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歷史,離不開史學家對于歷史事件及其意義的闡述。培養(yǎng)高中生的歷史解釋能力,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去探究歷史的真相,盡可能地去還原歷史,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文章探討在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之下,如何在高中歷史復習教學當中對學生進行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復習教學;解釋能力
一、 引言
歷史解釋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是否能夠學好歷史這門課程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當中,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者,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在高三歷史的復習階段當中,歷史工作者需要著重去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讓學生站在整體的大環(huán)境下,全面、客觀、綜合地認知歷史事件,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高中歷史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二、 主要概念界定
(一)歷史解釋的概念
目前學術界對于歷史解釋這一概念,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認知和理解,不同學者對歷史解釋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歷史解釋并不是從一而終,一成不變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也有一千種歷史解釋,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歷史解釋。從哲學角度來說,歷史本身就是一種解釋。歷史解釋是人們在基于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對于歷史的個人感悟和個人認知,即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地闡述,《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當中是這樣解釋歷史解釋這一概念的:歷史解釋是以真實的歷史史料作為依據(jù),以歷史的理解作為基礎,對發(fā)生在過去某一時間段的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地分析和評價。
(二)歷史解釋能力
歷史解釋能力也被稱為對歷史的闡釋能力和詮釋能力,歷史解釋能力是歷史學科的基本能力之一?!陡咧袣v史課程標準》中對歷史解釋能力這一概念進行了定義:歷史解釋能力及依據(jù)歷史的相關史料,在理解歷史的基礎上,對發(fā)生在過去的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客觀的評判,所產(chǎn)生的一種態(tài)度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會逐步深入歷史事件,在歷史事件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并嘗試去解決問題,尋找到歷史問題的本質、價值與內(nèi)涵,進一步去探究歷史的進程,揭開歷史的真實面貌。
三、 培養(yǎng)高中生歷史解釋能力的重要性
(一)落實中學歷史的教學目標
歷史的學科能力主要包括歷史思維能力、歷史解釋能力、歷史理解能力、歷史研究能力、歷史評判能力等等,其中歷史解釋能力是構成歷史學科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如果學生不具備歷史的解釋能力,那么歷史評判、歷史表達、歷史研究都會失去其原有的支撐。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歷史解釋能力也越來越凸顯出它應有的價值,目前歷史解釋能力已經(jīng)成為高中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對高中生進行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yǎng),是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高中歷史教學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發(fā)生的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果、人名等等,而是要求學生深入到歷史事件當中去思考歷史事件的結果以及歷史事件的本質和內(nèi)涵。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才能夠使學生對歷史事件做出合理地解釋。
(二)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展
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人類讓學生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詮釋和理解,能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認知。認知、詮釋、理解、分析都隸屬于人的思維品質,而解釋又與這些思維品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什么樣的思維,就會有什么樣的解釋,所以說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能夠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展。
(三)體現(xiàn)了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歷史解釋也是貫穿于整個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的,并非獨立存在的一個個體。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通過各種歷史史料進行歷史事件的還原,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去認知歷史,更好地去了解歷史的真實情況,感悟歷史,實事求是地進行歷史的敘述和詮釋。學生也能夠在認知歷史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對民族的自豪感,對國家的使命感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四、 高中歷史復習教學中學生解釋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一史多解
一史多解的含義是能夠區(qū)分歷史敘述當中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解釋的敘述,能夠認識到同一歷史事件會有不同的解釋,并能夠對這些不同的解釋進行客觀地分析和評價。
歷史敘述的是發(fā)生在過去的歷史事件,所以歷史敘述中既包括有敘述者對整個歷史事件的描述,同時還包括敘述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主觀立場。一般來說歷史事件是發(fā)生在某一特定時間的特定行為,所以相對來說歷史事件是唯一的,但是不同的人在描述這一歷史事件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見,這就導致了歷史解釋的多樣化。作為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在高三歷史的復習教學過程當中,應當積極地讓學生去閱讀不同立場、不同觀點的歷史解釋,并用自己的歷史知識建構去探究歷史解釋,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當中,不斷地靠近真實的歷史,并揭開歷史的真實面貌。
(二)客觀論述
客觀論述指的是能夠站在科學、公平的角度,對發(fā)生在過去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歷史現(xiàn)象進行客觀的論述,并有理有據(jù)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高三的歷史復習教學階段,高中歷史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學會判斷歷史解釋和歷史事實,另一方面高中歷史教師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深入到歷史事件當中,去探究、分析歷史真實現(xiàn)象的能力,以此讓學生客觀的去論述歷史事件,并嘗試去還原真實的歷史事件。
例如,唐太宗曾經(jīng)說過:“昔日為戎無上策,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乎?漢武窮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國,所就(成就)無幾。如今綏之以德,使窮發(fā)之地為編戶乎?”他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則材料當中說出了唐太宗在即位期間采取了比較開明的政治決策。從漢武帝的角度來說,唐太宗采取的政治手段比較溫柔,而且也十分的有效,能夠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繁榮昌盛、和諧發(fā)展。但是學生在學習了西漢歷史之后,就能夠發(fā)現(xiàn)唐太宗對于漢武帝的評價是比較片面的。漢武帝在位期間,曾經(jīng)反擊匈奴,這場反擊匈奴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是正義的,為了平定中原。雖然說在競爭的過程當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通過這場戰(zhàn)爭,卻使得西漢的北部邊境都得到了安定,同時還促進了中原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