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潔敏
摘 要:根據(jù)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課程不僅讓學生了解學習道德與法治常識,還要讓學生利用這一門課程的實踐活動加強其自身的道德建設,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需要注重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學生共同探討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議題。筆者通過論述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加強道德實踐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道德實踐;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中,一切都是以學生為主,而教師則是起輔助的作用,針對這樣的理念,以教育為主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也有了實質性的變化,所以,教師應該將一些基本的知識體系和結構變化進行適當?shù)恼{整。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勇于實踐和探索,這樣才能使教師有針對性地在課堂教學中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進行課程學習,讓道德與法治成為真正育人的學科。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存在的教學問題
(一)教學模式應試化,學生道德實踐能力較差
目前新課標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但是由于這一門課程在初中階段里屬于副科,所以并沒有讓教師足夠地重視起來。這就使得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更注重對學生道德理論的教學,這種模式相較于應試化,一般以“教師講解課本內容,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記憶”這樣的過程,使得教學模式應試化程度較為嚴重。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一般,使得理論教學和道德實踐不能很好地結合,而且課堂上關于生活中的道德案例內容較少,不能讓學生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來提高自身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參與實踐能力較弱
學生在初中階段正是形成自己思想的關鍵時期,良好的課堂教育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一些活動,通過適當?shù)財U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目標,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知識教育”朝著“生活德育”方式進行過渡,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盡量為學生展示一些接近生活的案例,這樣才能達到教學方式上的轉變。但是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很少創(chuàng)設生活類型的道德情境,而且課堂中的探究、體驗、反省活動很少,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率下降。
(三)道德與法治教育,不能達到知行統(tǒng)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做到遵守規(guī)章制度,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意識,因為教學中的素材都來自于實踐中。雖然教師對書本中的內容講解得較為深刻,但是并沒有進行相應的生活化延伸教學,同時課堂創(chuàng)設的問題比較簡單,不能使學生認真思考,無法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加強道德實踐的策略
(一)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綜合道德素養(yǎng)
教師應該正確理解新課標的內容,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根據(jù)學生在初中階段里的發(fā)展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綜合道德素養(yǎng)。教師應該轉變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由課堂中的主導者變成引導者和策劃者,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通過自學、互學和好學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通過引導的方式使學生能夠理解相較困難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教師可以將生活中一些較有爭議的案例在課堂中展示出來,利用情景模擬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將當下社會較為熱門的話題“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進行演示。通過分別讓學生扮演摔倒老人、扶老人者和旁觀者,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這個話題中來,在演示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道德觀念做出實際行動,從而觸發(fā)學生對思想道德的實際體驗。但是,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可能會比較猶豫到底扶還是不扶,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最后的小組評價中,向學生說明不論老人是因為什么原因摔倒了,都應該及時伸出援手,因為這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學生在經(jīng)歷這樣的道德實踐后,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還可以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目的。
(二)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
教師應該將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進行豐富,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發(fā)揮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特點。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多思考、多體驗道德文明情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內化,在內化中踐行。
例如,在學習初中七年級上冊“敬畏生命”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應該在課前制定好教學目標,使學生學會結合社會熱點觀察和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現(xiàn)與意義,逐漸養(yǎng)成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復雜情形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比如“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最美交警”“最美媽媽”……一系列“最美”的事件或人物,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思考,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重要性,自覺關愛身邊的人。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調動了課堂氛圍,還可以讓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得到加強。
(三)豐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做到知行統(tǒng)一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利用課本中每個小的知識點對教材進行生活延伸,讓學生整堂課始終處在道德的洗禮和問題的探究中,在進行新課備課前,教師要將一些豐富的教學案例搬到課堂上,讓學生心靈受到感悟,了解道德實踐的重要性。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周末帶領學生進行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例如,帶領學生去參加交通管理志愿者活動,幫助警察維持交通秩序,學生通過接觸交通認識到維持秩序的意義;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了解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了解我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綜上所述,就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師本身的重視度不高、課程過于注重理論的講授。所以,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關注學生道德實踐能力,在課堂上引入一些生活案例,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體驗到道德的重要性,同時也要讓學生深入實踐中,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道德,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淼.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v.15(06):114.
[2]徐芳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整合案例教學的實踐嘗試[J]. 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11):354-355.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港市桂平木根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