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宗混
摘 ?要:在基礎教育階段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道德與法治觀念培養(yǎng)為目的的綜合性課程。生活化教學是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產物,廣泛運用到各個學科教學中,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礎,促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確保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更具有實在意義和價值。本文基于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并提出具體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供廣大教師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1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8-0011-02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Life oriented teaching in moral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
SU Zonghun ?(Meish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Datian County,Sanming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s a comprehensive course which is based on students' life and aims at cultivating the concept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Life oriented teaching is the produc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quality education,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various disciplines.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based on the students' daily life,promotes the teaching to be closer to the students' life,and ensures that the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has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oriented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and effective lif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referen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Morality and rule of law;Moral education;Life oriented
自《品德與生活》改名為《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更具有實用價值,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生活化教學也顯得更加重要,將生活化教學全面貫徹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所以只有將教學內容融入生活、貼近生活,才能真正意義上體驗生活,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生活即教育”是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和“行動能力”。因此,只有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實施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加強生活化教學模式研究能夠更好的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理念的實現。
1.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更是一門品德學科,因此要基于學生實際生活,幫助學生培養(yǎng)法治意識和健康的品德修養(yǎng)。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主要處于形象化階段,難以理解概念化、抽象化的理論知識,對生活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表述更具有吸引力。且小學階段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正處于形成階段,尚未形成正確的道德能力,因此道德教育至關重要。
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施生活化教學,既堅持了德育的主陣地,又實現了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意義重大。而《道德與法治》具有較強的生活性,開展生活化教學,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途徑。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促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本知識去實踐,理解和消化課文中的知識。另外,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必須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堅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出發(fā)點,彰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認知觀念和培養(yǎng)道德情操,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務實的基礎。
2.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制定并執(zhí)行多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基礎,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制定并執(zhí)行多維的教學目標,才能發(fā)揮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作用和價值。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主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
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進行制定,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現實情況,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然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優(yōu)化和調整。能力目標注重的是學生參與生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生活和行為習慣;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為主,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實現有效的發(fā)展和成長,并在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掌握與內化,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中,以學生年齡發(fā)展特點為基礎,開展生活化教學過程中,要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加強溝通和情感交流,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認識態(tài)度,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
(2)運用情境化教學方法
在新課改背景下,情境化教學方式比較常見,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和運用,在運用過程中,主要通過預設情境,為學生設計角色,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開展體驗式教學,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開展課堂情境化教學,可有效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目標。因此必須要注重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注重實踐探索,實現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感受。
例如,在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教學中,如果未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直接告訴學生如何選舉以及班干部的主要權利和義務,那么這種課堂教學毫無意義,因為班干選舉是在班會上班主任已經開展過,所以脫離學生實際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無法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運用情境化教學模式,將班干選舉活動再現一次,以模擬的方式在課堂上選舉班干部。在班干部選舉活動中,教師要將本單元知識點貫徹其中,特別是選舉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讓學生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和義務,這樣才能實現立德樹人培養(yǎng)目標,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3)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活動
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貼近的授課方式有很多種,除情境化教學外,最重要的是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活動。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更應注重實踐性教學。從教材中的知識點可以看出,教材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為實踐性教學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小學教學中經常會開展一些實踐性活動,比如,校園內活動或出游活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充分利用這種機會,將課堂教學內容搬移到課外,在戶外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寓教于樂的樂趣。
例如,在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教學中,在實踐活動中開展課本內容教學,組織學生參觀紅色紀念館和烈士陵園,并在參觀活動中,對學生開展“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相關內容的教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很難體會戰(zhàn)爭的無情和殘酷,教師可借助英雄事跡重點講解相關內容,讓學生體會到當下和平來之不易,促使學生發(fā)憤圖強,努力學習。將課堂教學內容開設到戶外,可實現教材內容與日常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促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真正實現生活化教學。
(4)運用生活化的教學評價方式
基于“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下,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品德和獨立的人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評價方式和評價方法,評價方式可選擇自評、他評、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評價重點是學生的日常生活言行習慣以及學習過程,因此不固定評價方式。在評價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點,針對學生不足之處給予及時糾正,充分發(fā)揮學生個體的鮮明性。評價內容主要是學生的行為,讓學生明白自己行為背后的意義,同時借助評價方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確?!兜赖屡c法治》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另外還應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端正學生對生活的態(tài)度,以及寬松、科學的人生態(tài)度,注重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效統(tǒng)一,從而在學生心理樹立真善美的人生價值觀。
(5)布置生活化的作業(yè)鞏固知識
生活化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促進學習效果,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在立德樹人的教育板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生活性質的習題作為課后作業(yè),幫助學生鞏固道德與法治的系統(tǒng)理論。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離不開作業(yè),各種課后任務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合理的作業(yè)布置能夠讓學生在每天的課程基礎上更加深刻精確的把握,學生學習過程之中可以進一步深化道德與法治的相應知識,樹立正確的行為思想。學生在進行課后作業(yè)的過程之中,能夠對課本的案例進一步了解記憶,加深課本印象,舉例來說,對于《愛心的傳遞者》這一刻,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具體行動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學習任務是學會懂得關心和幫助他人,因此,教師這時候就可以遺留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家庭作業(yè),讓學生樂于助人,學生可以在幫助中獲得成就感與快樂,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幸福感。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至關重要,所以必須要注重課堂生活化教學,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同時制定并執(zhí)行多維教學目標,運用情境化教學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活動,這樣才能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內容,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彰顯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曉穎.生活化情境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元素[J].新課程導學,2020(02):15
[2]吳衛(wèi)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J].科學咨詢,2020(07):256.
[3]徐依青.在生活的土壤中孕育法治素養(yǎng)—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0(01):14-15
[4]黃麗萍.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策略探究[J].教育界,2019(24):45-46
[5]陳?;?淺析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探討[J].南北橋,2019(24):167
[6]任明霞.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語文課內外,2019(36):114
[7]鄭術焱.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9(0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