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英
(余姚市第二職業(yè)技術學校 浙江余姚 315400)
“襯衫部件縫制——襯衫假衣領制作”試題解讀(《襯衫設計·制板·工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3月第2版,項目四任務三活動2第3點部分內容自擬試題)。
1課時(40分鐘)。
服裝制作是中職服裝專業(yè)必須掌握的核心課程內容。高職升學考試形式和內容改革后,專業(yè)高考總分值為300分,分值分配為必考項目服裝部件制作80分,選考項目100分,理論考試120分。必考項目服裝部件制作到目前為止沒有題庫,每年的高考卷也未公布。教師根據(jù)考綱,結合每屆學生考完回憶的試題內容自行出卷。可以說,各校的試題都不一致。一般來說,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是教會學生怎么將部件組合成衣服,主要以示范講解為主。教師示范幾個步驟,學生學著自己操作,直到全部完成。而考試試題中所做內容稍有一點變化,如縫型的組合部位改一下,數(shù)據(jù)改一下,或者是換個企業(yè)的專用術語,學生就無從下手了。只有少數(shù)一兩個天賦好的學生能完成。要完成這些內容,學生必須正確解讀試題。能否正確理解試題決定了最后考試的成敗。教師必須依據(jù)每學期的教學任務出好實操試卷,把每一次小部件縫制的正確解讀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
教師應引導學生事先為具體的襯衫部件制作做好規(guī)劃,掌握具體制作流程,學會解讀試題,通過多次訓練,能舉一反三。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也就是說,我們面對任何事,都必須事先規(guī)劃好、考慮好,并有所準備。
本項目四任務三主要講的是男襯衫的制作工藝。教材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男襯衫的縫制流程及樣衣縫制的相關知識,圖文并茂,但沒有與高考接軌,沒有以試卷形式出現(xiàn)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對教材做出適當?shù)奶幚?,模擬高考試卷進行教學。這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及考綱的要求,把前后的知識點融合起來,還要結合企業(yè)要求,了解最新的制作工藝,讓學生面對款式的變化能做到“萬變不離其宗”,獨立制作成衣。
本次授課對象是中職高三服設班+服展班(混合綜合班),高職升學方向。此班在上實訓課時分快慢班。此次上課的是慢班共20位學生(其中6位高二學生,6位高三服展班、8位服設班),都為女生。她們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態(tài)度端正,大部分學生的技能操作還可以,但也有少數(shù)學生動手能力有些弱(服展班學生,主要專業(yè)方向是模特表演,基礎薄弱,可以說是零基礎)?,F(xiàn)在的學生都能接觸網(wǎng)絡,也喜歡上網(wǎng),對視頻網(wǎng)絡教學已不太有新鮮感,有時還會被時不時跳出的廣告分散注意力,在實操中還是更喜歡觀看教師的示范,更能接受。通過一年的學習,她們已經(jīng)會做基本款褲裝的相關部件,變化款部件還不能獨立完成。在服裝的縫型組合方面,她們的實際操作有時會與圖示、縫型符號脫節(jié),經(jīng)過一個假期,大多已忘記了縫型操作步驟及方法。筆者通過時時“溫故”來喚醒她們已儲備的知識,更好地讓她們“知新”。
1.掌握解讀試題的相關方法;
2.熟悉成品縫制操作步驟(工藝流程);
3.掌握提取完成成品的技術指導文本的方法。
教師圍繞著總目標規(guī)劃好教學設計,新舊知識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有規(guī)劃地學,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雖然人無完人,技無止境,但我們要不斷追求完美,培養(yǎng)學生規(guī)劃的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圖示的理解能力及語言組織能力,展現(xiàn)自我價值。
1.重點:解讀試題的相關內容,縫型、規(guī)格、工藝質量及工藝流程相關技術文本內容的提取。
2.難點:精確、完整提取技術文本內容,并按序做好操作規(guī)劃。
部件縫制教學屬于實操課,本節(jié)課是對襯衫假衣領制作這一試題的解讀。解讀試題是實操前一個系統(tǒng)性規(guī)劃的步驟,重點是掌握解讀試題的步驟及相關的內容,明確縫型符號、圖示與成品實物部位組合的一致性。這些內容來自指導襯衫假衣領制作的技術性文本。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忽略解讀試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的教師會自己解讀好試題,直接教學生怎樣制作襯衫假衣領;有的教師則是在需要相關數(shù)據(jù)時看一下,邊看邊教。學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規(guī)劃,因此,也要規(guī)劃好襯衫假衣領的制作過程。精確、完整地提取與襯衫假衣領有關的信息至關重要。自己提取信息并獨立完成操作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會導致她們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有序地操作。只有在日常教學中多練習規(guī)劃,面對變化無窮的服裝款式部件,她們才能規(guī)范、有序地完成制作任務。
1.案例教學法、分層教學法。
2.運用“引課—案例分析—知識回顧—新知拓展—總結歸納—作業(yè)布置”的課堂教學模式。
圖1 教學流程
任務單、PPT課件。
筆者將學生分成2組,每組10個成員(分層),組成學習小組;讓學生課前完成襯衫假衣領制作相關縫型的縫制練習,明確各縫型名稱及對應符號;合理設計任務單,讓學生在協(xié)作學習時有規(guī)劃、有目的地做好知識儲備;撰寫教學設計,制作PPT課件,方便教學;在實訓室中進行教學成果的展示、點評。
教師以身邊小故事“伐木工伐木”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課題。
師:聽完小故事,首先想到了什么?
生:好笨。沒力氣??车姆椒ú粚Α8^不夠鋒利。
師:具體來說,這位工人不知道磨斧子,砍樹之前沒有做好準備、規(guī)劃好,即使加倍努力了,也無法做好這件事。《禮記·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也就是我們面對任何事都必須事先規(guī)劃好,都必須事先考慮好,并有所準備。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實踐一下吧!“襯衫部件縫制——襯衫假衣領制作”首先要準備的就是讀懂這張試題中的內容。其內容就等同于企業(yè)里的技術文本,用來指導工人制作完成這款試題中的襯衫假衣領。
PPT顯示“襯衫部件縫制——襯衫假衣領制作”試題。
問題一:規(guī)定時間是多少?
問題二:多少分值?
問題三:在規(guī)定時間內要完成什么的制作?
問題四:完成這件成品有哪些技術文本內容?
問題五:完成這件成品需要經(jīng)過哪些工藝流程?
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重、難點是問題四,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問題,展開自主探討、分析、討論。對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在全班討論或辯論中加以引導、啟發(fā),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互相啟迪,得到啟發(fā),學到新的知識,提高能力。這樣實施德育,既教書,又育人。
問題一:考試時間60分鐘。
問題二:總分值80分。
問題三:襯衫假衣領。
問題四:
回顧知識一 假衣領制作縫型練習
1.縫型、符號。
2.縫型、規(guī)格、質量要求。
問題五:
回顧知識二 假衣領縫型制作工藝流程
排版畫樣裁剪(面布和粘襯)→燙粘襯:上翻領、下底領;門、里襟→做領→做上層里襟→做圓下層→合上下層→做門襟→做圓下底→裝領→整燙。
1.襯衫假衣領縫型、規(guī)格、質量要求
PPT顯示:有序規(guī)劃內容,讀取襯衫假衣領制作的相關內容,完成成品的縫型、規(guī)格及質量要求和工藝流程(如圖2、圖3)。
圖2 襯衫假衣領制作要求
圖3 襯衫假衣領縫制方法
2.襯衫假衣領工藝流程
排版畫樣裁剪(面布和粘襯)→燙粘襯:上翻領、下底領;門、里襟→做領→做門、里襟→合肩縫→裝領→做四周+門、里襟底邊。
3.襯衫部件縫制——襯衫假衣領制作相關內容匯總表
PPT顯示《襯衫部件縫制——襯衫假衣領制作相關內容匯總表》(樣表)。
師:同學們,通過試題提取的信息,有序規(guī)劃內容,結合授課內容把對應的信息填寫完整。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教師巡視,關注層次差的組,再次指導;對層次好的組,以提示為主。
教師將實物放在長裁剪桌上,讓兩組學生一起來驗證工藝流程規(guī)劃的合理性,師生共評。教師對疑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分析,讓理論與實操有機結合,不脫離實際地解決問題,并要求學生及時糾錯。
最后,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小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如圖4)。
圖4 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以實物操作工藝流程來驗證工藝技術文本,直觀易懂。充分準備及規(guī)劃為下節(jié)課的實操做好了鋪墊。學習能力強的個別學生通過自行探究,基本能獨立完成操作,更有利于教師開展分層演示教學。思維導圖能有效地整理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做好知識儲備,便于她們在需要時提取。
目標達成預測:通過展示評價,學生能有效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案例中和實際中的問題,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延伸到實際操作中,內化為自己的具體行動。
PPT顯示:
1.在1∶1樣板的部位上寫上縫型、規(guī)格和質量要求。
2.上網(wǎng)收集一份服裝企業(yè)的工藝單。
3.下節(jié)課任務是接軌服裝企業(yè)編寫襯衫工藝單。
師:我們要為下節(jié)課做好準備。我們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準備工作非常重要。準備工作越充分,遇到突發(fā)狀況時,我們就會有越多的應對方法,而不會手足無措,導致任務失敗。讓我們一起共勉: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只有做好了準備,才能抓住時機,在屬于我們的舞臺上大展拳腳。
設計意圖:復習本節(jié)課的內容,為下節(jié)課的教學做好準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使學生鞏固并內化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目標達成預測:工藝操作教學一節(jié)課是無法完成的。因此,為下節(jié)課做好準備非常重要。這能提高課堂實操的有效性。課后作業(yè)會讓學生花費更多時間來練習,熟悉操作步驟,熟能生巧,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