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瀟涵
如果連家長都不能批評孩子,要靠說道理讓一個孩子不再打媽媽,是絕對不可能有任何作用的。
那天看了這樣一段視頻: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不斷地用腳飛踹媽媽,嘴里還不斷地怒吼,而家長則縮在角落里一動不動,近乎麻木地挨著打……一位所謂的專家對孩子家長的建議卻是:“不要批評孩子,你越批評孩子越叛逆,要好好說道理!”
說實話,我完全沒有從視頻中看出來這是“家長批評孩子”所導致的,我甚至認為這根本就是“家長從不批評孩子”的結果。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這個家長很可能是一個信奉“不要批評孩子”理念的家長。
如果連家長都不能批評孩子,要靠說道理讓一個孩子不再打媽媽,是絕對不可能有任何作用的。道理誰都懂,如果在上課時問問這個孩子能不能打媽媽,他肯定會大聲地回答“不能打”,但為什么明明懂得的道理在現(xiàn)實中卻做不到呢?這就是情緒控制的問題了。
情緒控制這四個字比較書面化,其實有一句大白話更能說明問題,那就是“遇著慫人窩不住火”,家長以“不能批評孩子”的理論不斷退讓,對孩子來說就是“慫”,在“慫家長”面前,孩子自然膽敢隨意發(fā)泄情緒了。
所謂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是說牛犢有多勇敢,而是說明牛犢缺乏“傷害教育”,老虎一再退讓,牛犢只會越來越過分。
以我自己為例,我是一個講究家庭氛圍的人,孩子上四年級的時候,曾經(jīng)因為作業(yè)問題對我說過一句臟話,我當即走過去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懲戒。從那以后,孩子再也沒有講過臟話。如果我也遵從“不要批評孩子”的原則,或者等孩子平靜下來再好好說道理,這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我的“慫”,他也會越來越肆無忌憚。
我有個堂姐,她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毫無原則地“鼓勵”“認可”“不批評”……她的孩子從小就脾氣暴躁,愛發(fā)火、愛罵人。在孩子七八歲時,我有一次在堂姐家吃飯,孩子因為有個菜稍咸了一點兒,就摔筷子罵媽媽是“傻子”。更令我驚愕的是,堂姐竟笑嘻嘻地說:“寶寶真棒,寶寶是真正的男子漢,一看將來就是一個大英雄……”
我很吃驚地問她為什么不批評或斥責孩子,她卻擺出一副很有家教心得的樣子說:“小孩子不能批評,越批評他會越叛逆!”就在她那“不能批評孩子”的教育模式下,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在家里稍有不滿就砸東西,一言不和就揪著媽媽的頭發(fā)拳打腳踢?,F(xiàn)在堂姐的兒子已經(jīng)26歲了,在外面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小伙子,而在堂姐面前卻是個一點就炸的大鞭炮。因為他知道別人是不會讓著他的,只有在媽媽面前不管怎么發(fā)脾氣都不會有什么后果。他潛意識里的“不會有后果”,正是我堂姐家教方式的“最大后果”,而這個后果,在孩子第一次罵人、第一次砸東西、第一次打人時沒有受到懲罰和嘗到苦頭就已經(jīng)注定了。
我有個女同學,之前一直踐行“不能批評孩子”的理論,結果她的女兒越來越囂張,根本就不把家長放在眼里,動不動就砸盤摔碗。孩子14歲時,有一次死活不肯上學,我的同學這才放下堅持多年的原則,母女倆在家門口的草坪上狠狠地打了一架。僅此一次,孩子開始收斂和改變了,學習成績也提上去了,后來還考進了我們本地一所不錯的高中。
家長在孩子面前要有點硬氣,不硬氣的家長在孩子眼里不過是“黔之驢”而已。小時候發(fā)小脾氣不會被批評,長大后發(fā)大脾氣你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