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州博物館承載著湖州的歷史文化,已經真正成為世人了解湖州的首選窗口。它作為一種文化地標式的存在,用無可替代的精神內涵承載著湖州人民的記憶。但單一式的傳播方式已很難滿足大眾的需求,本文在于探討基于新媒體大環(huán)境下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試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推動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通過“以物思文”“以館感史”帶動人們對于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湖州博物館;多維化
科學及藝術均是以創(chuàng)造力為出發(fā)點的不同學科,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F如今,被作為無形資產的文化與知識的發(fā)展速度已經逐漸超越了以自然資源作為載體形式的傳統資產,并且成為發(fā)達國家的支柱產業(yè)。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創(chuàng)意與設計服務已經深入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人們利用視覺多維化設計的形式來表現傳統文化,以此實現虛擬與現實的多感官體驗、交互體驗,徹底打破時空的局限,以更具有圖像敘事性與趣味性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
一、湖州博物館現狀分析
湖州博物館建館于1962年10月,原名為吳興縣博物館,因1983年撤地建市改名為湖州博物館。湖州博物館是融合收藏、研究、展示于一體的國家二級博物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文明博物館。博物館內現有館藏文物總數多達一萬余件,從不同層面反映了湖州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
近年來,湖州市博物館分別將“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yè)”作為其目標、宗旨以及動力,通過內挖潛資、外拓協力的方式,2007年至今每年策劃并且頗為成功地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海上雙璧:吳昌碩王一亭書畫精品展”“晉韻流衍:沈尹默書法精品展”等一系列湖州籍書畫大家的作品展示,且舉辦了延伸的學術研討、講座等配套的線下活動,在國內文博界、書畫界引起了廣泛關注[1]。將湖州本籍書畫大家作品系列作為重點并且兼及國內名書畫家的“高端書畫展陳”,將其包裝成為湖州博物館最具競爭力、影響力的展陳品牌,得到了業(yè)界人士廣泛認可。
湖州博物館承載著湖州的歷史文化,已經真正成為大眾了解湖州的首選途徑。它作為一種文化地標式的存在,用無可替代的精神內涵承載著湖州人民的記憶。不僅如此,在現如今高度發(fā)展的經濟環(huán)境之下,其不僅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同樣可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窗口。
二、新媒體背景下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順應時代的進步,大眾對于博物館的認知與期待也已經發(fā)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而與之相關的衍生文創(chuàng)產品也以極快的速度發(fā)展起來,無論是在館內所開設的周邊文創(chuàng)產品店,還是運用新媒體所開設的線上店鋪,如淘寶店等,形形色色的文創(chuàng)產品儼然成為時下博物館的“第二產業(yè)”。2016年9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發(fā)布了有關“讓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倡議之后,無疑讓國民在精神與物質層面上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指引方向,同時也推動了博物館的參觀熱潮[2]。2019年春節(jié)之際,于故宮舉辦的“紫禁城里過大年”的主題展覽吸引了國內外無數人的關注,一票難求。這種形式不但讓其以“日?!钡姆绞饺谌氪蟊娚钪?,使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以此來推動大眾真正親近博物館,親近歷史,親近傳統文化。
(一)文創(chuàng)產品現狀及分析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們已經從對于物質的淺層次需求,開始逐步轉變?yōu)閷τ诰裎幕矫娴母邔哟巫非?,因此,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文化?chuàng)意產品應運而生。發(fā)展文創(chuàng)產業(yè)無論是對博物館自身,還是對社會、人類的發(fā)展都有積極作用。優(yōu)秀的文創(chuàng)產品不僅可以為博物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更好地履行其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
目前而言,國內博物館的文創(chuàng)衍生產品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注重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但其自身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其一是產品質量低劣,營銷手段較為單一。時下故宮博物院的文創(chuàng)產品較其他博物館而言已算是較好的,但是也避免不了質量低劣、創(chuàng)新能力差及存在抄襲的問題?,F存的大部分文創(chuàng)產品只是簡單地將文物上的元素進行提取,抑或是對文物進行擬人化的形象設計,質量精湛且制作精良的產品可以說是少之又少。201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對文創(chuàng)產品進行“卡通擬人風格”的設計之后,眾多博物館紛紛效仿,幾乎每家博物館都推出了卡通形象的產品,湖州博物館也不例外。為跳脫這一模式的束縛,湖州博物館應在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方面更加注重質量、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營銷手段等方面的改進。
第一,“以域創(chuàng)新”。文創(chuàng)產品是集合文化和創(chuàng)新為一體的商業(yè)產品,是以傳統文化作為其自身的內涵,應賦予其適應當下且具有創(chuàng)新的形式,讓更多的人通過此種方式來認識歷史,親近歷史。湖州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應將其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從而區(qū)別其他博物館的產品。在產品的材質方面,可以將湖州所特有的綾絹文化加入其中,讓大眾從產品的質感方面感受湖州的獨特之處。另外,可通過走訪、咨詢當地歷史學家及文物收藏家等方式,了解湖州數百年的文化歷史,將典型有趣的故事提煉、整合并融入產品之中。讓湖州博物館的文創(chuàng)產品擺脫時下所流行的卡通賣萌類的產品,以提取地域特點為著手點進行創(chuàng)新。
第二,以公眾需求為導向?,F如今快消型產品占據的比重較大,而環(huán)境與資源所承載的負擔也愈來愈重。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應將提高其功能化的使用,讓其從單純的裝飾型、紀念型產品轉變?yōu)楣δ芨鼜姷膶嵱眯彤a品。可以通過微博、公眾號等多種新媒體形式向大眾征集意見,讓大眾參與其中,提高與大眾的契合度。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可組織一些創(chuàng)意比賽,廣泛征集創(chuàng)意產品,讓更多人能夠參與設計,以用戶驅動創(chuàng)造力,增加用戶與其之間的互動來了解用戶的喜好,這也能為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研發(fā)提供更為精準的用戶定位。
第三,擴大宣傳力度,增強吸引力。在新媒體時代,多種類的社交媒體為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展示提供了更加便利與靈活的機會。以此為基礎,結合社交媒體平臺的時效性與交互性,并加入其他豐富的元素來增加營銷信息。例如,故宮博物院不僅在線下開設了實體店進行經營銷售,也充分利用了新媒體所帶來的便利,如淘寶、微博、官方網站都有其營銷的平臺。湖州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只是對于館藏產品進行了簡單介紹,大眾與展品之間存在一定距離感,能夠拉近藏品與觀看者之間距離感的文創(chuàng)產品則并未涉及。
湖州博物館的文化創(chuàng)新產業(yè)還在探索階段,困難較多,但是其發(fā)展前景廣闊,一件好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未來更加精于技術,強調品質,注重文化內涵與用戶的契合度。在當下的基礎之上,跟上新媒體的腳步,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推動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升級與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一步。
(二)多維化角度下傳統文化的傳承
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博物館的展陳逐漸由靜態(tài)化陳列轉向了更為靈活的動態(tài)數字化展陳形式,由單純的藏品展示轉向了融入了傳統文化背景的多維展示方式,由起初單向的傳播方式逐漸轉向與觀看者互動式的傳播方式。博物館中數字媒體的展陳可以包含更多不同內容形式的藝術,如電影、動畫、音樂、攝影、裝置藝術等,它們的增加可以增強與觀看者之間的交互性,從最初的只有視覺形式的參與逐步擴展到“五感”共同參與的方式,從單向的展陳向互動性、沉浸式的多方位發(fā)展,讓觀看者通過不同的方式感知歷史與文化。通過適度的體驗設計,將數字媒體技術融入展覽之中,可以使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將展品與虛擬情境適度結合,為觀看者帶去更加豐富的參觀體驗和更加深刻的記憶。在情境之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之中回味傳統文化。將情感化設計融入新媒體之中,讓觀看者更好地了解展品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和背景,以幫助觀看者建立與展品間的聯系,更有利于觀看者對于知識的吸收與轉化。傳統的展示方式往往會使觀看者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展品本身而忽視了展品與情景、媒介以及自身之間的聯系。然而數字化的應用將通過對展品深入層次的挖掘,借助新媒體的手段拓展情景體驗空間。
視覺動態(tài)設計是一種新的趨勢,在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從竹簡布帛到紙質媒介再到如今電子產品的應用,傳播媒介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對視覺動態(tài)化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媒體背景下的動態(tài)設計更是有著多種的傳播與表現形式。創(chuàng)新性設計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是一種多領域交叉的綜合型設計方向,將傳統文化與新型傳播方式的結合,更是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道路途經。湖州博物館對于展品的介紹往往僅停留在二維的形式上,通過純粹的文字與連環(huán)圖畫的形式對其進行介紹。若在原有的表現基礎上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將其轉變?yōu)閯討B(tài)化的形式會更加靈活與多樣化。靜態(tài)的內容所呈現的方式較為單一,缺乏復雜細膩的情感表達。人的大腦對于視覺印象的收集所占比重較大,尤其對于圖形的感知力更為敏感,記憶也更加深刻,所以動態(tài)化的設計形式較靜態(tài)化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夠傳達的信息層次也更深。通過查閱展品的歷史文化背景,將其編纂成一個故事,增強其敘事性,傳遞給觀看者往往更能觸發(fā)情感共鳴,給觀看者帶來更深刻的體驗。與二維平面化的傳播形式相比較,將2D與3D、動畫、手繪等多種設計手法結合起來,適當地融入展品陳設,使之突破二維化轉向三維甚至四維的形式,增強視覺表現力,以一種更有趣且引人注目的方式吸引觀看者,調動觀看者的心理情緒,提升幸福感,拉近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傳遞信息,增強辨識度。
三、結語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博物館原先傳統又嚴肅的角色形象逐漸發(fā)生轉變,讓參觀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可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只有加大對信息產業(yè)的文化支持,提升創(chuàng)造力和設計感,堅持保護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促進創(chuàng)新產品與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的融合,以博物館為切入點,緊跟時代步伐,以新的形式融入其中,才能使傳統文化得到更有力的延續(xù)與發(fā)展。
作者簡介
陳妍君,1998年8月生,女,滿族,山東青島人,湖州師范學院藝術設計系2020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肖振鳴.魯迅與嘉業(yè)藏書樓[J].博覽群書,2010(4):44-46.
[2]沈武.以社會公眾需求為導向讓故宮文創(chuàng)走進人們生活[N].中國文物報,2008-12-25(3).
[3]程輝.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業(yè)研究的現狀、問題與方向[J].包裝工程,2019,40(24):65-71.
[4]鐘蕾,周鵬.新媒體多元化形勢下的非遺數字化保護探析[J].包裝工程,2015,36(10):1-4.
[5]張海林,儲雅衍.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民俗藝術的保護與傳承[J].包裝工程,2016,37(18):5-8.
[6]張楊.淺析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包裝設計的重構與融合[J].都市家教月刊,2013(4):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