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
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音樂教學,要針對目前學生的實際,解讀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正確認識理解,落實到自身的教學領域,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诤诵乃仞B(yǎng)的音樂教學,也是分低、中、高三個學段進行教學。針對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吃透學情,明確教學重難點,設計適合不同學段學生接受的體驗式教學方法,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教師關注的對象,面向全體,正視學生差異,調整教學密度、深度、廣度,提出問題要注意深淺結合、因人而異,使每一位學生在課堂教學體驗的過程中,發(fā)揮出各自的潛能,并能夠有效的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學習策略,從而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的、和諧的、全面發(fā)展。
一、身體即興律動,體會歌曲的情緒
音樂課堂需要創(chuàng)造學習的環(huán)境,防范不良的影響。對學生的教育要針對他們的年齡特點,順應其內心,順其自然地隨心成長。
如在歌曲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有這樣的苦惱:歌曲教學時明明一直很注意學生情緒的表現,一直不斷的提示注意情緒的變化,“這里應該是輕巧活潑的”“這里應該是抒情優(yōu)美的”,常常剛開始學生做的很好,可是過了幾分鐘他們又忘記了,又將歌曲演唱的如白開水一般,狀態(tài)漸漸的掉下去。后來“新基礎教育”理論告訴我們,要將重心下移,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要讓他們寓教于樂。
在特定的情境下,學生在音樂課上的情緒會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很高的熱情和興奮度。如果老師帶孩子在風景如畫的中央綠地里聽《森林狂想曲》,學生們在聽音樂時會有節(jié)奏地搖晃身體。如果是在一間教室里,即使是有節(jié)奏的音樂也無法激起他們輕輕搖晃身體的欲望。在大自然里聽《森林狂想曲》,他們不僅輕輕地搖晃著身體,而且一些學生開始用“森林狂想曲”的音樂做聲勢運動。在欣賞大自然奇異之美的同時,他們還模仿自然界各種小動物的聲音,并與音樂的旋律相匹配,他們的自然聲源和音樂達到了最高水平。
同時,為了能使孩子們的歌聲始終帶有美感,可以將情感的變化讓學生自己說,教師只做一個引導者提問:“你覺得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有變化嗎?”。這樣孩子們自己說出來的答案,比老師總結出來的更有意義。但是這種嘗試也只能進行一段時間,因為學生們在這種方法下是會比以前有進步,可是由于學生的年齡緣故,到下次回課時,他們又回到了從前,將上節(jié)課的處理忘了一干二凈。此時可以通過身體的簡單的律動,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梢酝ㄟ^這些律動來幫助他們進一步體會歌曲的情緒,而不僅僅是建立在以前的語言描述上,因為語言描述,只是個別同學,留給大不部分同學的記憶并不深刻,只有自己身臨其境般的體會了,感受才特別深刻。
二、師生一起律動,訓練即興創(chuàng)編
音樂的節(jié)奏不同于舞蹈動作。完整的音樂學習應該是對眼睛、耳朵、身體和大腦的全面體驗。其中,身體體驗節(jié)奏是學習音樂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是模仿動作,也不注意身體的姿勢或外觀。相反,它希望用人的肢體語言再現音樂,用人的感官直接反映情感,并通過傾聽和身體運動觸發(fā)運動感官反應。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隨音樂而動的機會,讓小學生把自己的身體視為“樂器”,讓他們通過學生的自由反應、創(chuàng)造性行動、唱歌、演奏或聽錄音,通過身體的運動來感受和再現他們聽到的音樂。
音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律動的不同表現。比如音高——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隨著音樂的高低變化手勢的位置;聲音強度——當音樂強烈時,手臂劇烈擺動;當音樂柔和時,動作應柔和。音色——老師和學生用手在肩、腰和腿上做不同的動作,以反映不同的音色。聲音值——學生可以做幾個連續(xù)動作來指示聲音的長度。休止——學生和老師首先隨著音樂自由移動,也就是走路。如果音樂中有停頓,他們會立即站起來或成為“木頭人”,以顯示停頓的狀態(tài);旋律——讓學生準備一條絲帶,讓他們隨著音樂輕輕地舞動絲帶。
如在《森林狂想曲》一課中的A主題教學中,一位老師進行如下四步教學設計:
第一步,聆聽A主題音樂,根據自己的理解即興創(chuàng)編聲勢動作。第二步,分析A主題樂段的樂句。第三步,聽辨結構表現聲勢動作。第四步,隨琴哼唱A主題旋律。通過以上四個步驟的教學,孩子們在“森林之旅”中聆聽了主題旋律,充分表達了主題音樂,通過即興創(chuàng)編加深了對主題音樂的印象,發(fā)揮了學生們逐步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效果。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學生一起律動,可以調動起學生歌唱的積極性。當學生對歌唱的方式感到熟悉、自然時,他們就會隨之發(fā)展歌唱的節(jié)拍感,感悟多種韻律的持續(xù)性。學生們就能通過聽覺器官感受音樂,在旋律、語言和共同創(chuàng)造音樂的過程中整體地去感覺音樂。
三、采用互動教學,創(chuàng)新即興創(chuàng)編
音樂課堂中采用互動教學的方式,可以運用柯達伊教學理念進行聽覺、音準、音色、呼吸的訓練。還可以運用“柯爾文手勢”,并結合實際課堂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示即興創(chuàng)編節(jié)奏的游戲訓練。
比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包子、剪子、錘》這課中,念白結束后,輕巧跳躍和抒情連貫的唱法一直交替出現。在學生聽出變化后,怎樣讓他們在演唱中表現出來呢?于是我創(chuàng)編了簡單的肢體動作,在演唱前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跟音樂做一做,兩人一組,面對面坐,僅僅用三組簡單的動作就將歌曲表達的很清楚。
伙伴們啊,|伙伴們啊,|(面對面,做拍手動作,一拍拍一下,表現是輕快跳躍的感覺),【后面簡稱為律動1】
快 ?快|來 ?| (面對面,手心對手心,左右各搖一次,即為兩拍動一下,表現的是連貫)【后面簡稱為律動2】
快快過來,|快快過來,|(律動1)
做 ?游 ?|戲|(律動2)
蹦﹒蹦跳跳| 蹦﹒蹦 跳跳|(律動1)
快快 ? 樂|樂 ? |(律動2)
輕﹒輕松松 |輕﹒輕松松|(律動1)
玩0一0 ?|玩 ?0 ?|(雙手叉腰,點頭,感受休止符,將字唱的短促有力)【后面簡稱為律動3】
蹦﹒蹦 跳|跳 |(律動2)
快﹒快 樂|樂 |(律動2)
蹦蹦跳跳 |快快樂樂|(律動1)
輕﹒輕松松 |輕﹒輕松松|(律動1)
玩0 一0 | ?玩 ?0|(律動3)
就這樣簡單的三組律動,合著音樂做了兩變后,學生的演唱非常漂亮,根本不用老師再多次強調,之后老師只要稍稍提示下附點音符就可以了。第二節(jié)課老師復習時,發(fā)現同學們自己一聽到這音樂,就會自己邊做動作,邊演唱,跳躍連貫根本不用我提示。這樣孩子們既學的輕松,又很好的掌握了音樂常識。
四、激發(fā)音樂悟性,熏陶即興創(chuàng)編
音樂旋律的流動性為學生拓展想象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活感悟不同,所以對音樂的理解也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不同時間聽同一首音樂時的情緒也會產生不同的音樂理解。正是因為音樂本身的流動性,教師才有很大的空間來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在教學中豐富他們的聯想和想象力。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快樂的農夫》這節(jié)欣賞課。一位老師想到用身體做出高低動作的變化來帶動學生對這兩個動機的印象,再加上這首樂曲的名字叫“快樂的農夫”,就用兩個不同的勞動動作來做一做。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這首樂曲結構明顯為“A+A+B+A1+B+A1”,這首樂曲的A段(第一部分)主題,從后半拍起,附點音符與八分音符交替使用。老師用左手在低聲部奏出,右手則用后半拍起的和弦為之伴奏,給樂曲帶來活潑、輕松的情趣。在這里老師跟著音樂的拍點即興創(chuàng)編,在身體的左邊做出耕地的動作。經重復后,右手在高聲部演奏B段(第二部分)主題,左手在低聲部與之相隔十度作平行進行,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間聲部繼續(xù)著。這一部分僅有兩小節(jié),在這里我做出在樹上摘果子的動作。隨即又出現A1段主題,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老師就將種耕地的動作放在右邊并將動作的幅度加大。這樣孩子們在視聽的雙重感受下很快就說出樂曲的結構。然后讓孩子們再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想象,分小組創(chuàng)編動作。
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情緒明顯就容易興奮,表現欲望也強烈了。學生的音樂想象能力、表現音樂的能力、對音樂的審美體驗都得到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