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峰 高菲
摘要: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武術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控制能力、發(fā)展動作技能、提升身體素質。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喜歡武術、真正掌握技能,是許多一線教師面臨的難題。中低年級學生樂于模仿、好奇心強,采用游戲化、趣味化的教學形式,能夠讓他們持久保持對武術學習的興趣,并在游戲中掌握知識技能。
關鍵詞:小學;武術游戲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3-0036-03
武術游戲化教學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運用游戲化的練習形式結合武術內容的教學過程,其特點是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用激勵性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運用器材道具和練習方法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武術基本動作和動作組合。對教師和學生而言,武術游戲化教學不是單調、單一的基本動作練習,而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樂趣的學習過程。有效實施武術游戲化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內容編排要抓核心、有遞進;第二,動作學習要多互動、有攻防;第三,游戲活動要多變化、有情境。本文針對小學武術教學,將游戲融入教學過程,改變學生單一接受的被動學習模式,解決武術教學枯燥難理解的特質,使得學生在課上能夠主動接受學習內容,自覺進行武術學習與訓練,為今后的武術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新的模式與方法。
一、內容設計要抓核心、有遞進
(一)研磨課標,依據(jù)學業(yè)目標豐富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不同水平段的教學提出了不同的目標和實施要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新課標只給出了大概的教學范圍,武術動作內容非常豐富,但教學課時有限,要求教師認真梳理、篩選教學內容,從中選擇最基礎、最核心的內容,再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階段特點進行編排。
學校開設了武術校本課程,體育組教師們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jīng)驗,在教師用書的基礎上,增加了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武術基本動作、武術相關身體素質練習、武術器械內容等。豐富的內容能夠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分析學情,結合項目特點編排內容
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針對各水平段學生的學情特點,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低年級教學主要將武術動作融入到學生熟悉的游戲中,重點發(fā)展學生的速度、靈敏、柔韌素質和身體的協(xié)調性;中年級教學要關注武術精氣神的培養(yǎng),強調對動作的體驗、思考和勁力表現(xiàn);高年級重點在于運用基本的武術動作,完成簡單的武術套路,了解攻防原理之后能創(chuàng)編武術組合動作,掌握簡單的器械練習方法。
小學中、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樂于參與體育活動,對武術項目有天然的興趣,尤其是男生,非常喜歡“舞槍弄棒”,但他們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興趣喚起容易但保持不易。而武術學習最重視基本功的練習,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夠在后期學習武術動作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中、低年級,需要讓學生多進行基本功練習,如橫叉、縱叉、壓腿、壓肩、基本手型、步型等,但這些基本功動作單一,練習起來難免枯燥,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需要把基本功動作進行組合,滿足學生展示的欲望。除此之外,還要加入武術名家小故事、基本禮儀、基本動作小知識等方面的內容,把武術學習和語文、歷史、品德、美術等多個學科內容相整合,營造立體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浸潤式的體驗中身體有感受、內心有觸動、練習有互動、學中有思考、課后有復習,使其對武術產(chǎn)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二、動作學習要多互動、有攻防
在與學生訪談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喜歡武術,但不喜歡武術課。傳統(tǒng)的武術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流程永遠是“示范講解一練習糾錯再練習”,這種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變成了“學動作”,而要“做好武術動作”卻不是幾節(jié)課能夠實現(xiàn)的,即便是教師不斷地示范講解,學生仍然會在模仿、遺忘、犯錯、糾錯的過程中失去興趣,無法真正掌握武術動作,在課外鍛煉時,也很少能看見學生練習武術。
競爭與挑戰(zhàn)是最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情境,而武術中蘊含的攻防對抗則是最吸引學生的特點之一,雙人或多人的對抗練習,能夠增加學生對動作的感悟,加深記憶,而且對抗情境可以有豐富的變化,能給學生帶來新鮮的刺激,提高他們的求知欲望。
(一)巧設攻防,激發(fā)興趣
攻與防是武術項目的特點,攻防練習是武術練習的特色,“攻”可培養(yǎng)學生勇于競爭的意識,“防”則能讓學生體會靈活多變、不輕言失敗的精神。攻防中一來一往的招式強調精、氣、神的全面配合,每一個動作從預備式開始到演練結束,始終要保持攻防意識,做到面前無人似有人。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對手”的情境。
例如,在進行格擋沖拳的教學時,可以利用小體操墊進行有攻防的動作練習。具體做法如下:
兩名學生為一組,一人持小體操墊成“L”形于胸腹前,另一人做格擋沖拳動作擊打墊子,練習者完成動作后,持墊同學迅速向前進攻,練習者用各種方式快速躲閃。這個練習能提高學生的快速反應、準確判斷的能力,學生在練習中也明確了什么動作是“攻”、什么動作是“守”,如何才能合理地躲避對方的進攻??此坪唵蔚摹案駬鯖_拳”動作,加入了“打出去快閃躲”的攻防情境之后,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練興趣,并且讓學生體會到不一樣的武術味道。
(二)多用互動,強調配合
攻防練習通常需要兩人或多人完成,這時小組學習就能發(fā)揮作用。小組成員之間需要相互討論、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攻防練習,能夠提高學生表達、協(xié)商、合作等社會交往能力。同時,教師可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思考和練習,例如“如何將已經(jīng)學過的沖拳、格擋、彈踢等動作組合成有攻有防的雙人練習?”學生就會在問題的驅動下,充分拓展思維,積極主動地去嘗試練習。
需要注意的是,攻防練習中多有力量的沖撞,而中、低年級學生很難控制自己的力度和行為,不能簡單地將情境設置為“打斗”,否則很容易變成“打鬧”,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要事先明確安全和規(guī)則要求,例如兩人之間的配合和交流,小組之間練習空間的安全,禁止使用的一些動作、行為等,避免學生出現(xiàn)安全事故。
(三)借助“他力”,正向遷移
傳統(tǒng)的武術動作練習方法是原地練習和簡單動作反復練習,在教學中為了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可以在不破壞動作本身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練習方法。體育運動項目有各自的特點,但也有共性特點,我們可以找到武術和其他運動項目的相似點,結合相似點進行練習,實現(xiàn)正向遷移,也能讓教學內容更豐富有趣。
例如對田徑游戲中的攻城游戲做“武術化”改編。方法如下:兩組學生相距10米面對面站立,聽口令迎面跑到中點進行“剪刀、石頭、布”游戲,輸者返回,贏者繼續(xù)前進。游戲中用馬步、弓步、丁字步代表剪刀、石頭、布,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奔跑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應變能力,還能在“動”中練習武術步型。
除此之外,武術游戲化教學還要突出同一內容的多種練習形式,將武術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融合移動變化中的平衡、柔韌、對抗等武術特點進行設計。例如利用小輪胎進行基本步型的練習,通過比一比、賽一賽、接龍等游戲形式,增進互動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游戲化教學帶來的武術學習新體驗。
(四)學以致用,滲透武德
武術源于生活,學習武術的過程,不僅是用身體掌握動作要領,而且通過在趣味性游戲化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確動作的攻防使用方法,了解武術背后的人文知識和故事由來。將武術的學習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讓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武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行武術教育的本質和核心目的,除了提升學生的武術學習能力和身體素質之外,更多地是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形成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精忠報國、保衛(wèi)國家的決心與勇氣,形成中華文化體制下武術精髓的延伸與傳遞,這種武術精神更細化于每一個生活的角落與細節(jié),對于這種精神的傳承,可以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做人中得到修養(yǎng)與升華。
三、游戲活動要多變化,有情境
武術動作的有效學習,離不開良好身體素質的基礎。因此,武術的游戲化教學,不僅要注重內容的設計,還要有趣得法地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練習,在練習中掌握動作要領的同時提高基本身體素質、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
(一)基本素質練習方法
1.武術基本步法練習:行步開火車游戲
方法:學生一路縱隊,圍繞輪胎進行S路線的走跑交替練習,每圈跑完后交換領頭人,每個領頭人要想出不一樣的動作,帶領小組成員進行練習。
通過不同路線、速度、動作的設計,增強小組間配合默契,同時體會行步動作的穿梭與流暢感,掌握腳下動作的步法要領。
2.柔韌素質練習:柔韌賽跑
方法:在歡快的音樂伴奏下,兩人一組,運用拳、掌、勾三個基本手型代替剪刀、石頭、布進行游戲,獲勝者利用豎叉或橫叉動作向前移動,失敗者原地豎叉或橫叉繼續(xù)游戲。
歡快的音樂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使用拳、掌、勾的手型可以檢驗學生動作掌握熟練程度,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利用豎叉或者橫叉的移動,增強了學生的柔韌性。
3.力量素質練習:技高一籌
方法:設置三個不同的高度,賦予相應的分數(shù),學生助跑起跳、騰空摸高,摸到得分,沒有摸到扣一分,進行個人積分或小組積分比賽。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的高度,得分方法也可以改為用腳尖騰空踢碰物體。
運用游戲比賽的形式把比較枯燥、有難度的學習變?yōu)閷W生樂于參與的趣味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爆發(fā)力、協(xié)調性,更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武術基本動作的理解。
(二)思維創(chuàng)新練習方法
1.創(chuàng)編大賽:教師給出動作名稱,學生小組討論,根據(jù)自己對名稱的理解做出動作,形式不限。
2.舉一反三:讓學生將已學的武術組合動作反方向做一遍。
3.動作接龍:教師將套路中的動作拆分成若干個簡單動作,小組中每人負責一個動作的學習,自己學會之后還要教會組內其他成員。最后將完整的動作串聯(lián)起來進行小組展示。
通過武術游戲內容的創(chuàng)編和設計,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和實踐的空間,也能檢驗學生對單個動作的理解與掌握情況,提高了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和小組合作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活動能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到武術組合動作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四、教學實施效果反饋
為了研究教學效果,筆者對教學方法實驗班級進行隨機抽樣訪談,研究他們在具體授課后的學習效果。針對三至六年級的4個班級按照本文的武術游戲化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實驗,課后隨機抽取30名學生進行訪談。
30名學生中,三年級7人,四年級10人,五年級6人,六年級7人。94%的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更濃厚了,學生說:“通過這樣的課堂,我覺得學武術變得更有意思了,本身我就還挺喜歡武術的,這樣的武術更讓我喜歡了!”“我之前挺討厭上武術課的,覺得特沒勁,還特別累,上完課以后還出一身汗,但是這一次上的課就感覺變得好玩了,就像是課間做游戲一樣,好像武術課也沒有那么討厭了?!睆膶W生的反饋中可以看出,武術游戲化教學能夠改變學生對武術課的態(tài)度。
30名受訪者中,28名學生對于此次課程的感受都是“有意思”“好玩”,有26名學生認為游戲化教學讓他們覺得武術更容易接受,減少了疲憊感和枯燥感,在回答“現(xiàn)在的武術課和以前有什么不同”的問題時,有17名學生提到了時間過得更快,有7名學生提到了在上課的過程中參與和投入度提高,有21名學生認為游戲化武術學習更容易讓人接受新動作,也更容易記憶。
五、結論與建議
在武術游戲化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器材的合理使用、游戲內容的合理設計、練習形式的合理運用,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性,更深層次地激發(fā)了學習內驅力,形成了堅持武術鍛煉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學生對武術文化、動作含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們能夠看懂示意圖,能夠對照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能夠樂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所學、所想。
在日常教學中,讓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武術,是一個艱巨的挑戰(zhàn)。即便是學生感興趣的小游戲,日復一日地重復使用,也會變得乏味和無趣,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思考、探索,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應對不斷成長的學生。本文中提到的游戲化的方法策略都是筆者在教學中運用過的,雖然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但仍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未來的路還很漫長,武術游戲化教學的方法策略,還有很多等待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去實踐。