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
“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的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這一重要論述,是學校進行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學校教育的本質特征。
新時期勞動教育內涵的解讀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fā)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最高層面首次對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tǒng)部署。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這些新思想和新論斷,對于全面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切實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勞動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淡化、邊緣化、價值理解片面化;教育過程有勞無教、勞大于教、教勞分離以及勞動的教育功能被消解等。
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需要更新原有的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思想觀念和教學方法,從以往過于關注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轉向勞動素養(yǎng)的培育,提升課程實施內涵。勞動教育是基于體力勞動與物質生產勞動、探索性創(chuàng)新勞動、藝術審美性勞動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是圍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核心,通過勞動教育課程和多樣化的實施途徑對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態(tài)度、勞動精神、勞動情感、勞動行為習慣、勞動意志品質、勞動知識技能等施加影響的一種教育活動。
新時期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理念 建校5年來,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qū))認真落實勞動教育,并在不斷摸索中大膽進行嘗試,遵循勞動教育目標具體化、資源生活化、實施常態(tài)化原則,提出勞動教育實施理念,即突破“課”的邊界,整合資源、綜合實施;將單一的活動轉化為系列主題或“項目”;強化教育閉環(huán)設計,從專注“理論的學習”轉向勞動的感悟、收獲的提升;注重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守正創(chuàng)新。搭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不斷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實施途徑,構建具有新時期獨特魅力的勞動教育新藍圖。
勞動教育課程目標 作為一所完全中學,我校依據(jù)馬克思主義對于勞動的重要論述,圍繞新時期《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力爭在勞動教育目標的設定上突出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結合新時期對教育的要求有的放矢、科學規(guī)劃勞動教育目標,以期達到教育的目的。
初中階段:注重圍繞增加勞動知識、技能,加強家政學習,開展社區(qū)服務、社會公益勞動,適當參加生產勞動,促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健康生活、責任擔當?shù)钠焚|。
高中階段:注重圍繞豐富職業(yè)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參加生產勞動,使學生熟練掌握一定勞動技能,理解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具有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能力。
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搭建三維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第一個維度:深挖學科課程,注重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守正創(chuàng)新。從理論的層面給予勞動教育強有力的支持。第二個維度,突破“課”的邊界,整合資源、綜合實施;將單一的活動轉化為系列主題或“項目”。開展以體驗、研究、責任為主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將知識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第三個維度:展示課程。強化教育閉環(huán)設計,從專注“理論的學習”轉向勞動的感悟、收獲的提升,將學生勞動教育的成果通過不同平臺進行分享和展示,將外化于行的技能內化為品。經過上述三個維度的課程以達到勞動教育的知情意行的有機融合和完美統(tǒng)一。
新時期勞動教育課程實施途徑
學科課程夯實理論基礎,培養(yǎng)勞動情懷 陶行知認為,培養(yǎng)學生生活力,需要教科書。他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眹@這一思想,在勞動教育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堅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活學科滲透。學科老師充分利用本學科特點充分挖掘勞動教育的元素。例如,在學習植物的生長的課題時,學校生物、地理、語文等學科老師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學生觀察植物生長過程,研究植物結構,撰寫成長日記等,實現(xiàn)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等文科課程從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勞動觀念的樹立等方面入手與勞動教育緊密融合。在物理、地理、生物等理科課程中,著重從勞動工具的選擇、運動、動手實踐等方面培養(yǎng)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與勞動教育進行融合。
二是做實技能課程。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齊、開足勞動技術課、通用技術課。加強師資培訓,提升課程質量。同時做好勞動技術課、通用技術課與其他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有機融合。
三是做好專題課程。利用班團隊會、大型集會、升國旗等平臺以主題的形式做好勞動教育專題課程。進行勞動觀念、勞動情感、勞動態(tài)度、勞動習慣教育,發(fā)揮勞動育人的獨特功能。
實踐課程在做中學,培養(yǎng)良好品質和追求幸福的能力首先是豐富多彩的體驗課程。一是勞動體驗課程。勞動體驗課程是勞動教育課程中最豐富、最多元、最具魅力的課程,通過三個維度去實施。第一個維度是日常勞動體驗。通過日常室內外值日和值周班工作,落實每日的勞動教育內容。第二個維度是實踐基地體驗。在研學旅行中,安排學生到新型的農業(yè)生產基地、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新企業(yè)等單位,進行實地考察及勞動體驗等,完成“考察—成果整理—現(xiàn)場答辯—活動體會分享”四大研學任務;學校的自有農場名曰“故人莊”,擁有多塊種植園區(qū),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完成種植全過程,后續(xù)的施肥澆水捉蟲等工作也均由學生自己負責;學校建有200多平方米的創(chuàng)客空間,為學生提供較為先進的技術設備,學生基于自身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chuàng)意轉變?yōu)楝F(xiàn)實;初中博識課是學校的特色課程,自2001年開始,以“博聞廣見、卓有通識”為基本理念,開發(fā)了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為一體,兼有校本課程開發(fā)、校本教研、研究性學習、課程整合性質的綜合性課程;充分利用北京市社會大課堂實踐基地,在社會大課堂實踐活動中挖掘勞動教育的元素,夯實和彌補實踐基地的不足,補齊實踐基地的功能,發(fā)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第三個維度是家庭勞動體驗。加強校內各種資源優(yōu)化的同時,學校還積極貫通家庭資源,形成勞動教育的整合力。為了讓家長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倡導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力所能及地做好家務勞動,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環(huán)境,家校合力提升育人品質。二是職業(yè)體驗課程。學校已經開展了3年的生涯發(fā)展和生涯規(guī)劃教育,在開展中學生生涯規(guī)劃課程中,學校有意識地將其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讓學生在認識自我、學會選擇、規(guī)劃未來的基礎上,進而認識勞動的基本分工、主要形態(tài)、創(chuàng)造價值等,為未來職業(yè)生涯中的勞動與創(chuàng)造、成就與幸福奠基。
其次,獨特創(chuàng)新的研究課程。一是勞動文化研究。迄今為止學校先后邀請過航天英雄景海鵬將軍,軍事專家房兵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戰(zhàn)略導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龍樂豪院士,空軍試飛專家徐勇凌大校等名家大師進入校園開展專業(yè)領域講座,借助名家大師進校園活動,聆聽、采訪名家大師的成長軌跡或采訪勞動模范的英雄事跡,挖掘勞動文化,激發(fā)學生熱愛勞動的內動力,營造熱愛勞動的氛圍,踐行榜樣身上閃光的品質。二是社會生活研究。引導學生開展社會生活的研究活動,從消費心理、供求關系、經營方案、銷售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緊密結合社會生活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
最后,根植內心的責任課程。一是校內外的志愿服務。每逢學校大小活動學校就會召集志愿者,由“志愿者服務部”組織志愿者開展學校各類活動。此外, 每逢假期積極組織學生走進社區(qū),以打掃樓道、宣傳垃圾分類,引導學生們在社會大家庭中體現(xiàn)勞動的價值,懂得勞動的意義,爭做文明志愿者、服務者。二是社會公益活動。學校組織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如向井岡山革命老區(qū)捐書、向新疆困難地區(qū)捐冬衣、走進“北神樹希望小學”開展手拉手活動、向“陽光兒童學?!弊龉婊顒拥?,使學生在勞動中培養(yǎng)社會責任,激發(fā)愛國心、報國志。
由此,學校打造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格局,成立了家校親子勞動基地,形成了服務社會、共建公益勞動的社會形式。
展示課程搭建平臺,升華人生價值 強化教育閉環(huán)設計,從專注“理論的學習”轉向勞動的感悟、收獲的提升,將學生勞動教育的成果通過不同平臺進行分享和展示,將外化于行的技能內化為品。一是節(jié)日活動,以賽促勞。學校5年來創(chuàng)建了七大節(jié)二十項學校大型活動,學校以活動、比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勞動教育的開展。如:科技節(jié)“月球車的制作”、藝術節(jié)的藝術作品展演、五四表彰系列活動、讀書節(jié)書簽制作比賽以及五一勞動節(jié)、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等活動,在節(jié)日節(jié)點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臺,提供交流勞動成果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勞動能力。二是綜素評價,以評促勞。從全面提升中學生綜合素質這一核心目標出發(fā),從新時代勞動對勞動者各方面能力的新要求入手,把學生勞動教育的考核結果納入綜合素質評價的要素和評優(yōu)評先的重要參考范疇,鼓勵、引導學生自覺參加勞動創(chuàng)新。加強過程性評價,在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技術勞動等不同的勞動教育中,采取自評和多元評價,促進中學勞動教育常態(tài)實施、有效實施。
學校勞動教育意義深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將不斷完善工作思路,不斷創(chuàng)新實施途徑,使學校的勞動教育更具有時代感、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工作中更有成效。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