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姍 周游
【摘要】 ? ?“互聯網+教育”時代對混合式教學賦予了更多新內涵,而營銷類課程愈發(fā)需要這些新的模式、方法、技術去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助力教學質量提升與人才培養(yǎng)。結合相關學者的研究發(fā)現,當前營銷類課程存在教學方法融合性不足、課程群建設不完善、實踐教學開展不充分等問題,構建了“線上+線下+效果評價”的營銷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期深入理解“迭代思維”、“跨界思維”和“大數據思維”等互聯網思維方式的內涵,推動營銷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之路。
【關鍵詞】 ? ?互聯網+ ? ?營銷 ? ?混合式教學
引言:
應用型高校營銷類課程包括市場營銷學、營銷策劃、營銷調研、消費者行為學等多門課程,其與社會經濟生活以及企業(yè)市場密切聯系,具有經驗性強、實踐性強以及復雜性強的特性,營銷類課程教育應是當前高等教育觀念轉換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典范之一。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踐領域,高校學生學習方式在移動互聯、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推動下日益突顯出個性化和泛在化特征,馮曉英等(2019)學者指出“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教學,本質在于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種真正高度參與的個性化學習體驗[1]。因此,教師職責也逐漸從知識的傳遞者演變?yōu)閷W習能力培養(yǎng)的引路人,課堂教學模式也隨著各種移動設備介入,呈現出豐富化、趣味化等特性,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常態(tài)”。
一、營銷類課程教學發(fā)展現狀
1.教學方法多元,但融合性不夠。由于營銷類課程設置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授課教師多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多種方法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專業(yè)知識,但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缺乏融合性,最終的教學效果提升欠佳。
2.課程內容豐富,但課程群體系搭建不足。營銷類課程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但當前階段,單門課程的系統(tǒng)性較強,課程群的系統(tǒng)性極弱,教學資源壁壘并沒有破除,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溝通中、教學方法應用上不深入,導致各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上特色不明顯。
3.實踐教學條件已具備,但應用不充分。為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為了適應企業(yè)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不少高校已開啟實踐教學嘗試,并為此投入不少的資金、人才等支持,但營銷類課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情況,學生綜合素質與專業(yè)能力與企業(yè)需求存在偏差。
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營銷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結合相關學者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本文構建了“線上+線下+效果評價”的營銷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
1.線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1)課前設計。根據營銷類課程特點及教學大綱要求,明確每門課的教學重難點,選擇合適的網絡平臺構建線上教學內容。一方面可以利用MOOC等平臺資源,另一方面可以自制微課上傳選定平臺幫助學生進行課前資料性學習。2)課中設計。可以利用超星學習通等課堂教學工具,進行多種多樣的課堂互動形式(例如簽到、搶答、主題討論、隨堂練習、分組任務等),增加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性,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場景。3)課后設計。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發(fā)布課后學習任務,包括章節(jié)測試、作業(yè)、資料閱讀等內容。透過線上平臺打破營銷類課程之間的知識壁壘,邀請不同課程的授課教師進行綜合性任務設計,構建合理的營銷類課程群知識學習網絡。
2.線下教學過程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內容思路、教學方法、輔助手段、信息化教學工具應用、師生互動形式等方面設計。針對營銷類課程的實踐性較強特點,在進行線下教學過程設計時,要合理應用信息化教學工具,既增強線下課堂教學的高度參與性,又保證教學過程的系統(tǒng)性。
3.教學效果評價設計?;旌鲜浇虒W的特點之一就在于“先學后教、教學融合、以學定教、以教引學”[2],楊陽等學者(2020)構建了包括教學態(tài)度、教學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反饋、教學考核、教學效果等八個評價指標體系[3],本文基于營銷類課程的特點,在進行教學效果評價設計時主要考慮教學水平(線上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講授)、教學內容(線上資料安排、課堂內容組織)、教學方法(線上線下融合情況)、教學效果(線上教學過程數據、課堂教學評價、課外拓展能力)等四個要素指標,綜合考慮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維度,探索有效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馮曉英,孫雨薇,曹潔婷.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學習:學習理論與教法學基礎[J].中國遠程教育,2019(02).
[2]田玉琬,文成,王貴.“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淺析與探討[J].輕工科技,2020,36(12).
[3]楊陽,孫鑫,陳磊.混合式課程教學評教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20,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