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標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生活;抓住關鍵;關注差異
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地位越來越重要,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來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改進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的關鍵一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科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提問,這不僅可以有效提升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在數學的啟蒙教育階段有效啟發(fā)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有效避免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對數學學科產生厭煩心理。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提問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多元情景化”的教學,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納指出:教學方法的重要特點在于,它不像工業(yè)化生產那樣“以邏輯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藝”。這就是說,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教學活動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學的樂趣”,“采取不同的方法,盡可能有力而正確的把重要內容傳授給不同心智的學生”。加德納盼望教師能夠有“引人入勝的切入點”?!皢栴}教學”也正是利用了一個“有意義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來傳授重要內容的一個很好的方式。例如有位老師上的公開課“用字母表示數”,利用多媒體出示兒歌:一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二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三只青蛙,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四只青蛙……學生們特感興趣,一口氣讀了很長一串。這位老師就提問了:“奇怪了,兒歌沒有了,你們怎么還能讀下去呢?”“你們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這首兒歌存在著數量關系,那么你們能把它們表示出來嗎?”學生回答這樣的問題積極性很高,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二、聯(lián)系生活,合理提問
我們知道小學生在10~11歲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對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是比較模糊的,很多人習慣于死記硬背,對于公式是怎么得出來的一無所知,這樣是學不好數學的,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維果斯基有一個著名的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即教師要知道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又要關注學生的潛能發(fā)展水平,通過適當的引導,使學生順利過渡到“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有效的。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時,可以問學生:“你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哪些事物是三角形呢?”“你能動手畫一個三角形或者用紙折一個三角形嗎?”“同桌間看看他畫的是不是三角形?”接下去問學生:“你覺得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呢?”學生會談到三角形的邊和角,教師適當點撥總結,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最后還可以拓展一下生活小常識,在建筑上的很多結構中,三角形的結構最為穩(wěn)定,所以也常被建筑師所設計和運用。
三、抓住關鍵,巧妙提問
數學學習內容中,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加之學生缺乏生活體驗,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或記憶力不夠持久。教學時,教師可在關鍵處進行提問,以突出重點。
例如,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之前學生剛剛學習了2、5的倍數特征,知道判斷2、5的倍數特征都是看個位上的數,學生自然而然地把看“個位”遷移到3的倍數特征的學習中,當發(fā)現這種方法無效時,學生表現出束手無策。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點撥,從觀察個位上的數到觀察各個數位上的數值之和,這個很大的思維跨度學生是很難逾越的。教師可以先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任意報一個數,教師能很快猜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報數,教師把是3的倍數的數和不是3的倍數的數分類寫在黑板上,同時又有意識地把這些數按個位分成是3的倍數與不是3的倍數兩類,然后引導學生探索規(guī)律。教師第一次引問:“2、5的倍數特征只看這個數個位上的數,3的倍數是不是也只看這個數的個位呢?”之后找一組簡單的數讓學生觀察,可以從簡單的12與21這一組數出發(fā)進行第二次引問:“個位和十位合起來看看怎么樣?”學生相加后發(fā)現和是3的倍數。教師第三次引問:“是這樣嗎?看看這些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guī)律?”之后,學生在計算中找到了隱藏其中的規(guī)律。整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頓悟,逐步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
四、關注差異,區(qū)別提問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最了解自己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提問教學的設置應該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教師如果只提一些較難的問題,那么成績稍差的學生又感覺到數學難學。如果只提比較簡單的數學問題,那么成績較好的學生又覺得數學沒有挑戰(zhàn)。因此,提出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不僅可以帶動成績稍差的學生學習,也能促進成績好的學生更好地學習。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有疑有惑,便出現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辟的話語呀!真正道出了“提問”的價值所在。
總之,教師的提問要遵循提問形式的科學合理,更要符合學生現狀的原則,對于學生的回答評價要恰到好處,時刻把握住一個“度”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也才能真正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