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汀江
我家這位明白“三讓”道理的姥姥,有分寸、有邊界地協(xié)助我們帶娃,全力支持我們工作,把祖輩帶娃的缺點規(guī)避得好,把優(yōu)點發(fā)揚得好,讓家庭育兒矛盾少了很多。
我的媽媽,也就是我兩個孩子的姥姥,從我家大寶出生起,她主動從老家的單位提前退休,放棄穩(wěn)定的待遇和悠閑的生活,千里迢迢到北京幫我們帶娃;等我們二娃出生后,我們舉家南遷到了上海,姥姥又毫無怨言,不辭勞苦地到上海來幫我們帶兩個孩子。而今十多年過去了,姥姥和我們這個小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相處融洽,得到我們?nèi)业膿碜o和愛戴;她自己也說和我們在一起生活雖然累一點,但是很開心,沒有其他帶娃老人那么多煩惱。
為什么同樣是幫助孩子帶娃,有些老人卻滿腹苦水,經(jīng)常抱怨兒輩從不幫忙帶娃,自己照顧孫輩很辛苦,還常常遭到子女的批評或不滿;而我家姥姥卻能在與兒輩、孫輩的相處中輕松自如、和諧愉快呢?可能是因為我家姥姥是位非常開朗、開明、有邊界感的好姥姥,在隔代養(yǎng)育方面明白“三讓”的道理吧!
當兒輩需要人幫忙帶孫輩時,姥姥主動請纓,為我們排憂解難。她主動幫我們帶娃,卻從不越界,很有“邊界感”。她年輕時當過我們縣的副縣長,分管教育,后來一直當婦聯(lián)主任,在家和我父親一起培養(yǎng)了我和兩個姐姐,三個大學生,應該說姥姥對家庭教育其實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但是她從不會把這些當作資本,更不會在幫助兒輩帶孫輩時指手畫腳。
大寶出生前,姥姥就和我們夫妻倆說了一段頗有見地的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我的責任是把我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撫養(yǎng)大,現(xiàn)在你們當父母了,教育你們的孩子是你們的責任。我?guī)湍銈儙弈鞘恰畢f(xié)助’,你們才是教育孩子的責任主體。”
姥姥此話一出,讓心存依賴的我馬上覺得肩上的責任重大。以前還以為我媽媽不僅來幫我做家務,還會“順帶”幫著教育孩子,我可以偷點懶。既然她都說得這么明白了,我也不好意思逃避責任了。姥姥清清爽爽地“讓權(quán)”,我們只好踏踏實實地接過責任棒,下定決心做負責任的家長。
姥姥平時幫我們帶孩子時,和小區(qū)里的帶娃老人多有交流。她經(jīng)常聽到一些老人因為教育方法與年輕人不一致而發(fā)生矛盾的故事?;丶液罄牙丫秃臀覀冋f:“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是父母,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原則問題,我認為在教育方面祖輩要讓位,放手讓孩子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承擔責任。”姥姥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每當我們和姥姥的教育方法有差異時,她不僅主動讓位,還會很謙虛地主動改正。她知道兒輩才是孫輩的父母,他們有責任也有權(quán)利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旦兒輩和她的教育方法有差異,她就應該明智地退出。這是一位七旬老人可貴的清醒和開明。
比如,孩子吃飯大人追喂這件事,姥姥雖然知道不對,但她還是不忍心孩子不吃飯,怕他餓著。我們跟姥姥講道理,堅持不讓姥姥追著喂。姥姥雖然很心疼,但還是很聽得進我們的話,主動說那就來個分工,吃飯這件事她主動退出。一開始孩子不吃,姥姥心疼得偷偷掉眼淚。由我親自管理孩子吃飯一周之后,孩子自主吃飯的習慣就養(yǎng)好了。姥姥主動說,以前做法不對,要改正。態(tài)度可好了!
大寶、小寶三歲左右時,小區(qū)里很多同齡孩子都去學這學那,我是生命化教育與兒童閱讀推廣人,反對過早灌輸知識給孩子。姥姥一開始也覺得應該去早教,不然“浪費”童年時光很可惜。后來我給她講我的教育理念,講蒙臺梭利的兒童“自由工作”。她聽了覺得有道理,還自己去我的書架上找出蒙臺梭利的《兒童的秘密》來學習,慢慢就接受了我的觀點,也不過早地給孩子灌輸知識了。而是按我說的多帶孩子去大自然運動、多讀繪本、多讓孩子自由玩耍。這位姥姥是不是謙虛好學,從善如流??!
隔代教育有著中國特色,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三代同堂,其樂融融;卻也難以避免這些缺點:祖輩心疼、袒護孫輩,為孫輩護短,讓孩子因此鉆家長意見不合的空子。在由老人幫助帶娃的三代同堂的家庭里,是不是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兒輩要教育孫輩,老人卻插手護短。這樣的話,不僅兒輩對孩子的教育沒有效果,還會讓孩子覺得犯了錯誤不要緊,總有老人護著。如此溺愛、嬌縱孩子可不好,很多家庭矛盾就由此產(chǎn)生,影響了三代人的和諧。
我家姥姥在這方面可聰明了,從不讓孫子們“有機可乘”。一旦我們要教育孩子時,姥姥馬上主動讓步。裝作有事情,進自己房間關(guān)上房門。孩子本來還想躲到姥姥屁股后面尋求庇護,一看姥姥跑進自己房間跑得那么快,就只好打消這個想法了。我們就在客廳里,在沒有“外人”(這時候祖輩也算外人哦)的安靜環(huán)境下,對孩子進行教育,對他犯的錯誤分析原因、總結(jié)教訓。這樣孩子才能聽進去,才能有改正錯誤的決心。如果老人一直在旁邊護短、心疼孫子,那兒輩對孩子的教育就沒辦法正常進行。
有一次,小寶在小區(qū)和小朋友玩,小朋友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小寶,小寶就伸手去搶,引發(fā)了矛盾。回家后姥姥告訴我們,小寶是一時著急才那么做的。我知道小寶還是有分寸感的,但這是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姥姥一看我們要教育孩子了,就自覺地進了自己的房間。
兩歲的小寶一看我們要教育他了,再一看姥姥進了自己的房間,委屈地哭了。我心平氣和地對小寶說,玩具是對方的,對方才是玩具的主人,你可以溝通,問他是否愿意分享。如果不愿意,那是他的權(quán)利,不能伸手去搶。小寶馬上問:“那我的玩具我也有權(quán)利不給其他人玩對不對?”我說是的,這是你的物品,你有物主權(quán)。小寶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從那次以后,小寶出去玩再也不會和人搶玩具了。他想要玩別人的玩具,會去和對方溝通,或者拿自己的玩具去交換。他不想分享自己的玩具,我們也絕不強迫他分享,他的物主意識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姥姥說,看來你及時對這件事進行教育是對的。我非常感謝姥姥支持我。
大寶上小學后,是個大孩子了,知道要面子了,當我們要教育大寶時,姥姥也知趣地回避,一來不讓孩子感到難堪,即使是姥姥,孩子也不愿意父母批評他時有“外人”在;二來也怕大寶向她尋求庇護。如此,我們教育孩子時姥姥總是很堅定、明智地“退位”,非常通情達理。
我家這位明白“三讓”道理的姥姥,有分寸、有邊界地協(xié)助我們帶娃,全力支持我們工作,把祖輩帶娃的缺點規(guī)避得好,把優(yōu)點發(fā)揚得好,讓家庭育兒矛盾少了很多,三代同堂的生活因此多了很多和諧與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