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繼祖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劉家峽鎮(zhèn)學區(qū)紅柳小學 甘肅臨夏 731600)
小學生學好閱讀能夠提高寫作能力。經(jīng)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將讀到的優(yōu)美句子以及內(nèi)容轉(zhuǎn)變?yōu)榱己玫膶懽魉夭?,多多練習就能提高表達能力,從而提高整體的學習水平。如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面有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到上課的質(zhì)量和效果,沒辦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教師應該重視這個問題,然后進行深入的探討,同時研究該怎樣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采用貼合學生實際的強有力的手段,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打造一個健康、輕松的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有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這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活非常重要。只有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學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夠良好地發(fā)展,而不是灌輸性的教育。畢竟現(xiàn)在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我們應該更注重學生在學習時的感受,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如果學生還是按照以前的灌輸性教育學習,不僅不會得到思維的訓練也不能切實地感受到文章的作者到底要表達什么中心思想,打破不了以前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僵局。
如今,小學閱讀的教學還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上。教學模式枯燥陳舊,對學生的閱讀訓練以及技能訓練并沒有科學的課程安排。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時也只限于書本上的一些內(nèi)容,灌輸性地讓學生們學習好詞好句,或者讓他們自行去閱讀文章。再由老師講解文章中的內(nèi)涵,重點標記里面的優(yōu)美詞句。長期這樣下去,學生沒有辦法進行發(fā)散思維,會永遠處于被動狀態(tài)。[2]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教師更應該把學生作為教育主體,培養(yǎng)學生審美和鑒賞的能力,讓學生們更好地體會文章的含義,讓學生對文章含義有自己的見解。但是,在如今的很多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重視學生對好詞好句的掌握,以及描寫手法的講解,并沒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力。因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是單純地跟著老師的步伐,并沒有自己主動地思考過,不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這篇文章,自然也不會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就沒有辦法形成自己的審美。
通常情況下,每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全文所有的段落和句子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思想開始寫的,也就是說整篇文章屬于同一個理論體系。因此,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握整體的中心思想,從全文的角度出發(fā),認真地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然后再慢慢地品味每一章、每一段才能夠讓閱讀有連貫性。這種方法既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寫作特點,又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到文章的內(nèi)容。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相關(guān)內(nèi)容時,有些思想陳舊的教師還在用以前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跟隨著教師的角度去學習和閱讀重點的段落,讓學生們邊讀邊感受黃山奇石的美麗和壯觀。這種方法并不能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黃山奇石的美。作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整篇文章的思路,先從整體到個體搭建整個理論體系,讓學生們意識到在陡峭的山上還有一只“猴子”,再從整體到局部地介紹黃山奇石的各個景象,讓學生們了解黃山奇石的壯觀。像這樣,學生們以后在學習文章時能夠更快地掌握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含義,也可以從多種角度感受大自然的美。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古詩。這些古詩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蘊含著深刻的意義,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還能夠讓學生凈化心靈、提高道德素質(zhì)。[3]教師應該合理利用這些古詩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
例如,我們會學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很多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并不能親眼見到水上一葉翩舟的情景,更不是所有學生都有機會見到長江。因此,學生沒有辦法真正地體會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具體地想象出這個場景、了解作者的心情,教師應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且在背景資料的輔助下,讓學生了解作者在寫這兩句詩的時候是什么樣的情感,讓學生不僅僅是了解詩句的意思。這樣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動手的能力,還能夠讓學生愛上學習,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精神。
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課文為例,很多文章都被作者加入了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手法。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們感受到這些藝術(shù)、了解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各種手法。通常,文章的藝術(shù)氣息體現(xiàn)在文章的表達方式和文章的語言特色上,比如修辭和說明。在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時,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修辭和說明,更要讓學生依據(jù)這些對文章產(chǎn)生新的理解。[4]語言的特色也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飛速提升。學生可以通過對不同語言的品鑒體會作者表達的不同意義,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夠更深刻。
比如,在《落花生》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了要寫的事物。父親用花生的生長情況和桃子、石榴、蘋果做了對比,來突出花生本身的特點,然后用花生來講做人的道理。對比的方法通??梢允故挛镒兊酶Ⅲw、更鮮明,便于學生們理解。學生們還可以自己動手去模仿課文中的對比修辭手法寫一篇文章,可以任意題材為題目。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們學會文章中的修辭手法,還能夠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既提高了寫作能力,又學到了新課文的知識。
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是每一個教師都希望做到的事情。要讓學生對語文閱讀產(chǎn)生興趣,教師就要結(jié)合學生的性格特點、生活經(jīng)歷、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等方面進行引導,讓學生愿意琢磨文章的意義。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給予正確的引導,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最后的答案,不是讓學生單純地記住這道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為了讓他理解做這道題的真正意義。為了提高文本細讀的效率,教師也應該設(shè)置一些重難點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領(lǐng)悟。這樣比學生死記硬背來的好,也比教師灌輸式教育來得更為印象深刻。
比如,在教授《游子吟》這首詩的時候,學生需要體會到文章表達的慈母情懷。雖然只是一件小小的衣服,但是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了母親對于孩子濃濃的愛意,母親的愛是不圖回報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這篇課文明白母親對孩子的無私付出,而不是理所當然地認為母親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不僅如此,還有很多類似的文章都是描寫母愛的,比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都能體現(xiàn)母親對子女深深的愛。教師通過對其他相關(guān)知識的講解,也能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再結(jié)合課文當中的一些關(guān)鍵信息,讓同學們找出相應的詩句并提問。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將課文學得更好、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意圖,也提高了文本細讀的質(zhì)量。
小學語文當中的閱讀教學,是文本細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會直接影響小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和綜合能力素質(zhì)的養(yǎng)成,關(guān)系著語文教學的效率。如果能夠?qū)⑽谋炯氉x的長處全都發(fā)揮出來,那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會得到很大的改變。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到文章的意思,也能運用出來,提高他們的語文素質(zhì)水平。在近些年的教育實驗當中,文本細讀已經(jīng)引起了很多教師和學校的重視,同時各個學校也在積極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教師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也積累到了很多有用的教學方案和策略。我們教師只要一直堅持不懈地尋找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及不斷地修正和改進實踐的結(jié)果,會讓小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達到質(zhì)的飛躍,能夠給學生們帶來不一樣的課堂體驗,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讓他們在玩兒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文本細讀質(zhì)量的提升不僅能夠讓學生們學習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覺得讀書是快樂的。他們能讀出屬于自己的想法,讀出藝術(shù)的感覺,讀出不一樣的聲音,都是屬于學生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