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師范大學,福建漳州 363000)
揚琴在中國是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揚琴起源于波斯,在明朝末期傳入中國。現今在中國常用的揚琴型號為402號,其總共有144根琴弦,是民族樂器中琴弦最多的樂器。揚琴的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剛柔并濟表現力極為豐富,既可以獨奏,也可以作為其他樂器的伴奏,其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揚琴在我國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揚琴教育也隨之發(fā)展了許多年。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西方文化藝術的沖擊,揚琴教育遇到了“瓶頸”。像聲樂中許多人認為外國歌劇地位高于中國藝術歌曲一樣,許多人甚至不認識揚琴,認為揚琴不如西方樂器“高大上”不必過于深入的研究其教育方式。但我認為究其根本,揚琴教育的普及不僅僅是對傳統樂器的宣傳,更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之前看過的一篇題為《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中作者寫道:“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揚琴屬于比較受學生歡迎的專業(yè)…每年選報揚琴專業(yè)的學生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我并不是很認同這位作者所說的觀點,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揚琴”面臨的形勢是很嚴峻的。從我的自身經歷來看,我們年紀音樂學一共有一百名同學,僅僅只有五名同學是揚琴專業(yè)的,選修的同學更是少之又少,而鋼琴聲樂專業(yè)的同學卻有幾十人,占了大部分。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揚琴并不屬于一個比較受歡迎的專業(yè),它還是屬于一個比較冷門的樂器。
曹玥在《由揚琴教育現狀所引發(fā)的思考》中說道:“盡管中國揚琴在形制、音域、音色、轉調、演奏技巧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但仍然是專業(yè)文藝團體、藝術院校的專利,還沒有達到普及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的層面……目前,國家雖然制定了揚琴教學大綱,但各院校在執(zhí)行過程中仍存在著差別,在揚琴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確實,提到揚琴,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還是樂團中那個坐在“C位”的樂器,很少人有去真正了解過揚琴,我也遇到過我身邊的朋友們都不知道揚琴的“揚”字到底是哪一個。在我確定考研目標院校的時候,也碰到了許多綜合類大學并沒有揚琴表演這個專業(yè)而使我不得不轉專業(yè)或者放棄的尷尬境地。揚琴的現實處境其實十分緊張窘迫。
我們可以將揚琴演奏大致分為獨奏和合奏兩部分,而伴奏又是揚琴合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與其他樂器合奏、樂團伴奏還是像山東琴書這些地方戲曲中的配奏,揚琴的伴奏屬性都尤為突出。事實上,作為大學生的我,在平時接受的揚琴教育教學中,更多的都還是以獨奏為主,除了特定的演出,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少會涉及一些揚琴伴奏的內容,因此在揚琴伴奏方面,不只對于我,我認為對于大多數的當代學生都是一個薄弱點。
那么,如何進行揚琴伴奏教學,如何讓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揚琴伴奏技巧呢?西安音樂學院的王婕碩士在2009年發(fā)表的碩士論文中的第三章中國揚琴伴奏應具備的綜合能力提到,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揚琴伴奏者,應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包括分析樂譜的能力、藝術處理的能力、應變協調的能力、統一情感的能力和即興伴奏能力等。我認為總結起來說就是兩大種類的能力,即樂曲處理能力以及隨機應變能力。
樂曲處理能力不僅僅體現在揚琴伴奏中,在揚琴獨奏中也是一個重要的能力,甚至在所有樂器的演奏中它都尤為關鍵。樂曲的處理又分為對曲子基礎要素的處理(節(jié)奏、旋律、強弱等)以及曲子中情感的處理。
1.對基礎要素的處理
拿到伴奏的譜子,許多人都會著急的先開始摸譜,而這么做其實是欠妥當的。當我們拿到一份新的伴奏譜時,應先對其進行大致的瀏覽,運用已有的樂理基礎知識,判斷其調式調性,明確其速度風格的要求,觀察樂曲中間有沒有經歷轉調離調等。大致瀏覽完之后,我們再進行詳細的辨讀,比如重點關注譜子里是否有一些較高難度的裝飾音(例抹滑音、撥音等)。識譜的最后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就是將伴奏譜與主奏譜進行認真的對照,比對其節(jié)奏型、旋律走向的區(qū)別,為之后的合奏做好充分的鋪墊準備。
接著就可以進行初步的摸譜彈奏,摸譜階段只要求把整首伴奏曲子理順下來,完整彈奏,注意節(jié)奏、旋律音以及一些裝飾音。
最后就是對曲子的“打磨拋光”,這一步就涉及一些“技術活”。在已經將整首伴奏彈下來的基礎上,對每個音的力度、強弱等要進行重點修飾,我認為這部分的處理也關系到之后感情的融入。在和主奏樂器進行串合的過程中,也要隨時注意修改伴奏樂曲中一些細膩的處理部分,切記不可過于突出,以至于蓋過主奏樂器的風采。在音色上要做到“兩清”,即清亮和清晰;在力度上要做到強弱分明有層次。
2.對情感的處理
無論是在揚琴的伴奏還是合奏中,情感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它不但能使自己充分融入歌曲,還能夠使觀眾在欣賞曲子旋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去體味歌曲。若對于較為抒情的伴奏樂曲,伴奏者可在彈奏時隨著旋律輕輕擺動身體,使自己徹底融入曲子中。而對于激情激烈一些的歌曲伴奏,伴奏者可隨著樂曲較為有規(guī)律的律動,還可加入類似點頭這樣有韻律感的動作。當然,作為伴奏,還是要多依附于主奏者,對樂曲的情感處理可以多參考主奏者的處理方式,情感表達盡量與主奏者保持一致。
我們常常在舞臺演奏中會碰到一些突發(fā)事件,例如忘譜、主奏者演奏錯誤等等,這時就需要我們有良好的演奏素質以及專業(yè)的隨機應變能力。而面對這樣的突發(fā)事件,伴奏者常常需要緊急地進行即興伴奏(演奏),這就聯想到了伴奏中的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即興伴奏。首先,要想很好的掌握即興伴奏,就需要有強大的樂理知識,尤其是和聲知識的儲備。在編配伴奏時,老師常常會要求學生從最基礎的一級三級五級和弦寫起,再慢慢添加一些副屬和弦以及加花音,即興伴奏也是如此,只有充分了解掌握了和聲知識,才能在給出一條旋律時快速的編配出它的伴奏織體。其次,當然也需要伴奏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演奏技術,能熟練掌握揚琴演奏中的一些技巧,對音質、節(jié)奏、旋律等因素的把控性較高。在演奏技術穩(wěn)定高超的時候,才能更好地發(fā)掘其即興伴奏能力。
上面說了關于揚琴即興伴奏的兩大能力,剛好在上個學期我在一位二胡學姐的音樂會上為其伴奏了一曲《江河水》。在此我想以此為例,詳細分析一下揚琴伴奏。
首先判斷調式調性,可以看到上圖為正譜里的調式注明,曲子調式較為復雜,共轉了兩次調由降B調轉到C調再由C調轉回降B調,還能看到一些信息,這首曲子的整體風格應該是較為凄慘悲涼的。整首伴奏沒有太多的裝飾音以及技巧音,但是節(jié)奏變化較多,在演奏中要尤為注意。
上面這段譜例是全曲開頭揚琴進入的部分,可以看出整體節(jié)奏還是呈現出單(二胡)對多(揚琴)的,所以特別要時刻注意二胡主旋律的節(jié)奏以及旋律走向。第五小結最后一拍到第六小結結束揚琴伴奏是八分的雙齊竹,練習的時候要注意不能過于死板,這部分的主旋律是由弱漸強再減弱,所以伴奏也要隨著主旋律的強弱規(guī)律變化或者一直都弱奏來做一個襯托音。
這段樂句是在轉C調之后接二胡獨奏的一小段揚琴獨奏,也是全曲中比較獨特的地方。轉調之后樂曲本身的情緒就發(fā)生了變化,再加上前面是一句二胡獨奏,所以要特別注意這個地方的銜接。變化成揚琴獨奏,力度可以稍大,演奏力加強。由于后面銜接的又是二胡獨奏,所以要注意最后一小結獨奏的強弱,應該要處理為以弱結束,這整句揚琴獨奏樂句的強弱變化應是,由弱漸強再減弱。
這首樂曲整曲都有較為明確的強弱以及情緒情感提示,練習的時候要注意這兩個部分??傮w來說節(jié)奏型與二胡都是能較為呼應的,練習難度不是特別大。
回溯本文,我主要從兩個大的方向對揚琴伴奏教學進行了論述,呈現出了一個較為清晰的理論框架,而其中的重點在于第二個方向關于揚琴伴奏教學以及其在揚琴教育中的重要性。開頭的揚琴簡介以及中國揚琴教育現狀都為第二部分的補充,使文章能夠更好地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和產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