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芳
(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兒科,福建 廈門 361021)
小兒腹瀉是一種以大便次數增多、糞便性狀異常等為主要特征的兒童疾病,多數患兒患病后會產生發(fā)熱、腹瀉、惡心等癥狀,嚴重者存在脫水、水電解釋紊亂、酸堿平衡失調等問題,增加其患代謝性酸中毒、低鎂血癥、低鈣血癥等疾病的風險,進而損害患兒身心健康,危及患兒生命安全[1]。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小兒腹瀉發(fā)病率相對較高,五歲及以下兒童達到20.1%,每個兒童年均發(fā)病次數超過3次[2]。與此同時,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關鍵時期,生理、心理脆弱性較強,如腹瀉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極容易損害身體健康,提高兒童死亡率。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2歲以下兒童為小兒腹瀉高發(fā)群體,小兒腹瀉死亡率超過0.5%。因此,加強小兒腹瀉病防治至關重要。隨著近些年小兒腹瀉臨床診療研究的不斷深入,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治療方案,如迅速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合理使用抗生素抗菌消炎,有效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與發(fā)展,保證營養(yǎng)充足,盡早消除臨床癥狀等。并在此基礎上研制出多種治療藥物。本研究意在通過分析雙歧桿菌活菌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效果,探尋安全、高效治療方案,為臨床實踐提供有益指導。
選取140例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小兒腹瀉患兒,根據治療方式存在的不同結合抽簽法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70例,男患兒36例,女患兒34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8歲,平均(4.22±1.67)歲,病程1~5d,平均(2.31±0.17)d,輕度脫水40例,中度脫水30例,平均排便次數(5.87±1.22)次;觀察組70例,男患兒36例,女患兒34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7歲,平均(4.26±1.44)歲,病程1~5d,平均(2.33±0.25)d,輕度脫水42例,中度脫水28例,平均排便次數(5.74±1.31)次。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小兒急性腹瀉確診病例;臨床癥狀明顯病例;臨床資料完整病例;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并發(fā)癥病例;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病例;對治療與護理依從性差病例;遷延性和慢性腹瀉病病例;細菌性腸炎病例。
密切觀察所有患兒病情變化,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對癥治療,包括降溫治療、補液治療、止吐、營養(yǎng)補充等。在此基礎上,采用由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為3g×10袋/盒的蒙脫石散治療對照組患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690)。溫水口服,1歲以下,3g/d;1~2歲,3~6g/d;2歲以上,6~9g/d。應用蒙脫石散治療的同時,為觀察組患兒增加雙歧桿菌活菌治療,蒙脫石散用法用量同對照組,研究所用雙歧桿菌活菌為內蒙古雙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金雙歧(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9980004)。<180d患兒,1片/次,2~3次/d;0.5~3歲患兒,2片/次,2~3次/d;超過3歲每次增加1片,用藥頻次不變。兩組患兒連續(xù)治療3d后進行效果評價。
臨床治療有效率、小兒腹瀉典型癥狀(腹瀉、腹痛、嘔吐、發(fā)熱等)消失時間以及減少住院時間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便秘、惡心、皮疹、口干等)。
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相關指標判定:(1)顯效:癥狀完全消失,便樣恢復正常;(2)有效:癥狀好轉,便樣基本恢復正常;(3)無效:病情無明顯變化或加重。臨床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1。
表1 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 n(%)]
觀察組腹痛、發(fā)熱、腹瀉、嘔吐等典型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對照組住院時間(10.36±2.45)d,觀察組住院時間(8.32±2.68)d,后者明顯短于前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700,P=0.000<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有1例便秘、1例惡心,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6%;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3例便秘、2例惡心、2例皮疹、2例口干,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86%;兩組數據對比(χ2=4.834,P=0.028<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目前,關于小兒急性腹瀉,臨床主張通過預防和治療脫水、繼續(xù)進食、使用適宜藥物等方式方法,達到營養(yǎng)維持、水電解質紊亂糾正、臨床癥狀改善、機體功能調節(jié)、并發(fā)癥預防、疾病影響控制等目的,最終產生疾病有效治療效果。例如,胃酸合劑、嗎丁啉等藥物促進消化,消除惡心、嘔吐等癥狀;劇烈嘔吐后禁食6~8小時,減輕患兒腸胃負擔,禁食后行母乳喂養(yǎng)(母乳不足情況下,用牛乳、豆?jié){等替代),保證營養(yǎng)充足的同時,避免消化不良。基于近些年小兒腹瀉研究力度的加強,小兒腹瀉的認識水平大幅度提升,加之生物制藥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小兒腹瀉治療藥物種類增多,臨床治療方法具備多樣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強科學、合理、有效、安全治療方案的探究,以確保小兒腹瀉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說明雙歧桿菌活菌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腹瀉具有良好療效,利于患兒疾病康復。究其原因:(1)研究發(fā)現(xiàn)蒙脫石散在成分腹瀉、小兒急性腹瀉、小兒慢性腹瀉等治療中存在確切療效。就小兒腹瀉而言,蒙脫石散對其病原體具有較強吸附、固定作用,使這些病毒、細菌失去致病作用,達到治療目的[2]。蒙脫石進入消化系統(tǒng)后,能夠通過改善消化道粘液質量,對小兒腹瀉造成的消化道黏膜損傷進行修復,并產生一定保護作用,產生致病因子影響控制、菌群平衡、局部止痛、消化系統(tǒng)免疫能力提升等功效。此外,蒙脫石不受病原體耐藥性影響,不良反應少,能夠攜帶消化道致病因子完全排除體外,讓臨床治療更具有效性、安全性。(2)研究表示活菌制劑在腹瀉治療中的有效運用,利于患者腸道菌群平衡恢復。作為活菌制劑典型代表的雙歧桿菌活菌,在進入人體后可通過構建生物屏障,對病原體入侵、定植等產生良好預防、抑制功效,從而控制小兒腹瀉發(fā)展,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與此同時,既有研究表示小兒腹瀉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受腸道菌群失調影響較大,而抗生素的長時間使用,不僅能夠使病毒、細菌產生耐藥性,也容易損害胃腸道微生態(tài)系統(tǒng),降低小兒腹瀉治療效果。服用雙歧桿菌活菌后,可有效調整腸道菌群,促進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縮短小兒腹瀉治療時間。此外,雙歧桿菌活菌能夠促進維生素合成,讓營養(yǎng)物質在機體內得到有效吸收,利于腸道代謝功能改善。經口服的雙歧桿菌一般1周左右即隨糞便排出,毒副反應少。(3)雙歧桿菌活菌聯(lián)合蒙脫石散,能夠在藥物相互作用下,產生協(xié)同功效,促進小兒腹瀉臨床療效提升的同時,減低藥物不良反應,讓小兒腹瀉治療具備高效性、安全性、可靠性。
綜上,小兒急性腹瀉病治療中雙歧桿菌活菌聯(lián)合蒙脫石散的近期療效較好,具有一定的臨床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