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友軍 翟春城 陳允怡
摘? 要:以“追及”專題為案例,探索基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專題教學策略,包括確定專題策略、編選練習策略、學生學習策略與教師教學策略。并以知識為線索、以問題為焦點、以引導為方式、以素養(yǎng)為目的,建構專題教學模式,發(fā)展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專題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1)5-0012-5
專題教學是指專門針對某一問題進行的課堂教學。高中物理教學可以分為概念教學、規(guī)律教學、實驗教學和練習教學,而練習教學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就是專題教學。一節(jié)有效的專題教學課既可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可以構建知識網(wǎng)絡、增強學生的遷移能力。本文以“追及”專題為案例,探索基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專題教學策略。
1? ? 確定專題策略
確定專題是專題教學的前提。專題選取的內(nèi)容既要體現(xiàn)學科發(fā)展理念,也要突出學科考查重點,才能找到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確定專題在宏觀上要符合課標要求,在微觀上要符合學情需要,即專題要體現(xiàn)“四點”——課標要點、高考重點、思維節(jié)點和解題錯點。
1.1? ? 體現(xiàn)課標要點
“追及”專題主要針對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運動的描述)和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物理課程標準》)中的內(nèi)容要求明確指出:“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此“追及”專題就應針對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在命制習題時,應設置生活情境,把單純的物理解題轉化為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更好地落實《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2? ? 體現(xiàn)高考重點
高考對于高中教學而言,具有最直接的導向作用。所以,所選專題內(nèi)容應符合高考考查的重點內(nèi)容。筆者查閱最近三年全國物理1、2、3卷,試題中經(jīng)常涉及追及問題,是高考物理考查的重點(表1)。
1.3? ? 體現(xiàn)思維節(jié)點
本專題含有運動圖像與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理解與應用,一般涉及到兩個物體、多個運動過程,學生做題時顧此失彼,思維發(fā)展難以突破。設置“追及”專題教學,可引導學生畫出追及過程線段圖,變抽象為具象,這是促進學生思維進階的重要節(jié)點。
1.4? ? 體現(xiàn)解題錯點
高一學生做“追及”習題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有“追及過程的位移關系不清晰”“恰好追上隱含的臨界條件不清楚”等。為了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清除學習障礙,任課教師就應該及時確定“追及”專題。
2? ? 習題編選策略
確定了專題內(nèi)容,就要編選對應的習題,這是落實專題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習題即問題,百度百科解釋為“一門課程或教材為學生或讀者提供的、可供練習和實踐的、具有已知答案的問題”。教師通過習題,體現(xiàn)教學理念,引導教學方向;學生通過解題,培養(yǎng)關鍵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 編選“追及”專題習題如下。
2.1? ? 知識——知識是應用的基礎
(1)哪些公式經(jīng)常使用?
答:勻速直線運動: x=vt
勻變速直線運動:
(2)如何判斷物體間距?
答:若前面物體速度大于后面物體速度,則物體間距離變大;若前面物體速度小于后面物體速度,則物體間距離變小;若前面物體速度等于后面物體速度,則物體間距離不變。
(3)如何構建追及過程?
答:把文字轉化為圖像,即畫過程線段圖。
(4)“追上”隱含什么關系?
答:隱含一個位移等式:
2.2? ? 應用——應用是學習的目的
【應用1】 v-t圖像型:(2018全國2卷第19題)甲、乙兩汽車在同一條平直公路上同向運動,其速度-時間圖像分別如圖1中甲、乙兩條曲線所示。已知兩車在t2時刻并排行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兩車在t1時刻也并排行駛
B.t1時刻甲車在后,乙車在前
C.甲車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減小
D.乙車的加速度大小先減小后增大
【應用2】 x-t圖像型:(2018全國3卷第18題)甲、乙兩車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運動,甲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乙做勻速直線運動。甲、乙兩車的位置x隨時間t的變化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在t1時刻兩車速度相等
B.從0到t1時間內(nèi),兩車走過的路程相等
C.從t1到t2時間內(nèi),兩車走過的路程相等
D.從t1到t2時間內(nèi)的某時刻,兩車速度相等
【應用3】 前勻速后減速型:一輛車以v1=
108 km/h勻速行駛,已知司機剎車反應時間是t1=0.5 s,剎車時加速度大小為a=5 m/s2。若有人在車前面以速度v2=10 m/s向前運動,要使車不撞上人,求司機看到人時,司機與人的最小距離
【應用4】 前減速后勻速型:一個乘客與公共汽車之間的距離為20 m,已知乘客以10 m/s的速度勻速追趕前面的公共汽車,公共汽車以20 m/s的初速度剎車,且加速度大小為 5 m/s2。求從此時刻起,乘客經(jīng)過多長時間追上公共汽車?
【應用5】 前勻速后加速型:一名逃犯駕車勻速運動,速度大小為20 m/s。一輛警車在逃犯后面1 000 m處從靜止開始勻加速啟動,已知警車的加速度為5 m/s2,最大速度為30 m/s,求警察經(jīng)過多長時間追上逃犯?
【應用6】 前加速后勻速型:甲車以v1=
1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勻速行駛,在某一時刻,停在甲車前方x0=36 m處的乙車以加速度a=2 m/s2開始沿同一方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1)若甲車沒有追上乙車,求兩車運動過程的最小間距xmin;
(2)若甲車可以追上乙車,求甲車勻速運動的最小速度vmin。
筆者在編制以上 “追及”習題時的考慮如下:
(1)習題立足基礎知識
所謂基礎知識,就是指專題所用到的公式、方法、規(guī)律等。沒有基礎知識,專題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再簡單的習題也是難題。所以,筆者在學生做“追及”習題之前,設置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重視基礎知識。一線教學中,有些教師直接設置習題,缺少引導學生回顧基礎知識的環(huán)節(jié),這樣就降低了專題教學的效率。因為專題教學的本質就是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深化,若無回顧環(huán)節(jié),就失去了專題復習的立足點。
(2)習題落實核心素養(yǎng)
物理核心素養(yǎng)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1]。編選習題時,整個專題盡量落實到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在物理觀念方面,通過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觀念。在科學思維方面,通過引導學生把實際物體看作質點、把生活中的實際運動過程看作勻速直線運動或勻變速直線運動,培養(yǎng)學生的模型建構能力。在科學探究方面,引導學生探究《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八十條,為何規(guī)定“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車速超過每小時100公里時,應當與同車道前車保持100米以上的距離”?學生根據(jù)應用3得出的剎車距離公式Δx=(v1-v2)t1+,設v2=0 m/s,可知△x=105 m,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釋問題、相互交流等科學探究素養(yǎng)。在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方面,引導學生根據(jù)剎車距離公式Δx=(v1-v2)t1+,理解交規(guī)“禁超速、禁酒駕、禁超載”的原因是減小v1、減小t1、增大a,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感。
(3)習題聯(lián)系生活實際
認知心理學表明,要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知識應用于生活[2]。追及是生活中的普遍現(xiàn)象,設置生活情境,可以把解題轉化為解決問題。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習題是為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在應用3、5習題前,讓學生先觀看一段人被汽車撞飛的視頻和警察追逃犯的視頻,并根據(jù)視頻情境,編制出應用3、5習題。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也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可謂一舉三得。
(4)習題體現(xiàn)高考特征
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要編制與高考試題特征相似的習題。在高考選擇題和計算題中都涉及到追及問題,選擇題主要通過圖像考查,其中應用1和應用2就是高考原題。雖然是高考題,但完全可以用必修1的知識解決,且難度不大,比較適合高一學生練習,提前感受高考題的難度和呈現(xiàn)方式。筆者認真分析了2019年全國高考物理1、2、3卷的計算題,在計算題中,沒有單獨考追及問題,但包含追及問題。其中,1卷和3卷考查前后物體都做勻減速直線運動;2卷考查汽車剎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根據(jù)高考題的考查特征,筆者編制了應用3、4、5、6習題。通過這些不同類型習題的訓練,為解答高考計算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習題略高于學生實際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已經(jīng)達到的水準為“既知”水準,學生得到教師幫助能夠實現(xiàn)的水準為“未知”水準,教學就是教師在這兩個水準之間,引領學生走向“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活動[3]。教學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編制習題時,既要考慮學情,也要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編制的題目難度應該介于高考與學情之間。習題與高考題比較,主要體現(xiàn)在不需要通過力去求加速度,即只考查運動學知識,而不涉及動力學知識,而且運動過程較少、狀態(tài)變化比較明顯。
3? ? 學生學習策略
王夫子說,“善教者必有善學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進之之善,而進之之功,在人之自悟?!比~圣陶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边@些名家的教學思想,都體現(xiàn)了學生中心論,即教師的教學行為,其目標都指向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3.1? ? 自主分析
自主分析是課堂的基礎,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教師先讓學生自主分析,若遇到問題,再及時點撥。如應用5,有些學生就被“最大速度為30 m/s”卡住了,不知道有什么用。此時教師要及時點撥,“首先要判斷在達到最大速度之時有沒有追上,若還沒有追上,則此后警察將以30 m/s的速度勻速去追逃犯”。通過點撥,學生恍然大悟,既鍛煉了思維,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3.2? ? 相互交流
交流是主要的教學形式,有利于營造平等的氛圍,可以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比較迷糊的問題,教師不急于表態(tài),引導學生充分交流,說明各自的理由。如問“交規(guī)為何要‘禁酒駕?”有些學生說喝酒的人比較沖動,有些學生說喝酒的人視力下降,有些學生說喝酒的人頭暈眼花……通過充分交流后,教師還是要引導學生從物理學公式去分析,培養(yǎng)物理思維。
3.3? ? 畫出過程
“追及”問題隱含了位移關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題意用線段畫出兩個物體的運動過程,把抽象問題圖像化,有利于找出位移關系,降低題目難度。如應用3,先畫出司機和人在反應時間t1=0.5 s內(nèi)的位移,再求車與人共速的時間t2,然后畫出司機和人在t2內(nèi)的位移,根據(jù)所畫出的位移關系圖,可以很容易觀察出各段位移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增強學生理解,減少失誤。
3.4? ? 反思總結
“學而不思則罔”,反思是提高的階梯。應告誡學生,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沒有總結就沒有智慧。
應用3中得出了剎車距離公式Δx=(v1-v2)t1+,通過減小v1、減小t1、增大a,讓學生明白了交規(guī)“禁超速、禁酒駕、禁超載”的原因,感覺到我們學物理的意義。通過反思總結,既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可以提升概括能力,還可以拓展思維深度。
4? ? 教師教學策略
協(xié)同學理論表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客體。教師是客體,并不表示只起非決定性作用;學生是主體,也不表示都起決定性作用。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分別起決定性作用[4],如表2所示。
從表格可知,教師在教學過程的被組織階段起決定性作用,這為教師教學的必要性獲得了理論支持;學生在教學過程的自組織階段起決定性作用,這為學生自我建構知識的可能性獲得了理論支持。在落實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中,教師的講述是必要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并不排斥教師的講述。若沒有教師的講述,現(xiàn)象的理解就無法深入,若沒有教師的講述,知識的探究就會失去方向。教師引領學生探討教學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最高效的方式。
4.1? ? 以知識為主線
物理知識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載體。沒有物理知識,物理觀念就是“海市蜃樓”。在專題教學中,可以由知識邏輯順序確定教學主線,如圖3所示。
4.2? ? 以情景為手段
所謂情景,即指具體、直觀的情形。物理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教學,體現(xiàn)物理來源于生活,與生活緊密相關。筆者認為,情景選取的優(yōu)先順序應該是現(xiàn)場活動、播放視頻、展示圖片……如“如何判斷物體間距”就采用現(xiàn)場活動:讓一個學生站在教師前面,當學生運動而教師靜止時,即前面物體速度大于后面物體速度時,物體間距離變大;當學生靜止而教師運動時,即前面物體速度小于后面物體速度時,物體間距離變小。應用3采用汽車撞人視頻,從震撼的畫面,感受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必要性。應用4采用圖片,體會人追公共汽車的場景,讓解題過程更有生活氣息。
4.3? ? 以圖像為方法
本文圖像是特指線段圖像和運動圖像(v-t圖像和x-t圖像),通過線段圖像反映兩個物體在追及過程中的位移關系;通過運動圖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多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并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工具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如應用3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像,應用4要求學生用v-t圖像解題。通過圖像的應用,讓思路更清晰,讓方法更多元,讓思維更活躍。
4.4? ? 以問題為引導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好問題能夠驅動學生思考,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如上課開始時,首先進行“知識四問”(哪些公式經(jīng)常使用?如何判斷物體間距?如何構建追及過程?“追上”隱含什么關系?)這些問題既能夠鞏固基礎知識,也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5? ? 結束語
專題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方式。通過專題教學,可以把某一個知識點研究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好的專題教學,不但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理解、提升思維品質,還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筆者在本節(jié)專題教學的過程中,以知識為線索、以問題為焦點、以引導為方式、以素養(yǎng)為目的,建構專題教學模式,發(fā)展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5):74-81.
[3]鐘啟泉.最近發(fā)展區(qū):課堂轉型的理論基礎[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1):11-20+34.
[4]邢紅軍.物理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26-127.
(欄目編輯? ? 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