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
[摘 要] 大學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場所。大學生群體經歷了十余年的系統(tǒng)教育之后,其心智發(fā)育相對較為完善,并已經形成了價值觀的雛形,而適當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對大學生起到指導的作用,確保學生的價值觀能夠向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需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特殊載體,結合課程安排和校園生活現狀,采取針對性的培養(yǎng)策略。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學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部分不良因素,導致實際培養(yǎng)效果無法達到預期。從大學思想政治教學的現狀出發(fā),簡要介紹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并著重分析了培養(yǎng)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 大學思想政治教學;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策略
[作者簡介] 付 明(1978—),男(滿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學士,黑龍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倫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13-0163-04? ?[收稿日期] 2021-01-20
一、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已經成了我國教育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大學階段是學生成才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弘揚、培養(yǎng)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時期。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與大學思想政治教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性,而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貫徹基本理念就成了廣大教育者現階段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分析
在社會環(huán)境當中,群體之間存在著相互獨立、相互影響的關系,而群體中的組成個體在職業(yè)特性、年齡結構、個性愛好、受教育情況等諸多因素方面均保持著較高的一致性,這也決定了群體的整體利益需求趨向于一致化。在這種利益需求一致化的基礎上,整個群體對于某種價值觀念的認可程度也相對較高,且這種價值觀念會持續(xù)影響群體整體的發(fā)展和進步。從價值取向的維度來看,群體所持有的價值觀念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而核心價值觀念則在整個價值觀念體系中占據著主導和核心地位,其不僅能夠作用于其他價值觀念,同時也能夠影響群體成員價值認同的理念[1]。
三、思想政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價值觀時的影響因素
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體系,針對學生現有的價值觀念,給予針對性的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教學實踐工程。在這一過程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并不能全權決定最終的培養(yǎng)效果,因為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是多方因素共同參與、共同影響的結果,合理調動各方面因素可以保證培養(yǎng)效果的最大化,但同時也會對培養(yǎng)結果形成一定的負面作用?,F如今,隨著時代、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速度不斷加快,物質生活已經極為豐富,而多種不同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持續(xù)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在這種思想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均滲透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且其存在的形式豐富化、多樣化,并在無形當中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2]。
(一)思想政治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的影響
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性、綜合性的過程,且各項因素參與其中,會直接決定最終的成效和具體時長。在各項影響因素當中,思想政治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水平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自古以來,教師就需要做到“為人師表”,要主動成為學生心目當中的典范和表率。僅就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的角度而言,言傳身教的實際效果往往會大于理念灌輸式教育的效果,且只有學生從內心深處將教師視為自己的人生導師,教師所采取的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策略才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得到發(fā)揮。反之,若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水平較低,自然無法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之間形成雙向互動,學生對于教師的認可程度也相對較低,甚至會對教學活動持懷疑的態(tài)度,從而導致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難度大幅度提升,而最終的教育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3]。
(二)功利化價值取向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功利化價值取向已經成了社會中廣泛存在的一種價值觀念,而功利化價值取向的存在則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此外,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教學思維的影響,德智合一的教學模式廣泛存在,且呈現出了重智輕德的極端化現象。學生長期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下接受系統(tǒng)教育,其自身也更加關注智力能力的提升,而對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關注度較低。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屬于一種客觀社會現實,是傳統(tǒng)教育體系弊端的具體表現形式,且在我國高等教育中也廣泛存在。正因如此,多數高校側重于對專業(yè)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的價值取向、價值追求、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要素的關注度較低,且在我國長期采取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校的教育活動始終將工作的重點集中在智育和技能培養(yǎng)方面,片面認為提高學生的智育水平和技能水平是決定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唯一指標。正是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之下,思想政治教學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略顯尷尬,并逐漸淪為專業(yè)教育的附屬品,盡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屬于教學體系的組成部分,但其實際功能價值始終無法得到充分發(fā)揮。而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若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念,顯然是不切實際的[4]。
而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多數大學生往往將校園生活的關注點集中在個體的未來發(fā)展方向上,即專業(yè)知識學習、專業(yè)技能學習和就業(yè)方向的實際需求等,且在實際行動中,大學生往往將精力集中在賺取未來競爭“資本”方面,即追求個人利益。功利化價值取向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影響度較深,甚至追求個人利益已經成了部分大學生的全部思想觀念,當大學生對于功利化價值取向的關注度持續(xù)加深時,會導致出現價值觀錯位的情況,這不僅會對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形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會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另外,從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習專業(yè)知識、練習專業(yè)技能已經成了一種常態(tài)化的現象,學生往往關注專業(yè)學習成果,追求獲取更多的技術能力。而反觀思想政治教學,多數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消極的態(tài)度,無法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其中,甚至會拒絕參與思想政治教學活動,這也導致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缺乏合理定位[5]。
(三)灌輸式的教學模式
在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主動構建恰當的師生關系,明確學生的課堂地位,強調課堂中的互動性。而從思想政治教學的實際情況中可以發(fā)現,在傳統(tǒng)教學思維和應試教育體系的影響之下,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主要是以知識灌輸式的形式存在于思想政治課堂當中,教師不會主動了解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政治實際情況,僅僅是將固有的價值理論利用課堂這一途徑向學生輸出。在這種教學體系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觀念的狀態(tài),而過于強勢的觀念輸出則會影響到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不可否認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學生對于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而由于形式層面的扭曲,學生難以將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充分吸收,更無法體現在生活實踐當中。灌輸式教學模式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應用多年,僅從教學投入和收益角度來看,收益大于投入,這也是廣大思想政治教師愿意采取灌輸式教育的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觀念學習和知識學習有著根本上的差異,觀念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養(yǎng)水平,鼓勵學生將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應用于生活、學習實踐當中,而僅僅掌握理論知識顯然不足以實現這一既定目標。此外,灌輸式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其本質上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學生的主觀判斷能力和個性化認知等多方面需求,其實際培養(yǎng)效果也勢必會大打折扣。最后,多數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中沒有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更沒有將學生的核心價值觀需求視為教學活動的基本目標,從而導致教學內容層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且在教學方法、手段落后的情況下,最終導致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效果受到了較大影響[6]。
四、大學思想政治教學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策略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
思想政治教師個體的綜合素養(yǎng)水平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效果影響較大,這主要是因為思想政治教師往往是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主要示范性對象,其言行舉止會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決定了思想政治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由此可見,為了實現培養(yǎng)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既定目標,高校方面需要高度重視提高思想政治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水平。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是一名大學思想政治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鑒于核心價值觀本質上與主流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屬于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考慮自身的思想政治方向,并在教育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具體而言,想要實現培養(yǎng)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目標,思想政治教師自身需要充分理解和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和要求落實到工作實踐當中,才能形成較好的教育效果。業(yè)務素質是保證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效率的基本保障,思想政治教師不僅要“善教”,更要“會教”,要深刻領悟教育的本質,依據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需求,有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并在課后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和幫助。最后,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是決定其影響力的關鍵所在,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往往能夠形成較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學生會發(fā)自內心認可教師,同時認可教師所弘揚的核心價值觀念,從而將學習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內在的動力[7]。
(二)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學內容
從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角度來看,其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反映和表現,且思想政治課程在教育主旨上也與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主旨保持著高度一致。這也意味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師需要深刻認識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目標,主動挖掘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核心價值觀素材和內容,并嘗試在教學過程中處處融入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和觀念,進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其次,在融入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師需要保證價值觀融入的合理性,要依據教學安排巧妙進行滲透和融入,并著重凸顯人文精神和時代精神,依靠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夢想對學生進行激勵式教育,鼓勵學生把握當下,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并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來實現理想和目標。最后,思想政治教師需要從學生專業(yè)的角度出發(fā),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嘗試將相關專業(yè)領域的人物事跡、案例融入教學內容當中,這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共鳴感,同時也可以強化學生自身對于專業(yè)的正確認識,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為學生的未來就業(yè)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三)采取對話式、引導式教學模式
實踐證明,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無法通過灌輸式教育實現,其僅僅能夠讓學生牢記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無法讓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的人生引導者。在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教師需要采取對話式、引導式的教學模式,保證課堂的互動效果。思想政治教師需要充分認可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尊重學生個體,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灌輸式教育,主動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溝通交流,并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學生、感化學生。同時,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學氛圍的營造,積極采取靈活多樣性的教學方式,顛覆傳統(tǒng)的固態(tài)化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引入多種學習形式。在講解相關內容時,要改變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減少機械化的說教,嘗試從情感角度出發(fā),實現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并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舉例說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共鳴感,最終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將與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內容傳輸給學生,這不僅可以保證學生充分記憶,更能夠使學生實現活學活用。
(四)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踐行核心價值觀要求
從某種角度來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完善自己價值觀念的主要渠道,但并非唯一渠道,且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不應當僅僅局限于課堂范圍。對于思想政治教師而言,其應當樹立廣泛式的教學觀念,嘗試將思想政治課堂中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互融合,鼓勵學生通過生活去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僅僅通過課堂教育不利于核心價值觀的完全形成,而想要加快這一形成速度,就需要不斷完成從實踐到總結的重復過程。通過社會生活實踐,學生可以近距離感悟到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越性,有利于學生形成高尚的價值取向和正確的理想信念,并為了實現這一理想而不斷努力。
五、結語
綜合來看,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相互結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思想政治教學的作用,引導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同時更能夠強化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師需要從思想政治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斷嘗試融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借鑒國內外的優(yōu)秀案例,并結合高校教學大環(huán)境,對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從而為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良好核心價值觀念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丁燃.高校思政教學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滲透[J].青春歲月,2020(5):160.
[2]程欣榮.高校思政教學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策略[J].山西青年,2020(5):173-175.
[3]屹付.基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維度下高校思政教學的實踐[J].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與實踐,2020(13):148.
[4]陳秋瑋.高校思政教學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方案解析[J].知識文庫,2019(9):154-155.
[5]康先瓊.試析大學思政教學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策略[J].青春歲月,2019(8):177.
[6]鄧禮娟.高校思政教學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J].法制與社會,2019(11):202-203.
[7]陳秋瑋.高校思政教學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方案解析[J].知識文庫,2019(9):154-155.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lac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values.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systematic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mature, and the embryonic form of values has already been formed. Appropriate core values education can guide college students and ensure that students values develo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needs to rely on the special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mpus life, and adopt targeted cultiv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unfavorabl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values, which leads to the fact that the actual cultivation effect can not meet the expect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