產生積極意義,中外教育思想及理論對此進行的相關論述均表明了這一點。但無論是建構主義對師生于教學地位的論述,還是可理解性輸入理論以及互動理論對有關方面的闡述,均說明了課堂提問應采取科學、全面的策略。在當代教育環(huán)境下,課堂提問更應本著“精準”的策略創(chuàng)新實施,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其突破表層現象開展深度邏輯思維,在確保其思維品質的前提下,構建高效課堂。筆者在此提出幾條策略,是理論研究與實踐總結、反思的結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一、以詞語為抓手,于關鍵處設疑
學生在字詞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語文水平的高低,也關系到其他方面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字詞學習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通常情況下,字詞的學習通常是以一定的文本為載體。為保證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并同時拉動包括語文積累在內的其他方面素養(yǎng)的提高,在引導學生品讀相關文本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特別留心那些具有高度概括性,且能揭示文章主題、表達中心思想的關鍵詞語,并以此為抓手,設置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同時,深入思考。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時,通過深入研讀教材可以發(fā)現,該文章主要在于呈現關于北京的民俗。為突出主題,老舍先生先后于文中、文末著重描寫了“熱鬧”。無疑,這是該文的關鍵所在。對此,可對學生提問:“為突出熱鬧,作者按順序寫了哪些事情?又有哪些事情最能體現春節(jié)期間的‘熱鬧呢?”事實證明,在如此提問的激發(fā)下,有的學生按時間找出了與“熱鬧”對應的節(jié)日,如“臘八”“小年”等。有的學生則找出與“熱鬧”對應的風俗習慣,如“熬臘八粥”等。至于最能突出春節(jié)期間“熱鬧”問題,絕大多數學生能從文章擷取相應的信息,例如“做年夜飯”等。
實際上,“以詞語為抓手,于關鍵處設疑”是通過宏微結合,引導學生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形式理解語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與此同時,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把書中描寫與個人生活體驗相結合、與個人體驗相對比,不但從整體上深入理解了文本,而且升華了個人情感。
二、深入品味細節(jié),于無形處設疑
文本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所以,即使在小學階段,課堂活動有相當一部分需要圍繞文本閱讀進行。為全面推進、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近年興起了語文文本教學理論。按此理論而言,教學實施需要特別關注文本細節(jié)。否則,便會影響學生對文本的整體理解,尤其是影響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及審美感受。教學實踐表明,如果教師把握此類細節(jié),并設以提問,則可相應地激發(fā)學生想象,使其通過個人體驗,把看似平淡、貌似無奇的語言聯想為鮮活的形象。
同樣以《北京的春節(jié)》為例。雖然從手法上來看,該文章主要在于描寫場景,但其中卻不乏細節(jié)描寫,例如,作者對“臘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的描寫均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細節(jié)描寫。對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設置疑問:“作者按時間順序描寫了北京春節(jié)的系列節(jié)日,有哪些是進行細節(jié)描寫的,又有哪些是進行簡略概述的,為什么會這么安排?”
得此疑問,學生通過仔細研讀,均能發(fā)現“臘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得到了作者的重點關注,而其他則一筆帶過。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對文章進行了進一步研讀,結果發(fā)現,臘八恰好在臘月的開始,自此之后,人們便開始備年貨,進入了熱鬧的節(jié)奏中?!俺Α迸c“正月初一”是春節(jié)期間最主要的節(jié)日,自然是熱鬧的鼎盛。而正月十五則是春節(jié)的尾端。春節(jié)作為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節(jié)日,自然而然在熱鬧中結束,所以正月十五也因此得到了作者的重點照顧。而這種發(fā)現自然也與作者的描寫“照北京的老規(guī)矩,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jié)在正月十九結束了”保持一致。
三、把握矛盾沖突,于對立處設疑
語言文字是一種表象,通過這種表象表達思想感情才是真諦。也因此真正的思想情感通常需要在矛盾沖突中才能得到實現。為此,為增強提問效果,教師要善于把握矛盾沖突,利用文本中的對立面設置疑問,以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深層內涵與意蘊。
再以《北京的春節(jié)》為例。在描寫元宵節(jié)時,有這樣一句:“干果店在燈節(jié)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制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出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按二十四節(jié)氣,元宵節(jié)前后雖然可能已經立春,但氣溫尚寒,麥苗的顏色一般是灰綠色,而不是碧綠色。通常情況下,春暖花開季節(jié),小麥才會呈現碧綠色。鑒于這種矛盾沖突,可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作者在這里提到‘用麥苗作出一兩條碧綠的長龍,這是違背常理呢,還是作者刻意而為之?”
得此疑問,學生立刻對文章進行品讀。結果,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不但是干果店招徠生意的手段,更是作者以此表達“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更有一部分學生就元宵節(jié)時的麥苗到底能否是碧綠的展開了激烈討論,并于課后運用網絡等資源進行探討。由此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思維不但得到了培養(yǎng),探究學習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發(fā)展。
四、關注留白想象,于虛無處設疑
留白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通常為書畫藝術常用。但文學作品中也不乏其身影。收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也多采取如此手法,以激發(fā)學生想象,提高其理解與感悟能力。但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利用,設置一定的疑問,引導學生與文本開展深度對話。同時,這也利于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增加語言積累,并培養(yǎng)其他核心素養(yǎng)。
在《北京的春節(jié)》中,在刻畫元宵節(jié)的燈時,作者這樣寫:“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睂Υ耍稍O以疑問:“這些燈有可能是哪些形狀,又有可能會是哪些顏色,有哪些紅樓夢、水滸傳的故事會被彩繪?”
雖然這是一種開放式的提問,并且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并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程度,也因此創(chuàng)造了一種相對自由、開放的課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母語。在當前的教育情境下,小學語文教育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更應有人文性,要呈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構建課堂提問的創(chuàng)新策略可以滿足社會發(fā)展對語文教育的要求。因學識及能力有限,以上所述課堂提問策略難免存有不足之處。所以,正如當代語文教學方法、方式、手段一樣,需要在實踐中盡善盡美。
參考文獻:
[1]錢兵,張典兵.課堂提問觀察指標體系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8(13).
[2]趙永攀.在課堂提問中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J].教學與管理,2018(11).
[3]鄧承敏,徐曼琦,宋萍.小學生網絡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基于眼動實驗的考察[J].中國教育學刊,2020(05).
[4]靳慶華.小學語文兒童詩的文本解讀[J].教學與管理,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