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宇 馮福應 瑪麗娜 武春燕 李蘅
摘? 要:課程思政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專業(yè)課中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有助于探究高校專業(yè)課程中育人功能的發(fā)揮?!段⑸飳W》作為生命科學相關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在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構建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立足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微生物學》混合示范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對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內容和切入點進行梳理,使課程思政元素貫穿于《微生物學》教學全過程,使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行并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線上線下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4-0166-05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helpful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crobi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life sci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science knowledge system.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 reform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demonstration of "Microbiology" in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 sorts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and entry poi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m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run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of "Microbiology", attaches equal importance to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ing, and cultivate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 Microbi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課程思政是近年來各大高校開展思政改革工作的新模式、新方向,是我黨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舉措[1]。這是新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行業(yè)發(fā)展及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也是當代大學生價值體系構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認真梳理專業(yè)課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育人功能,把專業(yè)知識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起來,融入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3],融入學生成長全過程,真正做到“教書育才”與“思政育人”,推動課程思政教育全面展開,實現大思政育人體系的建立。
引導大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建構正確的自我價值體系,是教學之本。在當今多元價值的背景下,只通過思政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已有很大的局限性[4],而專業(yè)課程在教學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是當今高校關注的重點話題[5-6]。要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yè)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將其滲透、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7],探索出在教學主渠道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立體化的育人路徑?!段⑸飳W》作為內蒙古農業(yè)大學首批以混合式教學手段進行課程改革的示范課程, 本著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秉持“以學生為本”,寓德于教,將學科育人與科學育人有機結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構建了線上線下同向同行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形成了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三維一體的全課程育人體系。
一、《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內涵及實施意義
課程思政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為指導,以專業(yè)課程為載體,將專業(yè)知識、人文和思政素質恰當地融合[8],使德育教育貫穿于專業(yè)課程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助力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9]。思政教育的實質是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核心是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鑒別力,進而實現培養(yǎng)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的有用人才的根本任務。開展課程思政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接班人的需要。
通常,大學生絕大多數課程為專業(yè)課,這使得學生與專業(yè)課任課教師的接觸機會更多,從而對專業(yè)課教師的認同度更高,其價值觀更易受專業(yè)課教師的影響。因此,如何把隱性的思政教育和顯性的知識傳授結合起來,將德育層面的精神指引潤物無聲地融入教學中是專業(yè)課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10]。專業(yè)課教師應具有立德樹人意識,要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形式豐富課程思政課堂,以科學的知識教育學生,正確的價值引導學生、嚴密的邏輯說服學生,生動的故事啟發(fā)學生,科學的精神熏陶學生,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11]。自然科學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思政資源的重要來源,而《微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重要的分支學科,是所有生命科學相關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實踐性強,廣泛應用于食品、醫(yī)藥、發(fā)酵工業(yè)等領域的科學,是一門集科學性、系統(tǒng)性與應用性于一體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師要巧妙把握《微生物學》課程特點和思政教學規(guī)律,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將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使教學課堂成為知識學習、素質提升和品行養(yǎng)成的陣地,以實現人才培養(yǎng)的德育目標。
二、《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
《微生物學》是在分子、細胞以及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tài)構造和功能、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tài)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基本規(guī)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科學。為保證在有限學時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yè)知識,提高教學的效果,我們始終秉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價值觀為引領”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融合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對《微生物學》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一)重塑《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更是育人觀,是對價值觀教育要求的回歸,使課堂教學與思政教育協同推進,形成育人合力[1,12]。個體本位和社會本位相統(tǒng)一是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13]。大學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要遵循“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理念,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還原追求真理、探究真知的本質[14],結合專業(yè)課程蘊含的隱性思政元素,將科學精神、人文素養(yǎng)、思想品行、實踐能力貫穿于人才培育的全過程。實現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
1. 知識目標
熟悉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術,掌握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生長控制、遺傳變異、生態(tài)分布及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了解微生物在工業(yè)、農業(yè)、醫(yī)藥、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實際應用,特別是微生物產品的生產過程及其與微生物相關產品的質量體系。
2. 能力目標
搭建架構清晰、系統(tǒng)性強、實踐性強、與時俱進的知識體系。提升科學分析能力、高階思維能力,知識遷移內化能力,形成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意識和習慣養(yǎng)成。
3.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養(yǎng)成誠信守規(guī)、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人格品質,塑造科學奉獻精神、工匠精神,增強時代責任感、使命感,升華思想覺悟、道德水平、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家國情懷,增強“四個自信”,提升國際視野,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傳播者、堅定信仰者和模范踐行者。
(二)線上平臺、線下課堂混合課程思政教與學
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制定學習目標、設計學習內容,將知識點碎片化分解,與奉獻、愛國等思想進行融合并制成微課/視頻、PPT課件等資源上傳網絡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感受微生物學科日新月異的變化,體會微生物學工作者的艱辛付出,領略偉大的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在線下課堂,教師通過知識點思政元素的延伸引領學生價值取向,或者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研討交流,這不僅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提高了深入學習的積極性,也發(fā)掘了學生開展深入探索的內在動力;另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也解決了授課學時不足的問題,提高了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三)識微見遠,見微知著,深入挖掘德育元素
教書先育人,必須將“價值引領”的理念滲透到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思政教育體現在每節(jié)課,把“思政味”以知識點育人、教學互動育人、人物事跡育人等策略融入教學,使其真正的入耳、入腦、入心,讓學生在知識、能力和價值觀方面有更多的獲得感,做到勤學明辨、篤實修德、愛國勵志和求真力行,從而達到“引人明道、啟人心智”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15]。微生物與人類關系密切,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微生物學很多相關知識點(見表1)都是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需要深入挖掘,做到細致入微。課堂是實施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無論是知識傳授還是立德育人,都是通過課堂教學這個載體來開展和實現的,抓好課堂教學有助于提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10]。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從育人的維度來提高專業(yè)課程價值,以思政的方式將課堂教學得到升華,在知識傳授內化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引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素養(yǎng)。
1. 培養(yǎng)科學探索精神
科學精神是科學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反映的是科學工作者的精神狀態(tài),主要表現為求真務實、理性思辨及獻身奉獻等特征[16]。微生物學發(fā)展史的每一階段都伴隨著科學精神的指引,這也是促使該學科發(fā)展的原動力[17]。因此,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對微生物學專業(yè)人才的培育至關重要。如微生物學奠基人巴斯德的曲頸瓶實驗否定了頑固的自然發(fā)生說;細菌學奠基人科赫發(fā)現了炭疽病和肺結核病的病原菌并建立了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術,使人類步入認識病原微生物的黃金時期;“衣原體之父”湯非凡以自己為實驗對象推翻了“細菌病原說”。以這些科學探究示例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挑戰(zhàn)、科學思辨、捍衛(wèi)真理,樹立專業(yè)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知難而進、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2. 發(fā)揚工匠奉獻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專業(yè)人才不僅有高超精湛的技術,還應有嚴謹、細致、專注的態(tài)度和精益求精的理念,以及對職業(yè)的責任感、榮譽感與使命感[18]。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精心設計,融入工匠精神內涵,讓學生感受所學專業(yè)的魅力,增加專業(yè)自豪感。如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青霉素的問世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至今經過改造的系列藥物仍發(fā)揮著巨大威力。其發(fā)現者弗萊明多年來一直親自做實驗,在研究金黃色葡萄球菌時偶然被一株青霉菌污染,認真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和科學研究的工匠精神,使得他敏銳地發(fā)現了青霉菌分泌了某種物質殺死或抑制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這一發(fā)現為人類從微生物中尋找醫(yī)治傳染病的生物藥物打開了大門。這些案例的引入,可引導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踏實勤勉、善于觀察、潛心研究的工匠精神在專業(yè)行業(yè)中的重要性。
3. 增強民族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以我國歷代科技工作者的鉆研精神進行激勵,增強學生的專業(yè)自信和學科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例如“糖丸爺爺”顧方舟不惜犧牲自己及孩子的性命,以身試藥,最終研制成脊髓灰質炎疫苗,使我國千千萬萬的兒童免受脊髓灰質炎的感染,終在2000年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成為無脊灰狀態(tài);湯飛凡教授拒絕國外的優(yōu)厚待遇回國,以祖國和人民為先,投身祖國的醫(yī)學事業(yè),研制出中國的白喉疫苗、卡介苗和世界首支班疹傷寒疫苗,并選定了優(yōu)質牛痘疫苗,為我國比他國早16年消滅天花奠定了基礎;戴芳瀾教授的巨著《中國真菌總匯》對我國真菌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有極其重要的貢獻,為我國的真菌學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應對2020年爆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全球性的大流行病中,我國無數抗“疫”戰(zhàn)士逆行而上,體現了民族團結和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他們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恩和銘記,這種無私奉獻的博愛精神和家國大義值得我們代代傳頌和學習。我國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同時,積極分享經驗,與全球積極開展合作,提供幫助,守望相助,為國際戰(zhàn)“疫”貢獻了中國力量,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彰顯了大國的責任擔當、中華民族的榜樣擔當。通過這些事例的引導,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急人民和國家之所急,在學習和工作中,迎難而上,成長為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新人。
4. 提高生物安全意識,塑造職業(yè)道德精神
專業(yè)課程與就職崗位密切相關,所以在課程教學中要融入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浸潤職業(yè)規(guī)范,內化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具有職業(yè)操守的專業(yè)技術人才。以2011年蒙牛牛奶黃曲霉毒素超標事件、2016年諾如病毒感染事件、滅菌不徹底導致的欣弗事件和抗生素濫用等事例告誡學生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及堅持職業(yè)規(guī)范和操守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樹立職業(yè)規(guī)范的品行。
5. 提升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樹立和諧文明觀念
微生物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密切相關。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分解者,其在環(huán)境保護、地球化學物質循環(huán)等方面作用巨大。正是由于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界的動植物等廢棄物被分解轉化重新利用(如秸稈廢棄物、塑料白色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使地球不至于成為一個大垃圾場。微生物與環(huán)境間的關系(如共生、互生、拮抗等)在維持生物體和諧健康發(fā)展、環(huán)境自我凈化和修復(如生物土壤結皮防治荒漠化、微生物治理水體富營養(yǎng)化)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合理利用微生物,使其“微”而不“微”,小個體作出大貢獻。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用和諧文明理念求發(fā)展,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畢竟良好的環(huán)境才是惠民的福祉。
6. 培養(yǎng)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精神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協作、創(chuàng)新的培養(yǎng)要貫穿教學始終。物種間的合作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自然屬性。如微生物代謝中的反硝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都是一系列硝酸鹽還原菌和固氮菌、硝酸鹽細菌的團隊協作才完成的氮素從化合態(tài)到游離態(tài)、從游離態(tài)再到化合態(tài)的生物轉化。這些知識點的引申讓學生知曉任何個體都不能孤立存在,要相互合作才能發(fā)揮最大功效。創(chuàng)新思維是科學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基石。如Carl Woese利用16S rRNA分子尺對微生物系統(tǒng)發(fā)育進行了開拓性研究,發(fā)現了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細菌,隨后建立了三域分類系統(tǒng),使生物進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再如Lederberg夫婦創(chuàng)新性的影印平板法巧妙地證實了基因突變的自發(fā)性和不對應性。通過這些思政知識點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教學中,加大自主設計性實驗課題,通過全程導師制、三級實踐指導體系和本科實驗教學中心、本科生創(chuàng)新實驗室、學科功能研究室縱向一體化科研創(chuàng)新實訓體系[19]鍛煉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使其外化于行。
(四)考核融入思政,時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考核評價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全面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是教學活動的有益導向和動力保證[20],需要不斷優(yōu)化改進。思政考核融入專業(yè)課程,是檢驗思政教育在專業(yè)課教學中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衡量課程思政實踐效果的重要途徑[12,21]。過程性評價可通過在線學習交流、任務展示,課堂話題討論等教學活動來實現。對于終結性評價的課程考試,加強考核內容的生活化、實踐性,使其更加貼近社會,更能教育指導學生。如一綜合論述題:某公司生產的某種產品在質檢時查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超標,不但沒有銷毀,反而低價售出。問:(1)G+菌和G-菌細胞壁的特點及革蘭氏染色的機制,指出兩種菌經革蘭氏染色后的結果(專業(yè)題型);(2)對于本案例,談談你的想法,如果你是公司員工該如何做?(思政題型)這種案例引入式的試題更能觸動學生的內心,使德行教育深融入心。
三、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思考
課程思政是教學改革領域的新探索,是使學生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而實行的教育實踐活動[22],是響應我國“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要求,也是“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的思想體現。但在實施教學改革過程中,無論在“學”的環(huán)節(jié)、“教”的環(huán)節(jié),還是“評”的環(huán)節(jié),還需不斷改進。
(一)更新“教”的理念,全身心引領,課程思政進教師“心”
教師要用嚴謹的教風和認真盡責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以“課程知識曉人,高尚品德育人,人格魅力服人”,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學理念的轉變是制約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的最大難題。教學形式發(fā)生改變,而固有的傳統(tǒng)思想不改變,會極大地影響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作用的發(fā)揮。此外,教師還需不斷提高對課程思政的理論學習,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潛心專研其深刻內涵,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言傳與身教相統(tǒng)一[12],對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六方面要求全面提升,同時做好“經師”和“人師”,成為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成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引路人[23-24]。
(二)轉變“學”的思想,全身心參與,課程思政進學生“行”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學生要更新學習的思想,不斷強化自身學習主體的作用,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加大深層次認知投入和自我監(jiān)控行為,主動挖掘自身潛力,主動探究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和職業(yè)素養(yǎng),全方位塑造自身素質。積極參與思政教育課外拓展實踐系列活動,使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的成果通過實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課內課外同頻共振。
(三)加強“質”的監(jiān)督,課程思政進教改“評”
加強教學過程質量管理,確保專業(yè)課中德育元素的有效融入。完善課程考評機制,通過聽課評課等觀摩活動和學生學習實效效果等的反饋,對教師在專業(yè)課教學過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情況進行評價,促進和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確保課程思政的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效果。
四、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新時期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新思想,其實施成功有助于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鑄就[1]。教師要結合學科文化特征,因勢利導,借題發(fā)揮,在教學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潤“思政”于無聲,達到無處不有處處有、無時不在時時在的有機融合,從專業(yè)中引發(fā)和專業(yè)相連的德育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以更廣闊的視野審視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25]。因此,努力挖掘專業(yè)課中的德育內涵并進行有機整理,可為專業(yè)課教師參與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便利,從而為全程多維度育人添油助力。教師要以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為教學目標,不斷提升自身人文教育能力,不僅專業(yè)強,還要情懷深、思維新,以專業(yè)教育促進思政教育,以思政教育升華專業(yè)教育,才能實現“教、學、思”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趙鶴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1):108-110.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2017.
[4]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5]陳華棟,蘇镠镠.課程思政教育 內容設計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18-20.
[6]張美玲,賈彩鳳,杜震宇.見微知著溶鹽于湯——淺談高校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9,36(4):102-104.
[7]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7-69.
[8]何衡.高職院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學論壇,2017(30):27-30.
[9]馬興銘,張李峰,王競秋,等.醫(yī)學免疫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與探索[J].醫(y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6):1013-1015+1086.
[10]徐啟江,周波,閆海芳.“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11):15-18.
[11]陳寶生.做好教育戰(zhàn)線意識形態(tài)工作[J].紫光閣,2016(12):32-33.
[12]李祥祥,朱鳳榮,徐葉.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問題意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55-59.
[13]周光禮.“雙一流”建設中的學術突破——論大學學科、專業(yè)、課程一體化建設[J].教育研究,2016,37(5):72-76.
[14]王海洲.重塑大學教學生態(tài)煥發(fā)課堂生命活力[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8,31(2):93-96.
[15]徐啟江,周波,閆海芳.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植物發(fā)育生物學”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林業(yè)教育,2019,37(4):21-25.
[16]梁微.“課程思政”在農林院校專業(yè)課教學中的探索——以“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8):43-45.
[17]田麗紅,侯志軍,柴洪亮,等.動物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97):73-74.
[18]王豐曉.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工匠精神培養(yǎng)研究[J].高教學刊,2019(9):148-150.
[19]孟建宇,馮福應,李蘅,等.基于微生物學教學的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10):213-217.
[20]何穎,王生式,邊可,等.本科院校理實一體化課程的考核方式探討[J].價值工程,2017,36(1):168-169.
[21]文道群.探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觀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7,4(43):222-224.
[22]李宛蕓,張曉睿.新時代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6(2):27-28.
[23]董勇.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90-92.
[24]錢潔,高紹榮,張敬,等.生物技術課程思政專業(yè)課程鏈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20(8):62-64.
[25]周洪昌,郭躍,姚韻靚,等.在病原生物學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40(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