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素梅
針灸分為針法和灸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屬于“內病外治”之術,主要是通過全身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輔以一定操作手段來實現治療效果。千百年來,針灸在維護人民健康方面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現在,仍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
毫針刺法:指利用毫針刺入或刺激腧穴經絡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包括持針法、進針法、行針法、補瀉法、留針法、出針法等,是諸多刺法中的主體,也是針灸醫(y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在實際應用中,刺法有嚴格的操作規(guī)程和明確的要求,其中針刺的術式、手法、量度、得氣等尤為重要。
灸法:指以艾絨為主要材料,點燃后直接或間接熏灼體表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也可在艾絨中摻入少量辛溫香燥的藥末,以加強治療作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目前常見的灸法為艾灸,包括溫針灸、艾條灸、艾炷灸等。
拔罐法:又稱吸筒療法、拔筒法。是指應用各種方法排除罐筒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其吸附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通過吸拔,可引致局部組織充血或郁血,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濕、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
梅花針療法:也稱皮膚針療法,即由5根或7根針結成叢針,彈刺皮膚經絡穴位,以達到疏通經絡的功效。
此外,根據刺激部位的不同還可分為手針法、耳針法、頭針法、眼針法、腕踝針法、足針法等。
針灸療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有廣泛的適應證,可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2.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作用。
3.操作便捷、經濟實惠。
4.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也因此受到廣大醫(yī)師和患者喜愛。
很多人會問:針灸療法到底疼不疼?其實,這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醫(yī)生,另一個是患者。
一般來說,針刺入人體后會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這些都是針刺得氣的反應,是好的表現。當然,一個身心放松的患者,也會配合醫(yī)生的進針,減少針刺發(fā)生疼痛的概率;若患者非常緊張,那疼痛感也會比較強烈。一般來說,針灸師可將絕大多數疼痛感降低到完全可以忍受的輕微程度,所以請初次接受針刺的患者不要緊張,盡量放松,以利于施針。
需提醒的是,針灸雖好,但并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以針灸,以下幾點針灸注意事項要牢記:
1.過度饑餓、疲勞者應在休息、進食后再行針灸,否則容易引起暈針。暈針的表現是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心慌氣短、惡心欲嘔、面色蒼白、出冷汗等。若有上述情況,應及時告知醫(yī)師處理。暈針患者一般平臥休息后即可恢復正常。
2.患者在進行針刺操作時應取舒適自然的體位,否則留針期間容易疲勞,且留針期間肢體不宜再動,以免發(fā)生折針、針體移位誤傷組織等不良后果。有的患者針后穴位局部有一些不適感,一般數小時內消失。
3.針孔處皮膚應保持潔凈。一般針后2小時不要著水,以防感染。糖尿病患者皮膚容易感染,更應保持局部皮膚的潔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