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
摘要:學校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防范校園欺凌行為的發(fā)生。要在日常的教育中,就給學生灌輸法制觀念,首先從自身杜絕欺凌別人的行為發(fā)生。其次,要著重教育學生做好自我保護,要從方方面面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在欺凌發(fā)生前做好預防和保護。
關鍵詞:預防 ?應對 ?校園欺凌
一、造成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分析
(1)教育重心本位倒置。校園欺凌事件頻發(fā)的主要原因還是當前學校教育本位的偏離。首先,學校重視文化課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重視不夠,一味追求成績,對于中學生的評價多以學生的成績高低為主要評價。沒有從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去狠抓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導致校園內欺凌事件不斷。大多數(shù)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圍繞文化課知識能力的掌握情況,而忽視了學生的品德教育。對學生的管理形式單一,缺乏心理輔導,對于品行有問題的學生管教不嚴。其次,對于學生的違紀行為采取寬松的教育,多以批評教育,寫書面檢討的方式,這樣實則學生還是沒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自己所犯的錯誤,久而久之,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的再次發(fā)生。
(2)缺乏家庭教育的規(guī)勸。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地位重要。但是部分家庭只關注物質條件的提升,這些孩子中的一些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出打工滿足孩子和家庭生活所需,對孩子的內心想法缺乏溝通,疏于對孩子的正面教育和積極引導。雖然部分孩子多半由父母照看,但是缺乏雙方的情感溝通,家長沒有對孩子的價值觀的正確與否進行引導。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有了較強的自我意識,對外界事物有著自我的判斷力,但是這個時候的孩子依然缺乏應有的社會經(jīng)驗,容易被外界不良習氣所感染,由于缺乏一定的自我判斷能力,這個時候由于缺乏與父母的及時溝通,容易走上極端。
(3)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多。對于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看到的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缺乏理性的判斷,不良社會風氣會對中學生的行為習慣造成一定的影響,很容易將這些不良行為帶入到校園。學校教育和那些網(wǎng)絡游戲、不良視頻相比,仍然不能讓學生對教師的言傳身教內化吸收。
二、預防中學校園欺凌的具體措施
(一)完善學校育人制度,加強預防措施
學校應完善相關規(guī)章制度,及時制定一系列育人方案,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同時制定校園欺凌事件處置辦法和應急處理措施,明確校園欺凌處置的職責,做好應急處置和匯報。如遇到緊急情況,可直接向當日值班人員或者校長的指導下進行應急處置或報警。如情況失控,緊急聯(lián)系校園安保人員第一時間進行隔離、疏散,報警防止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和惡化,如有人員傷亡等情況應先報120組織緊急救護。
(二)加強校園的法制法規(guī)宣傳
(1)通過媒體從而加強學生對校園欺凌的重視。校園欺凌問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偫韺π@暴力已經(jīng)做出了重要的批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的頻發(fā),不僅僅傷害的是未成年人的身體健康,更是沖擊著社會的道德底線,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學校應通過校園廣播以及多媒體等方式加大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曝光,要讓學生了解校園欺凌的概念和校園欺凌的具體行為有哪些,使學生明白校園欺凌發(fā)生的具體原因和場所,從而應如何應對今后可能會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校園欺凌,以此來加以防范。
(2)進行法制宣傳。通過視頻或者聘請所在地區(qū)的法制宣傳員對學生進行法制宣傳或者講座,進而培養(yǎng)學生們的法律常識,使得全體學生懂得校園欺凌行為是一種沒有道德和無法律底線的不良行為,從而提高學生們的法律意識
(三)與同學、老師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時刻都要引導學生與同學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首先,要嚴于律己,不要出現(xiàn)主動挑釁他人的行為和舉止,對于有類似行為的同學要選擇遠離,不要拉幫結派,不主動與其他同學發(fā)生沖突。其次,要胸襟豁達些對于別人的無意冒犯和過失,要懂得諒解,不能斤斤計較。在面對矛盾的時候不要激化矛盾,要學會控制情緒,冷靜處理。一旦真的發(fā)生沖突,要及時找到老師或者家長說明事情的前因后果得到成年人的幫助。
綜上所述,我國現(xiàn)代化的教育過程中由于長期的受到應試教育的沖擊,所以大多數(shù)學校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情操與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對于法律法規(guī)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學生對生命、尊重、心里健康的概念都是非常的模糊,有甚者對于其根本就是零概念。這也是造成多年來校園欺凌現(xiàn)象中很重要的原因。而欺凌行為往往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難以磨滅的心靈創(chuàng)傷。
參考文獻:
[1]王貞會,林苗,胡發(fā)清.校園欺凌的現(xiàn)象觀察及其治理路徑重塑[J].中國青年研究,2021(03):103-109+83.
[2]鄒丹丹,王俊斐.校園欺凌事件的道德失范及德育重塑[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1):76-82.
[3]路海東,閆艷,王雪瑩,武會青.青少年同伴關系-欺凌者與被欺凌者量表修訂及應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03):46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